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吴厉重化工之争 > 正文
 

中国的重化工业时代是否来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8月21日 11:43 南方周末

  经济月评

  高辉清(国家信息中心发展研究部)

工业升级迹象明显

当前经济像雨过天晴的天空显得分外妖娆,曾经留下的暗伤也在两个月的休养生息中逐步得到愈合,开始显露健康本色。

7月份,最让人惊喜的是,消费出现了强力反弹,速度之快令专家们都大跌眼镜。统计表明,当月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了9.8%,达到了近三年来同期的最好水平。初步分析,其中原因有二:一是SARS过后的消费“回补效应”依然在持续,二是南方地区的历史性持续高温刺激了空调销售的暴涨。

7月份,最让人乏味的是,物价依然低位徘徊
。面对着近年来的物价走势图,有人感叹,其运行态势与日本经济何其相似!日本经济虽然连续6个季度向上攀升,但因动力不足,一直紧贴着零增长的地面飞行,所以,你无法判断它是否真的步入景气。我国的CPI也已经连续7个月出现了正增长,但增幅总在0.2%~1%之间的狭小区间徘徊,所以,你也无法判断,我们是否真的告别了通货紧缩……

7月份,最让人奇怪的是,外贸出口依然健壮无比。人们曾经以为SARS的影响就像“二踢脚”,“即期”之外还有“滞后”。但迄今为止,第二响都还没听到。7月份的进口和出口增幅虽比上月略有回调,但依然都在三成以上。

7月份,最让人注目的是,重化工业特征明显。与上月相比,在整体增速放慢0.4个百分点情况下,重工业增长却加速了0.9个百分点。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三大行业,合计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几乎接近四成,拉动工业增长近6.4个百分点。

总体分析,与二季度相比,7月份经济发展显得相对和谐。消费这条“短腿”已经明显补上,投资与消费失衡的现象得到缓解。受餐饮、娱乐业快速回升的拉动,估计经济中另一“短腿”(即第三产业)的增长也将恢复正常,GDP与工业严重背离的现象也将在三季度消失。

当然,有人同时会指出,7月份重工业增长高出轻工业增长6.4个百分点,出现如此之大的差距几乎前所未有,这是否意味着又出现了另一种失衡?是否意味着我们又需要进行一次纠错?但在笔者看来,这种表面的“失衡”可能不仅不是一种错误,而且还是一种进步,因为,这可能标志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已经开始告别初级阶段,进入重化工业时代。

人们常说,中国将成为“世界工厂”或者说成为“制造业加工基地”。然而,不管是“世界工厂”,还是“制造业加工基地”,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带动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由轻纺工业升级到重化工业,并为以后升级到高新技术工业做好准备。所以,我国重工业的加速发展实际上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实际上还可以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即所谓的“投资过快”的问题,进行重新认识。由于从1998年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就是固定资产投资,尽管今年国家预算内投资资金比重很小,但一些人依然担心,这种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格局是否能够持续,因为根据一种当今较为流行的观点:“投资是中间需求,而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可靠力量只能是最终需求”。

然而,这种担心并非很有道理,其错误在于对投资需求的定位太片面。按照宏观经济学的定义,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的区别在于,购买者的目的是用来直接消费,还是用来进行加工升值。所以,它应“包括面包而不包括面粉,包括汽车而不包括钢材”(萨缪尔森)。显然,如果我们的投资是用于公路、桥梁和街道的话,其产品已经不可能再被加工转化为其他产品了,而是直接供居民免费或有偿地“消费”了,此时的投资就应当属于最终需求的范畴了。

正因为如此,当前我国投资总量的快速增长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就没有必要过于担心。

  如何看待当前的货币政策

从表面看,今年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基调和去年一样,依然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相配套。但实际主角,毫无疑问,已由前者转为了后者。

今年的货币政策不仅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大,而且也在社会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一方面新政出台频繁,另一方面社会议论声浪不止。其中,规范房地产信贷业务的121号文件在个别地方甚至没有执行,而央行两度发出的“调高存款准备金率”的信号则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恐慌。这些现象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初步分析,它们之所以会出现,主要也与央行对政策的解释不到位密切相关。

记得,央行在第一次发出“调高存款准备金率”的信号时,其声称的理由是:过多的货币供应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快速增长货币供应量将产生更多的银行呆坏账,需要给可能过热的经济降温。然而,这些理由当时几乎没人相信。尤其是在商品供应远远大于需求和通货紧缩阴影还未完全驱除的情况下,央行就声称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引起了外界的许多疑虑。

笔者认为,央行之所以会在推出政策时阐述不清其理由,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这一点明显地表现在对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成因的模糊认识上。

