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改革何去何从?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8月17日 00:00 粤港信息日报 | ||
(接上期)三是美国处理类似问题的“否决权”惯例。迈朗在出事后一直在同债权银行进行谈判,希望能同银行达成和解协议,但就在交易即将达成的时候,两家小银行却拒绝同迈朗签约。结果,在美国历史上形成的这种否决权制度要了迈朗的命。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各大小银行在利益上的不一致。另外,大银行早已卖空了迈朗的股票,买入迈朗破产的信用保险脱身事外,迈朗的生死存亡已非其利益攸关之事了。 四是贪婪引向炼狱。迈朗在电价高企的1999年前后获取了丰厚利润,这一状况使迈朗一厢情愿地认为电价高企的局面将长期维持下去。尽管当时市场上存在着进行长期价格风险对冲的各种金融工具,号称风险管理专家的迈朗公司并没有理智地“未雨绸缪”。 另外,“屋漏偏逢连阴雨”,在加州电力危机中几乎陷入灭顶之灾的加州政府指控包括迈朗在内的电力公司在加州电力危机中恶意操纵电力价格,要求高额赔偿,加州政府借此逼迫迈朗对已签订的高价电力合约重新谈判,否则拒绝履约。在大快朵颐电力盛筵的口水还未擦净时,贪婪已打开迈朗通往炼狱的入口。 交易信用——迈朗不能承受之重 迈朗的荣辱不只是改革时代一个单一电力企业的悲剧。从传统管制的封闭空间走入自由竞争的阳光下,电力改革后价格的放开就像一场小型核爆,已经对生物圈内的环境造成了根本影响,行动迟缓的固然最终要灭亡,但在感觉危机后,冲出遮风避雨的居室,却忘记了携带防辐射面具的那些企业,在冲出一段距离后,反而倒下得更快。迈朗似乎就是在核爆的阴影下企图奋力求存而倒地的先行者。 迈朗标榜自己的经营模式是高效的电力资产管理与专业化的电力交易和风险控制的完美结合。在迈朗看来,遍布全球的电力资产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分散风险的资产池,而迈朗孜孜以求的电力交易主做市商的角色使其更能左右逢源,安然的倒闭在迈朗看来不是警示,反而是机遇:如果说安然受困于实际电力资产的缺乏而在危机时刻无法巩固其信用,迈朗的庞大而又迅速扩展的电力资产则能够恰到好处地弥补电力金融产品交易在需要实物交割时的空档。 改革者与守旧者的命运迥异 迈朗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信用实力,安然做不到的,它同样做不到。在这样一个崭新而又庞大的市场,利益格局的历史分布状态早就决定了任何一家电力公司都不能够自给自足。交易信用离开了金融机构的参与和支持,就像山巅失去巨石的支撑,一阵恶风就会让它倒塌。 近一两年里,美国的银行业同样在网络经济、南美债务危机、华尔街丑闻等一系列事件的打击下变得更趋保守,金融机构尽管清楚地了解到电力信用交易平台的构建不亚于建设第二个纽约证券交易所,但没有人会在风雨飘摇的季节里去成为别人的探路石。失去了金融机构的冲动和欲望的市场,将会是格外冷清。而对美国整个暴露在飘摇的电力价格之中的电力企业来说,没有一个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一定规模的电力交易平台去转嫁价格风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将成为它们的灰暗现实。 有趣的是,在迈朗成为“垓下霸王”的同时,迈朗的前任东家南方公司(SouthernCompany)喜洋洋地公布了2003年第一季度盈利2.98亿美元,利润比上年度增长33%。龟缩在电力管制保护壳内的公用事业过着滋润的日子,而充当了电力改革先锋的迈朗却堕入破产程序,为重生而挣扎。 电力交易市场 关乎电力改革成败 专注于电力交易的安然倒闭了,标榜电力资产管理与电力交易双管齐下的迈朗也西去了,美国电力市场弥漫着对放松管制后各种创新商业模式的忧虑和怀疑。而“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中国电力市场改革又应当如何取舍?不绝于耳的是各路资本正在竞相进入中国电力市场的传闻,甚至以农业起家的川中首富刘永好这样的民间资本也开始尝试介入中国电力市场。但迈朗发出这样一个信号:膨胀越快,达到“高处不胜寒”的境界后就越可能直面惨淡的出局。膨胀的电厂建设在价格放开的环境中,没有发散风险的平台来疏导,就像不断鼓起的气球,最终是要爆炸的。 中国的电力市场在引入电价变动机制后,就像平静的河流突然汇入了狭窄出海口,宽阔海水下蕴藏着无穷的诱惑和杀机。没有一个流动性足够强的信用交易平台去分散这新生的力量和热望,在无序的挤压和碰撞中,海面掀起的惊涛骇浪将吞没太多装备不足的舢板。但信用平台必须引入金融机构参与,因为电力交易市场的发展,是关乎电力改革成败的关键。 纵观美国电力市场10年的改革历程,也是付出巨大成本后才发现这一真理。对美国这样信用成熟的商业社会而言,建立电力市场交易平台都要经历如此大的反复,在中国构造这样一个信用平台,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引入一个最恰当的信用平台无异于画龙点睛。而中国电监会和银监会在政策层面上的协调配合将直接决定龙翔九天的“破壁时机”。 对中国的启示:“有管制地、分阶段地解禁”价格 在普遍的信用交易平台尚未建立和普及之前,中国电力企业仍要面对电力价格放开导致的市场价格风险无法有效分散引起的问题,减轻这种市场机制上的不对称性的一个重要理念在于“有管制地、分阶段地解禁”。允许电力企业上网电价在一个价格区间内浮动就是体现这种理念的措施。既然市场尚不足以承担分散风险的功能,由政府构建设有最低限价的缓冲空间对市场的有序开放至关重要。最低限价的存在强化了改革的可控性,正像证券市场上实施的“涨停板制度”一样,市场的投机心理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得到扼制,属于全民的电力财富被黑箱操作和转移的空间也会被限制。 更为重要的是,电力改革初期政策层面上的协调,电力交易机制的探讨以及电力企业交易手段和风险管理制度的培育,凡此种种子系统的架构都需要一个必须的缓冲区域。回顾中国全面改革历程的一个重要启示在于,渐进改革在过渡经济中,由于充分考虑到激进改革所忽视的社会心理、经济环境、政策博弈等负面因素,通过有管理地放开来引入可控制的改革效应,既释放了市场内生的扩张冲动,同时兼顾了特定改革时期在子系统不健全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改革边际成本,避免了过犹不及的局面,是一种更适合中国文化和经验的选择。中国电力改革作为整体经济改革的组成部分也不例外。 中国电力改革 是一门平衡的艺术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加快发电企业与用电大户之间通过既有电网进行电力直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相对于通过公共交易平台买卖电力合约、分散风险来说,电力直供交易在特征上更近似于现货交易,它在信用交易成本高昂的环境中,可以减少没有实物交割所易引发的欺诈。 第三只眼看中国电力市场改革,看到的是管理层在管制与解禁之间的平衡,看到的是电力企业在扩张和调整之间的取舍,看到的是“以退为进,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中国式电力改革路径的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