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阳光下的行业危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8月21日 10:54 《商界》

  

《商界》杂志2003年9月号

  继续防止通货紧缩还是提前防止通货膨胀,对相关行业企业的影响可是大不相同……

  □文/本刊驻京记者 邓娟 特约撰稿 陈晓霞

  2003年7月中旬到8月初,大半个中国都陷入高温的笼罩中。伴随着大面积高温,一场有关中国经济是否出现过热迹象的争论也在学者中和媒体间如火如荼地展开。两种观点针锋
相对,其背后隐含的政策取向将对经济运行产生完全相反的调控效果,对相关行业企业而言,未来不同的政策取向也意味着完全不同的行业际遇。

  统计半年报水落石出全年增长将呈“U”形

  2003年7月17日上午,北京朝内大街225号,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国家统计局在这里举办中外记者招待会。这次记者会是公布国民经济半年报,时间又在非典疫情刚刚结束之时,因而格外引人注目。虽然此前几天有政府官员已经透露出上半年经济增长率仍然不低的信息,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姚景源公布的上半年GDP增长数字还是让人略微有些吃惊——8.2%!这表明,虽然遭受非典的严重冲击,中国经济仍然稳稳站在了去年刚刚收复的8%的平台上。

  当然,8.2%的取得很大程度上靠一季度的近两位数的高增长。姚景源没有回避这一点。他说,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速度为6.7%,比一季度的9.9%回落3.2个百分点,二季度增速为1992年以来同期的最低水平。

  尽管如此,这个半年报还是十分鼓舞人心。因为在非典疫情正烈时,最乐观的估计也认为中国经济年增长率要因非典下降1.5个百分点。估计中国经济增长率会低至6%以下的大有人在。而从上半年的情况看,从非典之后生产和消费的迅速恢复势头看,中国经济全年增长8%没有问题。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秘书长张晓强说,非典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不良影响可能比预期要少0.5个百分点。

  事实上,进入7月,不少外国研究机构和投资银行已经看出中国经济从非典中迅速复元的苗头,纷纷修改非典期间对中国经济的预测,有的机构还公开承认“错误估计了中国经济的抗危机能力”。

  姚景源预计,中国经济全年运行将呈现出一条“U”形轨迹。这与两天前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的说法如出一辙。7月15日,邱晓华在向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汇报经济形势时说,今年我国经济有可能呈现“U”形走势,即一季度高开,二季度低走,三季度趋稳,四季度稍升。

  谈到下半年我国经济的走势,邱晓华认为,从目前看,我国经济运行正处于一个新的上升阶段,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正在增强,下半年经济持续向好的发展趋势不会改变。

  邱晓华解释了非典影响不像有些机构预测的那样大的原因。他认为,非典是冲击而不是危机,我国国内市场潜力大、劳动力资源丰富、资金相对充实、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品供给有所改善,这些决定了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基本因素并没有改变。

  另有专家具体解释了非典影响“缩水”的原因。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教授认为,非典对消费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在6月上旬还是如此。但6月零售总额增长8.3%,这说明消费的恢复相当快,预计7、8月的零售额会增长9%以上。宋国青还认为,实际消费要比统计数据好。因为固定资产投资很高,其中不少是消费,比如住房。他预计,三、四季度的GDP增长率肯定高于二季度的6.7%全年GDP增长率肯定在8%以上。

  格林斯潘引爆话题中国学者有弹有赞

  统计局的“U”形增长论没有引起什么争论,但上半年较高的增长率意味着什么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说法。

  7月15日,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主席格林斯潘在华盛顿举行的国会听证会上指出,中国需要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格林斯潘是在谈及人民币汇率问题时说到中国的通货膨胀威胁的。格林斯潘指出,中国央行通过买入美元来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做法,会危及中国经济的发展。格林斯潘认为,中国的汇率政策将使其积聚大量美元储备。货币基础不断增长的结果是货币扩张,而货币扩张将导致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货币供应量大幅攀升,最终中国政府将不得不设法解决这一问题。

  曾经乐观预测中国经济增长的宋国青教授公开表示不同意格林斯潘的观点。他认为,中国不是有没有通胀的问题,而是搞不好会使通缩加剧的问题。今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6%,其中6月上涨0.3%,分别比4月、5月低0.7和0.4个百分点。这反映出通缩的压力仍然存在。

  宋国青认为,目前居民消费价格回到负数的可能性不大,但通货紧缩是否回归,则取决于官方的政策。他说,货币供应过快只是造成通胀的相关因素之一,如果央行收缩信贷,并采用其他4项政策,即提高汇率、减少出口、提高外商投资优惠、减少财政赤字,“那中国就不是什么通胀不通胀的问题,而是将发生严重的通货紧缩的问题”。