判断货币供应量增长是否合理有一个方法,就是将它与GDP的增长、物价的增长相比较。如果货币供应量的增幅等于后两者的增幅之和,我们则认为它是合适的。这是人们常用的一种办法,央行在一些报告中采用的也是这种办法。但是这种办法过于简单,只适用于货币流通速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一个较为严谨的、可以做长期分析的办法则是将货币的流通速度考虑进去,即一个合理的货币供应价格增长应当等于GDP的增长、物价的增长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平均下降速度三者之和。有关研究表明,1995年以来,我国广义货币M2的流通速度平均每年下降7.6%。以此测算,今年M2的合理增速应当为16%左右。而截至7月底,M2的增速已经高达到同比增长20.7%,高于合理增速近5个百分点,处于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这表明,当前我国的货币供应量速度确实是太快了。央行对此已经有了很清晰的认识,但这还有深入讨论的必要。虽然,从定性的角度,我们可以列举出许多理由,来说明我国货币供应量为什么会增长这样快:(1)现行的制度促使商业银行在早放贷,早见效;(2)为了完成监管部门提出的降低不良贷款率的指标,有的银行就搞起了数字游戏,通过大量增加贷款,来稀释不良贷款;(3)货币化进程还在继续,经济生活中不断地出现对货币供应的新需求。然而,定量的分析却迄今没人作出,所以无法判断如此快的货币供应增长是否合理。这其中原因很多,但缺乏数据支持是最主要的原因。

第二,有些政策可能并非为央行独立制定,而是有更宏观的经济调控部门在其中起引导作用。

今年央行出台的政策,往往只有站在整个宏观经济的高度来观察,才能看得清。尤其是,对照今年以来央行和发改委两个部门的调控政策,我们就会发现:不管是在防范经济过热,以致房地产泡沫,还是在严控重复建设方面,两者都表现出了高度的协调。这种现象过去从未有过,表明央行政策取向已经发生了大的战略性转变。

沿此线索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今年央行出台的许多政策实际上都非常有道理。比如,根据24个省区市的初步调查上报结果,当前我国开发区(园区)几乎泛滥成灾,其种类有30多个,数量则有3500多个,规划面积更高达..6万平方公里,甚至都超过了现有城市建设用地总量。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就不能不对有关的信贷进行控制。再比如,虽然从当前的发展趋势看,我国的钢铁生产仍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但是目前的生产能力增长格局却极端地不合理。本来我国钢铁产业规模效应就不够,在现有的280多家炼钢企业中,年产量500万吨以上的企业只有8家,而今年以来获得更快发展的却是中小企业,前5个月钢产量增幅比重点大中型企业高出了77个百分点,一些低质高能耗的县级企业甚至获得了百分之几百的增长。这种态势显然也不能任其自由发展下去。否则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在相对短暂的繁荣之后将出现长期的衰落。

从央行已制定的下半年货币政策取向看,其着眼点依然在宏观经济。我们沿着以下三条脉络去分析,应能大体把握主要精神:一是继续贯彻落实已经制定好的结构性紧缩政策,二是采取一些措施(如发展债券市场)来对冲结构调整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三是为一些特殊的事情(如人民币汇率问题、就业问题等)出台专门的对策。

  中国股市晴雨表为何总失灵?

每个证券市场投资者都知道一句话,“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这一观点已被当做一个公理式的常识,就像太阳从东边起、西边落那样,为人们自然地接受。不过,非常奇怪的是,一般的“常识”几乎处处都能得到体现,而股市晴雨表在中国却几乎从来没有显过灵!这些天,随着上证指数头肩顶技术形态的确立,老生常谈的晴雨表又成了新问题。《晏子春秋·杂下》有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成语“南橘北枳”即来源于此。毫无疑问,中国改革开放成就巨大,前所未有。然而,在经济生活中,南橘成北枳的事情也不少,其中,股市的晴雨表作用就是一个极端的典型。由于中国股市至今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从上市公司,到中介机构,再到监管部门几乎每个环节都存在着漏洞。它更像一个盛不住水土的筛子,而不像是一块肥沃的土壤,无法培植“国民经济晴雨表”这棵橘树。

中国股市已有13年发展的历史了,除了市场土壤贫瘠之外,在不同阶段还存在着一些特殊因素,也是导致“国民经济晴雨表”失灵的原因。

在前10年,中国股市处于新生阶段,经济学中的“闸门效应”就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闸门效应”表明:在闸门打开之前,江水是平静的;闸门一打开,江水则万马奔腾,激荡不已;经过一段撞击之后,江水才会在新的航道上重归平静。这一阶段的中国股市就犹如闸门刚开的江水,运行自然少有规律。

在前两年,“宏观热,微观冷”现象的出现则是其中的一个特殊因素,宏观经济虽好,国有及其控股经济却很差,以国有控股企业为主导的上市公司业绩自然也就好不起来。

今年上半年是个异数,不管从总体态势看,还是从主流结构看,中国股市与国民经济都吻合得非常好。但这种晴雨表的显灵只是昙花一现。下半年以来,SARS走了,经济又好了,股市却下跌了。这背后,政策面的一系列动作是主要诱因,其中包括:加快新股发行上市,推行保荐人制度,实施实名制度,强化规范,开展全方位的风险检查……与这些实实在在的利空相比较,今年可以预见的利好不仅数量少,而且还是解不了近渴的期货(如允许券商发债融资),即使加上基本面的支持也依然无法与之抗衡,所以,晴雨表也就没法不失灵。

实际上,现在中国的股市还只是股市改革的晴雨表。什么时候股市能发挥优胜劣汰的基本功能,什么时候上市公司健全了法人治理结构,什么时候政府监管部门不再同时身兼“裁判员和运动员”两职,什么时候造假者能被罚得倾家荡产……估计,什么时候股市的功能才能回归到正常轨道。

  明年,世界经济是否会更好?

