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之宝押于上市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8月16日 00:00 粤港信息日报 | ||
在迟滞多年之后,今年来听到了关于商业银行改革的官方说法,称为“三步走”:先行进行公司化改造,继而完成股份制改造,最后挂牌上市。记者 何检珠 在实践中,对于“三步走”的理解和实施,已经相当程度集中于商业银行上市。据称目前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有了初步的上市时间表,或是整体上市,或是剥离部分上市。然而,上市就能解决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 前不久,农业银行首次公布了财务状况,称截至2002年底,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30.07%,而且已经比上年度下降了4.99%。在农行公布的2002年年报摘要中,与外界最为关注的资产质量相关的内容占篇幅甚少,远无法与介绍该行各项业务发展的正面描述相比。 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农业银行是公认资产质量最差的一家银行,其不良贷款比例在业内广为传闻,但一直是个“秘密”,现在真相终于道明,使人感到沉重。虽然这一数字较之一般预计并不算很高,但终究已经比四大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高出近两成。而且,农行自行报告的结果,主要基于传统的贷款四级分类标准。这与国际通行的贷款五级分类法在统计口径上很可能差之甚远。 以往的经验表明,如果按国际通行的贷款五级分类法进行风险管理,不良贷款率可能还要高出5至10个百分点。银监会不久前宣布从2004年开始将放弃贷款四级分类标准,而采用国际通行的贷款五级分类法进行风险管理。那么,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将会更难以让人接受。 国有商业银行产生不良贷款的原因很多。如果说在1998年以前,尚有理由将绝大多数不良贷款存量的成因归于政府不当干预,对于1998年以后新增的不良资产,则应更多地从银行内部的经营机制上寻找原因。 在实际的金融运作过程中,金融机构对不良贷款成因的责任追究仍非常有限,内部难以形成有效的控制机制,而且,一旦不良资产大规模形成,则缺乏成本约束的核销剥离机制,其结果必然增加金融道德风险,反过来鼓励寻租行为。如此循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噩梦将难有终结之时。 国有商业银行的出路在于改革,而且必须是脱胎换骨的改革。 经验已经表明,在根本机制未有改变之前,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为上市进行的改制重组纵然大刀阔斧,但终难收长期之功效,更无法对改变根本机制产生“反作用”。如此则为上市而进行的有限改革也会大打折扣。将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成败押宝于上市,实在是风险至高,极不明智。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当前金融改革全局中最富于挑战性的课题之一,已经到了必须全面启动金融改革的时候。中国在加入WTO时已经承诺,将在2006年全面开放银行业。现在距2006年还有两年半。对此,决策层需要有非常坚强的决心,必须从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经营管理机制找到改革的突破口,进行详细规划、全面部署、大胆推进、谨慎操作,而不能将改革之宝仅仅押于上市这一条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