   金融专家李扬也表示,考虑到宏观经济供过于求的基本态势尚未有效改变,加之在全球通缩的大背景下,即使有物价上涨趋势,也不可能持久。因此,总体说来,我国经济尚未走出通缩阴影。

  另一位知名的经济学者樊纲则明确提出,要防止出现经济过热。有趣的是,樊纲的讲话发表于7月15日,与格林斯潘在美国国会作证是同一天。不过,樊纲的观点表述得更明确。这位早年曾有经济学界“京城四少”之称的经济学家在北京举行的一个会议上指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出现加速增长态势,今年一季度GDP增速达9.9%,如果没有非典影响,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超过10%。虽然非典对今年经济增长的影响将在1个百分点以上,但全年经济增速仍将在8%以上。如果经济增长超过10%,就表明经济已经过热,就会出现通货膨胀问题。

  樊纲分析指出,今年经济的高增长不是由需求拉动的,而是由投资和出口的高速增长拉动的。今年前5个月,我国实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超过28%,比一季度又有所加快,而20世纪90年代投资的高增长是在高通胀情况下取得的,当时实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还不足20%,而目前已接近30%。同时,外商投资也出现高速增长态势,一季度这一增速已接近60%。

  樊纲认为,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中也可以看出经济过热的迹象,如部分地区电力短缺状况加剧,钢材、化工产品、煤炭价格大幅上升且处于加速上升通道之中。

  他认为,近期人民币应重新定价的争论与推测,使更多的外资进入我国,使我国外汇储备继续增加,国家不得不增发人民币,造成通胀压力增大。

  樊纲提出,我国应采取一些对策来应对经济过热问题,如削减财政支出、放慢货币扩张等。

  近年十分活跃的经济学家胡鞍钢表述了相似观点。他说,经济扩张初期比较容易形成推动“经济过热”和“投资过热”的增长惯性趋势,很快打破数年来形成的宏观经济稳定的局面。他担心,弄得不好,可能又会伴随新一轮的“急于求快”,从正常的经济复苏走向“经济过热”,从“积极投资”转向“过度投资”,从“无通胀、低通胀”转向“高通胀”。

  有官方背景的学者似乎倾向于宋国青的观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张立群说:增长速度高就是过热吗?现在1亿多的人口没有就业,60%人口在农村,我认为,GDP增长高了没有坏处。1992年到1997年GDP平均增长率是11.5%,现在连10%都没有达到,我们有什么理由谈热?

  国家信息中心发展研究部负责人徐宏源认为,鉴于5月底货币流通速度减慢,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就需要货币供应量的更快增长。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与2000年相比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尤其非典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增加的负面影响尚未完全释放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在操作上不宜采取收缩举措。

  官员自说自话隐然分出两派

  引人注目的是,这场争论波及到政府官员,而且,官员的观点也隐约分出两个阵营。

  7月18日,就在国家统计局的上半年经济报告见报的当天,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在一家权威经济报纸上发表了篇幅远长于统计局报告的《2003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主标题是《警惕重复建设和贷款增长过快的风险》,观点极其鲜明,用词亦颇见锋芒。该报告开宗明义提出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新一轮的重复建设严重,可能加剧结构失衡;

  (二)美元贬值使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

  (三)贷款过猛增长,可能引发潜在的系统性风险;

  (四)企业融资格局进一步向银行贷款倾斜。

  为此,报告建议,央行应考虑采取适当措施调控目前信贷投放过多的局面及发展趋势,同时,建议银监会采取严厉的监管措施,制定综合的考核指标,严密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考核体系。

  有心人注意到,央行这份报告的观点,此前几天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已做过简要表述。她在向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汇报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时说,当前贷款增加过多,虽然会对高速增长的投资形成新的推动力,但也容易导致经济失衡,形成金融机构新的不良贷款,增加未来通货膨胀的风险,不利于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同时还有可能导致某些领域过热和出现重复建设。为此,必须高度重视贷款持续高增长可能存在的长期性潜在风险。

  7月29日,央行行长周小川的观点也亮了出来:预防通胀要打“提前量”。这位从中国证监会“转业”到央行不久的学者型高级官员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仍是“规范派”,上任不久就出台了“121”号文件,给房地产泡沫以重重一击。看来,“警惕通胀”在他心中已酝酿了一段时间。他在央行内部一个学习班上借讲坛说话,明确指出,目前我国货币信贷呈现增长过猛的情况,如果不加以适当调控和引导,就有产生新的大量不良资产的危险,这更加突出了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经验表明,从货币供应量的过度增长到出现通胀,至少有半年时间的时滞;而当通胀压力转移到资产,如房地产、股票及其他投资价格上,形成资产“泡沫”,其时滞可能更长,危害也更大。因此,及时预防和有效治理通货膨胀,保持币值稳定,关键在于中央银行要增强货币政策和金融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对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作出“提前量”的正确的判断,而不是等到已经明显出现通胀时才采取措施。

  与央行官员强调警惕通胀的观点不同,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姚景源对媒体说:“我觉得现在根本就没到要讨论经济过热的时候,宏观经济总的要求还是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他还表示“不赞成讲过热这个词”。因为过热相当于人体的发烧,是一种病态。“如果我们用这个不严谨的词汇放在经济生活中容易引起误解。比如说过热和高速度是什么关系?高速度能不能等于过热?”

