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为什么不为世博会盖宾馆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8月21日 16:39 经济参考报 | ||
听到“上海将不再为世博会新建宾馆”的消息,记者的心头一震。把大量的中外游客让给长江三角洲的其他城市去接待,上海人真能那么“想得开”吗? 记者上周在南京找到了答案。 今年年初开始,从长江三角洲不断传出令人关注的消息,从4月份江浙沪工商部门签署 8月15日起举行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四次会议”——也称“15+1”市长高峰会,把长江三角洲谋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努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本报记者特地赶赴南京,全程采访了此次的会议。对于这次受到各界广泛关注的峰会,上海市副市长冯国勤激动地向记者谈到,这次的会议不仅是协调会制度建立以来代表最齐、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次会议,也是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从研讨务虚向行动务实迈进的一个重要标志。 “接轨上海”就是突破口 长江三角洲在区域合作方面的探索由来已久,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即使是每两年才举行一次的“市长高峰会”到目前也已经办过四次。但是,直到现在,区划束缚、行政壁垒、地方保护等老问题还是大家谈论的焦点。难怪有的专家曾经评价说,“高喊一体化,实际各自干”。 现实情况如何呢?记者注意到,在这次的峰会上,各城市市长在观念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转变,开始尝试着跳出各自城市的局限,而从整个“长三角”区域共同发展进行新的思索、寻找新的定位。 冯国勤就谈到,当今这个时代,单一城市的发展不可能很快,只有区域性的发展才是长久之计。江浙是上海的经济腹地,没有这两支翅膀,上海很难飞得很高。时代的脚步已经走到了需要联合的时候,部门分割、产业分割、地区分割已经不能适应竞争,必须要实现全面联动。而核心原则就是加强合作、共进、共享、共荣。他认为,江浙沪要共同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共同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共同探索联动发展的新机制。而上海的目标有三个:塑造“长三角”形象、完善上海的服务功能、寻求共同发展机遇。 同“长三角”的龙头上海相比,其他15个城市对自身的定位更为务实——就是要“接轨上海”。苏州市副市长赵俊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目前“谁能更好地接轨上海,谁就能率先迅速崛起”,这已经成为了上海周边城市的共识。因此,如何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热潮中,利用上海、主动接轨、借梯登高、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将是苏州重点研究的战略问题。而无锡市副市长谈学明更提出,无锡为接轨上海提出了“甘当配角、错位发展、强化特色、实现共赢”的战略。 南京市副市长蒋裕德谈到,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在自身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引领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上海城市的品牌效应已成为新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共同发展的巨大无形资产,而其中心城市的作用也日益凸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接轨上海就是接轨国际经济;共同发展“长三角”,就是发展了自己。 世博会不能单靠上海 不少人都谈到,本次会议之所以能够有这么浓厚的务实色彩,是与选择了“‘世博’经济与长江三角洲经济联动发展”这样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兴趣、又具实际操作性的主题分不开的。实际上,这次会议各个城市的市长们最关心的也就是如何瓜分“世博会”这块大蛋糕。为此,主办方特地请来了上海外经贸委副主任、世博办公室主任汪均益作了一场专题报告。 汪均益首先就强调了,世博会单靠上海一家是办不成的,非得长江三角洲江浙城市的共同协助才成。他接着分析了世博会的家底,世博园的占地面积大约为4平方公里,直接投资在30亿美元左右,由此带动的通讯、交通、商业等延伸领域的投资可达150至300亿美元。 汪均益谈到,2010年的世博会会期长达半年,预计至少会迎来7000万游客,日均40至50万人次。而上海已决定不再新增建设宾馆,届时将会有不少游客将会下榻在苏州、杭州、无锡等地。