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产业酝酿资本变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8月27日 10:13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 ||
国际金融报记者 李小刚 发自上海 上海文化产业已经连续多年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统计资料显示,文化产业目前已成为上海第三产业的主要产业之一。但是自身活力不足和外资的步步进逼正在困扰上海的文化产业。 8月26日,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战略对策”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对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展开热烈讨论。 资本结构单一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上海文化宣传系统先后组建了永乐集团、上影集团、文新联合报业集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世纪出版集团、文广集团等。但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尹继佐指出,目前文化产业资本结构单一,国有资本一股独大,在许多方面处在垄断政策的保护之下,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 与此同时,境外资本已逐渐进入视听服务、电影院服务、书刊销售服务、书报刊印刷、动漫画加工、娱乐等领域,并对进一步拓展上海文化市场保持兴趣。新闻集团、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迪斯尼公司、维尔康姆,贝塔斯曼、星空传媒等海外传媒巨头已经开始实质性挺进上海文化产业,各省市的民营资本也积极进入上海文化市场,多元化产业主体的发展格局开始形成。 然而,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文化管理理念,仍然障碍着文化产业发展。上海市政府体制改革研究所钟贤宾指出,政府在办文化向管文化的模式转换中,步子不够快、力度不够大,与文化经营单位之间的责、权、利尚未理清,普遍存在条块、部门、行业和区域分割的现象。现行管理体制仍不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 钟贤宾进一步分析,上海文化市场的发育不够成熟,政府除了是管理者和“裁判员”之外,还直接充当市场上的“运动员”,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另外,投融资体制和某些政策性因素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建设投资仍然主要来源于政府,尚未真正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和机制。 由于现有文化单位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难以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实体,文化企业明显缺乏活力和竞争力。因此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出资人制度未能建立健全,投资决策主体含糊不清责任不明。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不到位、不配套,影响了社会投资者办文化的积极性。 体制改革 目前文化产业可谓面临“内忧外患”,而众多专家认为真正的解决之道就是要进行体制改革。 尹继佐认为,在改革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对可以转成企业的事业单位,要坚决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造,并与原来的行政管理部门脱钩,行政机构主要负责政策调研、指定规划、思想指导。 在文化产业的资本结构上,钟贤宾认为应该形成国有资本、社会民间资本、境外资本共同投入并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所有制格局。 此间业界已经有呼吁,今后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极少数领域外,只要具备相关条件,各种经济成分都可以涉足、参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建设和发展。任何必要的市场准入条件,都是公开、公平、公正且实行统一的“国民待遇”。以知识、智力、能力为标志的人力资本,将愈来愈凸显其活跃的生产要素的决定性作用。 针对文化企业管理的难题,有专家建议设立专司出资人职责的国资经营管理公司,并纳入全市统一的国资管理运营体系。建立起党管方针政策、人大立法规范、政府依法行政、社会自治自律的新型文化管理体制。 虽然目前上海文化产业的各项政策仍在讨论之中,但是政府实施的力度和决心已经显露无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