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宁露脸的意义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8月22日 09:09 中国经济时报 | ||
袁幼鸣 北京奥运会徽浮出水面后,原创者郭春宁受到媒体包围,风头健劲。对于国内从事创造性劳动,又经常同“政府”打交道的人来说,这是一件具有突破意义的好事。 有消息说,据北京奥组委估计,北京奥运会徽的商业价值至少有10亿美元。而郭春宁 在国内各地,除了群众积极分子外,在政府主导的大型活动中,各种专业人士受单独邀请或告示征集,参与策划、设计、创作已有十多年历史,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步。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活动组织方在买单方面意识薄弱,更谈不上多少实际举动——即使就此次北京奥组委而言,起码可以做到对郭春宁和始创公司发生的成本“实报实销”,但组委会没有这样考虑问题。不仅如此,实际情况是,除非上台露脸的演艺人员外,大型活动其它创作人员的成果较少得到著作权或其它形式知识产权上的承认,俗气地说,就是创作人员“不上台面”,既无利又无名。比如,在江南某大型城市举行的重要国际会议中,有著名服装师很认真地提供了唐装设计方案,从最后各国领导人使用的服饰上,服装师也看到了自己的设计思路,但署名的设计者却成了该市的一家事业单位。情况就是这样。 所以,此次北京奥组委公开宣布始创公司在会徽比赛中中标,作为专业设计师的原创者郭春宁成为新闻宠儿,具有突破意义和示范意义。可以预计,知名度大增之下,提供CI设计规划与创作及设计管理顾问服务的郭春宁和始创公司将生意兴隆。这是他们应得的收获,甚至可以视为一种补偿。 对于各地政府和具体活动组委会方面,今后可以继续认定,邀请各种专业人士参与活动创作是对他们的赏识抬举与荣誉提供,但在劳动报酬和知识产权承认两方面,还是要做一些必要的安排,哪怕如北京奥组委一样,在一个方面前进一步。毕竟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嘛。 几年前,还是在江南的那个大城市,一个大型活动结束后,一些专业人士认为自己受了委屈,聚在一起说了些要打官司的小气话——当然不过说说而已,结果,有官方人士闻听后勃然大怒,称以后绝不再“用”这些人。同样是该市,去年,一个大型国际活动筹委会要准备一些外文文件,该语种的权威教授(已退休)竟然一五一十地按市场行情开出了十多万元的翻译费价码,让筹委会颇为不快,但还是买了单。这尽管是“觉悟不高”的表现,然而,活动主办方还是不妨试着转变一下观念。毕竟,调动各种专业人士参与积极性,有利于真正把活动搞出质量、搞出效益,不浪费纳税人的钱。地方政府确实握有大量资源,但在一个市场化、多元化的时代,已并不是资源无边,特别是在人力资源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