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第二部 从人本出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8月15日 14:09 新浪财经

  人生1学会糊涂

  我在外派马来西亚之前,是全香港第一位通过英国精算师资格考试的本地香港人,当年报纸还刊载了这条新闻,因此我人还没抵达马来西亚的分公司,就已经声名大噪。大家都在猜,我这个人一定是很聪明、很会算计的厉害角色,业务员彼此耳语相传:“这个人很不好搞!要小心。”没错,年轻时刚当上主管的我,就是一副精明干练、锋芒外露的模样。我
派驻马来西亚当副总的这一年,才二十九岁,是成天与“数字”交往,只要算得精就可以了。但在与业务员的相处过程中,我学到很多“做到”的道理。集团内最年轻的副总经理,可以想像我是多么地自负,做起事来,总是自以为高人一等。当时我对业务员有着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他们就是一群很贪婪、不老实、会欺骗客户和占公司便宜的“牛鬼蛇神”,对他们的防卫心很重。

  别被偏见蒙蔽双眼

  年轻的时候也比较单纯,凡事都认为公司是对的。因为每个人进入公司受训的时候,老板都会教你按照公司章程去做事,能够执行公司章程,你就有前途。因此一个年轻主管在考虑公司政策的时候,都是照他所熟知的观念来判定,不会怀疑公司的政策是否合理,或者赚钱的方法是不是违背道德,因为老板只教你说:“这样是合乎保险原理,照着做就对了。”为什么我可以升级那么快?就是我做事动作快、精明果断、凡事都符合公司的要求。因此每当客户有怨言、业务员不满意来公司大吵的时候,我的应变态度就是:“要骂就给他骂嘛!”尽管心里很不舒服,还是要贯彻公司的政策,就随他们去闹吧!而且只要有业务员来投诉,我一定是支持内勤人员。因为我自己是内勤出身,一直以来的观念就是要尽责维护内勤。而且我认为内勤的干部大多是专家,专家怎能随便被人挑战呢?因着这些成见,我和业务员的关系一直处在非常对立的状态,每次谈判破裂时,我也是高高在上的姿态:“你不想干就走人啊!”直到有一天,改变我一生的最重要的事情发生了。终于知道保险业的意义我一时兴起,想去瞧瞧业务员自行举办的研讨会究竟在做什么。他们每年找来马来西亚其他寿险公司的业务员合办这个大会,地点都选在当地的五星级饭店,煞有其事的样子,引起我很大的好奇心。但是他们从不邀请内勤人员,在业务员的眼里,内勤人员只是一群文弱书生,除了写点文章、算算数字,就是整天坐在办公室吹

  冷气纳凉,彼此之间很少有互动。

  当年的保险公司也不重视业务员的训练,更谈不上考试制度。业务员招募进来之后,就只教你一些业务相关的基本概念,弄懂了,就可以披挂上阵。至于一些比较实务层面的,像是怎样跟顾客接触、怎样销售,都是靠业务员自行培训。我心想,公司办的研讨会讲的都是怎么学习保单、降低成本,不知道除此之外还能讲什么,没想到去到现场,让我大开眼界!整个大会场面温馨、气氛感人,业务员彼此打气,分享销售心得,台上台下不断地鼓掌、提携、激励自己从事的保险行业是多么有意义!与会者大概有两三百人,请到美国、日本等地的TopSales来做经验分享,听这些国外高手怎么鼓励业务员、怎么卖寿险、碰到困难的时候怎么解决问题、低潮的时候怎么改变自己的心理,每天依然打起精神去找客户……这些东西我过去完全没有听过,这才深刻体会到原来业务员每天的工作压力有多大。过去我的工作经验就是公司给个章程,照着做就好,无论是精算或是设计保单,都是用脑、用逻辑思考去做事,不晓得这个世界上有些事情是需要有人鼓励,需要人心被打动,才可以做出来的。进保险公司这么多年,我第一次领悟到:“原来我们做的这个行业是很有意义的,不是光为赚钱而已。”