  他认为,判断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或者局部是否“过热”最重要的不是看供给而是应该看需求,看高增长的供给是不是建立在高增长的有效需求基础上。如果两者大体相一致的话,就不能叫“过热”;如果需求萎缩而供给却在猛增,供给没有需求作为根本支撑,产生大量存货,这个时候才有“过热”。

  冷热判断影响企业三大行业首当其冲

  发生在2003年仲夏的这场争论将影响宏观政策取向,从而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具体说,一是影响全国的信贷投放,二是直接影响几个重要行业——汽车、钢铁和房地产。

  先看信贷。央行统计司在一份报告中明确指出,今年以来贷款增长过猛,可能引发潜在的系统性风险。该报告预测,今年全年新增贷款很有可能超过30000亿元大关,年增长速度将为22.8%。这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新增贷款最多,增速最高的年份之一。贷款增长过猛势必造成融资格局的进一步扭曲,企业融资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增强,加大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从这一判断出发,央行最近不断发出紧缩信贷的信号。如果这一判断被最高层采纳,紧缩银根并非完全不可能。企业的日子将很不好过。

  最近有关过热的讨论中,汽车、钢铁和房地产三个行业饱受诟病,大意是说汽车和钢铁行业重复建设严重,房地产行业泡沫太多。因此,警惕过热相当程度上是指警惕这三个行业过热。但这三个行业辩护的专家也不少。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对汽车、钢铁、房地产三大行业有无过热有过详尽分析:

  ——我觉得对于汽车工业不能轻易讲它过热了。国际汽车生产利润通常在3%~5%。而我国去年汽车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是28.45%。高利润势必刺激各地纷纷上汽车。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中国汽车是有高需求做后盾的。从去年开始,汽车销售一直达到50%以上的增长速度。正是要通过汽车行业的资本流入从而产生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使这个领域利润率下降,随着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汽车行业就会走向新的组合,汽车生产企业规模就会越来越大。我们不能通过行政手段限制哪些人或部门进入到汽车领域。

  ——再看钢铁行业,去年我国超过了美国与日本的总和,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钢产国。今年上半年仍保持高速增长。另一方面,我们今年进口的高增长中有相当数量是钢材。原因何在呢?是结构不尽合理,还有相当品种的钢材生产不了。

  ——目前,房地产业投入和销售都处于较好的态势。6月份全国房地产新开工的施工面积增长27.9%,销售面积增长37.4%。开工的商品房当中,住宅开工增长28.1%,住宅销售增长36.4%,销售大于开工。商品房住宅销售能达到36%的增长速度是世界少有的。和汽车行业一样,房地产业目前平均利润率高于国际上2到3倍,这必将导致很多投资进入。

  那么,最高层到底怎么看?

  一位接近决策层的研究人员表示,对于是否出现过热,高层倾向于“冷静观察”,到年底再说。换言之,最高层尚不认为目前已经出现过热。

  这一点,从7月28日召开的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可以得到印证。温家宝总理在会上谈到下半年经济工作时说,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他强调,要努力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7月3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从一个侧面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说法。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在听取了建设部有关房地产情况的汇报后认为,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改善居民居住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会议指出要发展住房信贷,强化管理服务,同时要切实加强房地产贷款监管,完善个人住房贷款担保机制。这番表述大致是“两面都说”,与央行严控房地产信贷的“121”号文似乎有微妙的差别。

  看来,房地产的冬天不大可能会来,其他行业更不必担心中央政府会踩“点刹”。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海信全面开放"脑库",誓追核心技术
加快业务步伐,参加2003 IBM软件年会!

  绝对大奖!订非常笑话短信,送数码摄像机!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说一口流利英语,其实不难? MBA联考培训特惠
  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境界,亲密接触,激烈搏杀,包你爽上“天堂”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摄像机 减肥 停电装备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性爱不仅是能力,更是心灵的释放和情感上的温存……
非常笑话
妻子:我患病卧床你却到外面跳舞!丈夫辩解道:…
图片
铃声
·[周杰伦] 开不了口
·[陈慧琳] 恋爱情色
·[林心如] 投怀送抱
铃声搜索


企 业 服 务


新浪青岛站正式开通
新浪企业邮箱值得信赖
肺癌治疗获得重大突破
如何收到很多国外订单


分 类 信 息
:北交大MBA直通车
   新浪分类全新改版
   夏季旅游-心的承诺
京车消费,此处为家!
 京腔京韵京商京息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