另外,根据经验,不少游客不会仅仅参观世博园,而是会选择到周边地区游玩,这就给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交通、旅游等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新的要求。如果再加上由世博会带来的投资热潮、产业转移……“对长三角城市群来说,世博经济将是快速腾飞的大引擎”。 学者同市长们看待世博会的角度并不太相同,苏州市政协副秘书长、原市政策研究室主任徐伟荣就告诉记者,在市场经济中利益不仅仅是企业要考虑的事情,政府也要考虑。以往长三角的合作之所以难有实际的举措,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大家总围绕产业转移、特别是第二产业重新布局的思路来探讨,而这恰恰直接牵涉到各城市的就业、经济发展、财政收入等最为敏感的神经。因此即使大家都知道“产业结构雷同”是“长三角”最大的弱点,但谁也不敢先动手改变。 他认为,2010世博会给了“长三角”一个打破僵局的机会。世博会举行、甚至在筹备期间都会给“长三角”地区带来比较明显的好处,而在共同利益驱动下,各城市极有可能真正联合起来,在交通、信息、人才等方面共同推进协调发展的新机制。而现在距离2010年还有7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足够为“长三角”的协调发展积累起丰富的经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请100家却来了500家 接受记者采访的人们普遍认为,在“长三角”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政府起的只能是引导作用,而真正的推动力只能来自于市场。而这次峰会的一大亮点恰恰是众多企业家首次出现在了峰会的现场。据了解,主办方原计划只邀请100家企业,但消息传出后,一下子有500多家企业报名,其中既有老牌的国企,也有新兴的民企,甚至还有外国公司。 这样一来,众多企业老总忙着散发名片、洽谈项目,就成了此次高峰会现场一道热闹而独特的风景。最终,在会议期间签订了30个合作项目,总值达到172亿元。 在会议的间隙,记者采访了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董事长茅理翔。他告诉记者,对这次会议很感兴趣的原因在于,一直以来区域之间的割裂比较严重,城市与城市、地区与地区、行业与行业间的无序竞争消耗了企业许多的精力。而通过参加这个会,他感到“长三角”各城市对共同发展的共识已越来越强烈,相信这些问题很快就会得到克服和解决。 茅理翔还告诉记者,“长三角”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城市建设、房地产业的兴旺给方太带来了巨大的商机。目前他正考虑在销售方面向“长三角”地区全面扩张。 上海绿地集团此次与昆山签订了70亿元的投资项目,创造了本次峰会合作项目资金之最。该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张玉良告诉记者,这次是绿地迄今为止最大的投资项目,也是在江苏境内的第一笔投资。他感到,“长三角”的协调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大势所趋。 政府需要搞好宏观协调 在峰会的最后,来自上海、南京、无锡、苏州等16个城市的市长们共同签署了《以承办“世博会”为契机,加快长江三角洲城市联动发展的意见》。江苏省城市研究院院长张峰就此对记者说,这份《意见》勾画了未来两年“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协调发展的蓝图。而其中关于“积极筹备‘世博会’长江三角洲工作机构”的建议,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张峰谈到,从国外建设城市群的经验来看,建立一个具有一定约束力的政府宏观协调机构是成功的关键。目前,“长三角”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只是靠1997年成立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来进行协调工作。但是“协调会”每两年才举行一次,而且由于行政区划等原因,“协调会”难以对各城市的发展规划进行有效的协调和约束。目前,借着“世博会”的契机,以协调会为依托,成立“世博会”长江三角洲工作机构,赋予它一定的权力和约束力,这对于加快“长三角”的城市协作、资源整合乃至体制、机制创新都会有深远的积极影响。 另外,由于有人提出长三角地区要避免在招商引资方面出现恶性竞争、相互压价的现象,此次高峰会特别在《意见》中的“深入开展专题合作”着重强调了,“要共建长江三角洲招商引资平台,联合在国内外举行大型招商引资活动,向世界展现区域内有影响的产业园区、工业走廊和企业集团,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先进技术和国际资本”。 为期两天的“市长峰会”尽管会期不长,但却让记者切身感受到,“长三角”人正在把“协调”二字一步步落到实处。作者:张子麟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导报发布日期:2003-8-21星 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