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评级评给谁看 中国股市10万个为什么之五十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8月19日 00:35 中华工商时报 | ||
不知不觉中中国市场的基金总数已经超过了82个,规模也达到了1492亿,这个业绩相对中国股市的指数而言绝对是超常规的。身为股市中人,水皮认为这既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 但是,问题也就来了。 第一个问题是这么多的基金目标销售对象是谁? 第二个问题是这么多的基金相互之间有什么区别? 第三个问题是什么因素在影响这些基金的销售? 三个问题累加在一起就诞生了基金市场的一个副产品,那就是基金评级。银河证券有自己的基金评估中心,中信证券也有自己的基金评价指标,中国科技大学也和《经济杂志》联合推出了新的评估报告,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也推出自己的IFB基金评级报告,并且声称自己具有独立第三方的天然优势。 怎么看待这些不同的评级报告呢?中外的数据都表明一个事实,评级居前的基金资金的流入都要大于名次居后的公司,因此,基金的评级报告实际上是销售市场上的购物指南,社科院标榜的独立第三方实际上就是这种购物指南的广告。 这种广告的作用不能小看。 首先,基金的销售对象既不是股民也不是其他的专业投资者。基金的对象说白了实际上是对资本市场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的普通市民,基金公司要拉的正是这些市民在银行里的储蓄,这也是为什么基金都在银行销售的道理。往大了说这是扩大直接融资的比例,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往小了说是给银行多挣一点代理费,当然这种“小钱”也不是没有风险的,最大的风险就是在储户不响应号召的情况下,银行自己摊派消化,最后又跑到柜前赎回,搞得基金规模一会儿涨水,一会儿缩水。 其次,基金的销售规模越来越大,品种也越来越多。光从封闭式基金名称上分别,就有5种,他们分别是积极成长型、稳健成长型、价值型、平衡型、优化指数型。不要说一般的市民看不懂他们之间的区别,就是像水皮这样的老油条也是一头雾水。事实上,社科院的研究表明,这型那型的基金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40%的基金和原来的定向风格不沾边。就是原来还有差异度的优化指数基金,从2003年第二季度公布的结果看也呈同质化的倾向,不但同质化倾向严重,就是持股的特征也惊人的相似。据《中国证券报》统计,2003年第二季度的投资组合显示,有51只基金重仓持有招商银行,44只基金重仓持有宝钢股份,42只基金重仓持有上海汽车,38只基金重仓持有中国联通。什么看好,做什么;什么有题材,做什么;什么能涨,做什么;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什么涨了,买什么。基金投资组合是一个不可不信、不可全信的资讯。因为有滞后性,所以普通投资者,包括基金的评级者,看到这些资讯时市场的真实仓位可能已经面目全非了,但是,因为都是机构重仓,所以减仓兑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要没有出现暴跌,还能基本反映基金的持仓比例。 有了首先,就等于有了广告销售的对象,有了其次,就等于有了广告诉求的内容,因此基金评级也就有了市场。 他们的市场就是机构,确切地说是投资机构。一方面,机构可以据此推销自己的产品,一方面机构自己也可以据此排选委托理财的基金。 IFB基金报告据称有5个方面综合考量基金的综合绩效,不但有定性的还有定量的,不但有数量分析模型,还有诸如投资理念、研发能力、高管团队等软性指标。水皮把整个一版的报告看了两遍,留下的只有不同公司后面不同的五角星数目,其实基金评级真的有那么复杂吗? 业绩是最能、也是唯一能说明问题的指标。(19B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