  精算师的糊涂

  大会结束后,我步出会场,正值傍晚时刻,吉隆坡下了一场短暂的阵雨,大雨洗涤后的路树和街景,显得特别翠绿清晰,正如我当时的心境,在顿悟后重新聚焦,忽然把事情看透了、也想明白了──原先我一直认为自己很能干,把自己当做是英雄,通过动脑精算,改个死亡率或是准备金的计算,就可以替公司多赚好几亿元,其实真正的英雄是那些业务员。这次的研讨大会让我有了彻底改观,重新认知这个行业的使命,开始省思公司的一些政策是否合乎情理,并且试着改善和业务员之间的关系。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因为原先对彼此的成见都太深了。但说也奇怪,当我真诚地打开心房,很想和他们重修旧好,开始动脑筋思考该怎么做时,还真的找出了我们之间的症结所在。先前有业务员来跟我谈判的时候,存着先入为主的观念,总认为我不是好惹的,对我防卫心特别重。即使很难得碰上我肯让步,允诺他们的需求,他们也不会认为这是公司的嘉惠或是Patrick特别给的好处,反而认为是他们应得的。因为是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向Patrick这么精明的人争取来的,与我总是处在“对立”的立场,打心底认定我这个高高在上的精算师,不可能让自己或是公司吃到亏。

  当我发现这种微妙的人性心理后,开始反省自己的态度,过去自己真的是太骄傲了,为了替公司把关,非常斤斤计较,表面上赢了这一回,其实到后来都是输。痛定思痛后,我收起了过去一副精明外露的嘴脸,试着尊重对方,将彼此放在同等位置上,设身处地为对方设想。有时候甚至把自己放在较低的位置,让对方觉得他比我聪明,是对方在主导局面。你相信吗?几次谈判交手下来,我发现自己偶尔装装傻,一副糊里糊涂的样子,反而更容易将事情谈成。虽然说是“难得糊涂”,但别忘了,我总是个精算师,不管怎么装糊涂,亏多亏少我当然心知肚明。我这都是“已经先计算过了的糊涂”,不会让公司吃到大亏,但是给对方的感觉就是不一样。说穿了,这就是人性,人都希望自己是被尊重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看起来比别人聪明。

  人生2对员工忠诚

  安泰在台湾开业的前五年,每年春节过后,我几乎都是在应付“挖角风波”中度过,尤其是匿名信满天飞。当时新的寿险公司接二连三地成立,安泰已经立下了好口碑,新公司挖角安泰训练过的人,是最直接有效的做法,内外勤皆然。因此怎样稳定军心士气,是我在安泰草创期间最大的挑战。我有两个“处变不惊”的基本原则:第一,“我对员工的忠诚要大过员工对我的忠诚”。每一位进安泰的人,我都不会轻易让他们离开,即使犯错了,也再给他机会,绝不炒人鱿鱼。第二,所有的匿名信,一概置之不理,完全不调查。用心良苦,稳住军心不会因为做不好事就赶人走路”。我觉得这就是早期安泰成功的关键,因为我对员工的忠诚度,军心稳定,整个团队也对公司有极高的向心力。

  用匿名信补洞,而非攻击

  台湾的匿名信特别多,是初到安泰给我最深刻的印象。过去在马来西亚和香港,也有业务员写匿名信,但都是一状告到总部去,一年不过一两封。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收过匿名信这类东西,也不知道该如何应付。没想到一来安泰,匿名信满天飞!内容不外是指责谁不好啊!环境不好啊!等等一大堆,不署名,也查不出。一开始我们都去调查,开会也拿出来讲,后来发现不对劲,这等于是在整我们的员工,大家整天忙着调查匿名信,上下鸡飞狗跳,什么事都不用做了。所以我后来对“匿名信”采取的对策,就是完全不去调查。我有三个用意:

