准备金率调整用意何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8月28日 04:56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 ||
尹中立 从这次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动机看,主要的用意是为了减轻目前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压力,而不是市场普遍认为的收缩银根。 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的压力主要来自外汇上,也就是当前市场讨论得最热烈的人民币 一方面大量的投机外汇流入国内,使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为了购买这些外汇,央行不得不投放大量的基础货币,2003年上半年,外汇占款达到5000多亿元,导致基础货币的过快增长(比2002年同期增长超过100%),使通货膨胀的压力越来越大。 而另一方面,为了缓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又不可能采取提高利率的办法来降温。人民币利率必须跟着美元利率走,如果人民币的利率高于美元利率就会引发更多的外汇流入,使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更为强烈。而目前,美国的利率已经降到了40年来的新低,已经趋近于零的水平,这使中国的利率操作空间越来越小。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两难选择?其原因在于固定汇率、独立的货币政策、资本自由流动这三个条件同时只能满足两个。我们要实现固定汇率,我们的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就受到挑战,真可谓“三全不能齐美”。 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就有类似的经历。1985年,日本接受了“广场协议”,日元大幅度升值,1985年9月,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为240∶1,1987年12月升到120∶1,升值一倍。由于受日元升值的影响,1986年日本经济增长放慢,当时的西方国家的经济由于石油价格的下跌和电子信息产业的兴起,正处于复苏走向高涨时期,1985年到1990年,主要西方国家的GDP增长速度都在3%以上,而此时的日本制造业却出现了停滞,日本政府为了减少日元升值带来的经济压力,同时缓解日元升值预期,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主要措施是增加财政开支和大幅度降低利率,使货币供给快速增加。结果导致了“泡沫经济”。 当前,我们为了对冲外汇占款投放的货币,采用了发行银行票据的方式,但单一的方法操作起来不是太方便,而且压力较大,于是动用存款准备金率这个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但笔者认为,在当前中国的银行经营现状下,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几乎不起作用。其症结就在于目前准备金制度的两大弊端: 其一,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为6%,而近年来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竟也经常保持在与其相当的水平之上。如此之高的超额准备金率,客观上发挥了缓冲货币政策“冲击”的作用,致使剂量相当大的货币政策操作都只能对商业银行发生些微影响,甚至不发生影响。 其二,自从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就一直对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支付利息,目前为年息1.89%。这在世界上是比较少见的。对准备金存款支付利息,一方面抬高了中国利率水平的底线,大大缩小了中央银行利率政策操作的空间,另一方面则扭曲了商业银行的行为,给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实施添加了一重干扰因素。 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对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有过度的反应。与其关注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不如关注汇率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笔者认为,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作用下,只要美国经济在近期没有太好的表现,美元利率没有上调,中国人民币的利率水平不可能提高。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