本来,现在才8月,就谈明年的世界经济形势,有些过早。然而,最近来自全球各地的消息,让每个经济研究人员不得不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明年世界经济是否该走上上升的轨道?

从目前的情况看,整个国际环境对经济复苏确实有利。自从美伊战争结束后,国际政治形势明显缓和。在美国的主导下,反恐与战争开始离我们渐行渐远。美国不仅没有接着再打叙利亚或者是伊朗,相反还好像在推动中东和平路线图的进程,朝核问题看起来也趋于平缓……应当说,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戏剧性,有些让人始料不及。而霸气十足的山姆大叔,之所以突然表现得像个和平天使,原因无他,只因明年是大选之年。显然,对美国政坛人物而言,位置比什么都重要。如要在国内一心一意争权夺利,最好就要营造一个和平安定的外部环境。以此类推,明年的政治环境会更好,美国必然还会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更大的“努力”!

从最近主要大国的经济走势看,形势也趋于乐观。在世界三大经济体中,首先报道好消息的是美国。二季度,其GDP增长率达到2.4%,高于市场预期。且7月份零售额上升1.4%,远超过市场预期,从而为三季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其次是日本,二季度GDP出人意料地增长了0.6%,其中,6月份家庭支出与5月相比,经年度调整后上升了4.8%,为1984年2月以来最大的升幅。再次,在欧洲,现实经济虽然没有明显起色,但美林证券的调查显示,愈来愈多欧洲的基金经理认为,欧元区经济会转强。最后,经合组织(OECD)做了一个总结,根据其制作的领先经济指标显示结果,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经济前景全部都有改善,该组织的成员国经济都将有温和增长。

从上述列举的情况看,明年世界经济的好转似乎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事情了。然而,事情真的如此简单吗?至少,笔者对此还是要打个问号。理由有四:

一是,这些年来,经济学家们对经济的预测实在是差得可以。早在去年年初,本人曾经写过一篇评论,题目叫做“美国的经济预测准确性比中国股评还差!”里面就提到了一个现象:从美国纳斯达克市场泡沫破裂以来,经济界的精英们分别在2000年下半年、2001年三季度和2001年底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作出了大失水准的判断。

二是,美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新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风险投资、IT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上世纪的最后10年,美国股市出现了有史以来的最大牛市,从而带动了风险投资、IT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积累了巨大的泡沫。尤其是到了上世纪末的最后几年,美国企业投资由于股市的暴涨而变得非常不理性,仅2000年一年中对资讯科技方面的投资规模就超过了1970年代10年的总和,增长幅度高出1995-1999年平均增长水平10多个百分点。正因为如此,经济重新走入上升期,有一个必要前提,就是要将过剩的产品逐步实现市场出清。从过去的经验看,这一过程通常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但更不幸的是,由于新经济危机是个全新事物,谁也没有经历过,过多“比特和字节”实现市场出清的过程可能还要漫长得多。而从目前的情况看,虽然美国的不少行业景气都在开始回升,惟独就是没有听到风险投资、IT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这些发动机隆隆启动的声音。

三是,当前舆论都说,世界经济在走好。但在笔者看来是,“雷声大,雨点小”。靠得住的证据并不多,人为作秀的成分却不少。当然,不少专家看好明年的世界经济,还有一个重要理由,即各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不少刺激经济的措施。比如,美国政府的货币、财政、汇率政策三管齐下,日本政府的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欧盟的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等,但正如本人在另一篇评论(《经济学家的四宗罪》,暂未发表)中所指出的那样,为了追求政绩,政府总是要出一些支持经济发展的政策。如果因此就判断经济会更好,则世界上就不会有“经济萧条”这一说了。

四是,当前的世界经济复苏伴随着一个怪现象,即失业与经济共成长。尽管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表明,7月份美国失业率由上月的6.4%,跌至6.2%,出现了1年多来的首次下跌。但美国商务部立刻指出,此次失业率下跌不是职位增加了,而是许多人在长期求职未果之后放弃了求职登记所致。事实上,7月份,美国的就业岗位还减少了4.4万个,受薪人数已连续第6个月下跌。欧洲的情况也差不多,欧元区12个国家的平均失业率高达8.9%。有关专家说,即使明年欧元区经济真的复苏,可能也无法创造很多就业机会。有鉴于此,有人戏称,本次经济出现了“就业紧缩型”的复苏。显然,这种经济复苏绝非真正意义上的复苏,不太可能持久。

正因如此,笔者认为,现在就下结论,认为明年的世界经济将出现复苏,还为时过早。不过,种种迹象表明,明年出现低位反弹的概率倒确实很大。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经济适用房该怎么买
精彩家装图片选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