  1.大家不必担心谁会被整肃惩戒。

  2.不必鸡飞狗跳地全公司心情都受影响。

  3.不让同业有机可趁。因为在我们士气低落的时候,就是同业挖角的最好时机。

  所有匿名信我看过之后,就将它放在心里面。当然可能确有其事,但我并不即刻展开调查,而是过了几个月,再经由旁敲侧击,看看到底有无此事。因为匿名信点名某某主管做了哪些事,我相信一定会留下线索,没有必要马上采取行动。如果匿名信所言属实,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反省,如何“防堵”同样的事件再发生,比忙着去“调查”更重要。所谓匿名信都是找漏洞来批评,有时也确能指出管理上的漏洞,或者我们看不到的盲点,因此我会每年进行一次“内部修改”的大动作,将这些漏洞、盲点都填补妥当。如果匿名信是攻击某个人的道德面,我会特别小心审视其真假,案情严重时我会找这个人来,私底下对他说:“我不相信这件事,也不调查,但请你注意自己的言行!”比如匿名信说此人与女同事有暧昧关系,我就会劝他说:“我不相信你会做这种事。但是,以后你与女同事相处时,一定要小心,不要孤男寡女关起门来讲事情,以免落人口实,最好有第三人在场。”我找他来的目的在于让他愿意改,而不是去调查他,因为没有必要调查已经发生的事情。一般人的做法就是“调查”,把当事者和女孩子都找来问,也把全公司每一个人找来问:“有没有这个事?”如果属实、确有其事,这个经理颜面挂不住,随即下台的话,会搞得很惨。因为一件小事情,就搞得一个人下台,其他经理看在眼里,会怎么想呢?他可能心想自己也做了些事情落人把柄,比如有时为了方便属下做事,也会因事制宜做些通融,却被有心人诬告做事不公平,公司因此严厉调查的话,不就完了?所以处理匿名信要非常小心,我不相信“杀鸡儆猴”这种做法,搞到后来大家全都不做事情,全成了“不做事的猴子”。

  以德报怨是上策

  有一回,有匿名信检举一位业务主管,说他台面上拿安泰的薪水,暗地里却与别的公司暗通款曲,甚至明目张胆做别家公司的业务。当别人对我反应这件事时,我说我不相信,“他要是真这么做,利用公司资源做自己的事情,一定会被揭发出来,这是他的问题,不是我们的问题,我不会去调查这事。”可是很多人不赞同我的做法,比如当时的执行副总经理石宝忠就反对,他说:“这事一定要处理,因为他伤害了公司。”等到这位主管离职的时候,大家都很清楚他的行为确实危害公司的利益,这才发现原来Patrick迟迟不动声色,并不是在当滥好人,而是让离职的人既没有借口说安泰的坏话,也无法制造流言挖走安泰的人。

  我让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我们无能为力,但是可以让公司的未来不致受到影响。”那名主管主动求去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公司真是被他搞得很惨,但公司还是对他那么包容,没有大动作的调查或是惩处。业务员心里就会想说,公司对他那么好,他还好意思回来挖角,实在是太对不起公司了。整个态势非常明显,员工都会一面倒向公司这边。但如果在大家还半信半疑的时候,公司就调查处置他,反而让他有机可趁,混淆视听“抹黑”安泰。就我对人性的了解,通常离职的人到了新公司,为了“合理化”自己的离职行为,大都会批评旧公司的不是。仅仅一个人离开,我不担心,但是我担心他散播的流言,会影响留在原公司的人,说是公司搞走他的。所以一定要想法子,让离职的人对留下来的人不具说服力。我都怎么应付呢?很简单,就是儒家所说的“以德报怨”!无论什么人离开安泰,我从不讲他的坏话,我都说他对安泰很好,安泰对他也很好。让他另有一片天空去发挥,不会心怀恨意或是报复之心离开,甚至有朝一日他想再回到安泰的时候,我也会敞开双臂欢迎他回来。

  理念1法、儒、道家的管理哲学

  就像老师教导学生应该因材施教一样,想激发员工的潜能,不同层次的人也需要不同的管理方法。我的御人之道,则糅合了法家、儒家和道家的精神,从基层人员到高阶主管,各有不同。法家从“赏罚”来主导人的行为,招募新员工时,我们注重专业能力,会察看他的学历背景是否和寿险相关。管理这些基层人员,我采用法家精神,有赏有罚,所有规定都白纸黑字写下来,看他是不是准时上下班、懂不懂公司的做事方法,是否遵守公司的纪律和规定,否则新人就会养成坏习惯,公司迟早也会出乱子。但是这种方法并不保证公司成功,我认为这只是基本的管理,就像社会一定要有法律,但是有好的法律并不代表有好的国家。

  儒家的出发点是人性本善,强调“忠”“恕”之道,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规范得非常清楚,个人利益绝对不会凌驾团体之上,非常适合用来带领一个团队。一个做中层主管的人,最好能够采儒家“人性化”的管理,以身作则、以德服人,相信一定能赢得员工的心,也能让基层专业人才得到最好的发挥。而世事变化无常,很多事情成功与否端看时机,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决策者只能尽力而为,制胜关键在于能否让公司的优势和环境的大趋势巧妙配合。有时要比流行领先一步,有时要和市场逆势而为,好像黑里有白、白里有黑,可能今年亏损,明年就翻身,正和道家思想的奥妙之处不谋而合。道家思想对公司的决策领导层最为受用,了解到公司赚钱时不必太快乐,反之也不用太悲伤,有时候看开了,反而能看得更清楚。

  法、儒、道融于一心

  我年轻的时候走法家路线,老板交派的任务,我一定全力以赴,即使熬夜都要完成,而且为自己设下很严厉的高标准。开始带人以后,我终于知道,事情不能全部揽下来自己做,要懂得授权与分享,鼓励别人把事情做好。我发现:“部属有意愿做事情比有能力做更重要!”这方面儒家的训练很好,用“仁义道德”自我要求,让部属觉得你是很好的老板,工作起来很有安全感,对社会大众也有贡献。再上一层成为公司的领导人后,道家那套“天时、地利、人和”对做决策很有助益。我的脑袋里经常有很多理想、目标渴望实现,但不会一想到就冲动去做,我会再三反思:“是不是非现在做不可?”“有没有与众不同的方法?”这就是道家主张的“谋定而后动”,或是顺水推舟,跟着天时去做。尤其经历这么多转折以后,我发现人生有很多际遇真的是“天时”所促成的。当然,落到管理的现实面时,很多时候三者之间不一定要分得那么清楚。因时因地而制宜,有时候法家色彩多一点,有时候儒家精神强一些,有时候则是道家的味道浓一些。但总括来说,越是基层的管理,法家方法的比例越重;层级越往上,道家的比例就越重,而我最向往的,则是道家的“无为而治”。

  我很少板着脸教训人,都是鼓励干部说:“放心,有事我会负责任,大家只管好好去做,成功了,就是各位的功劳。”后来有位部属告诉我,每次我一说这句话,他们其实心知肚明“责任都是他们的”,压力非常大,但还是全力以赴,因为他们不愿意令我失望。能够管理于无形之中,真是人生一大快事!世事多变,常常不是按照计划进行,所以一定要一部全世界最好的机器来运作。而“全世界最好的机器”就是“人”!人最复杂了,绝无任何其他机器、计算机或科技足以替代人。如何将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如何发动这部最高明、最万能的机器?是每一个领袖必修的课题。每回有人邀请我演讲“如何激励员工”的主题时,我都会用投影机秀出“三个圆圈”的故事。这三个圆圈分别代表了:应做、能做和愿意做

  理念3世界不是一条生产线

  我一向不喜欢在企业上用“管理”(Management)这个词,总认为用“领导”与“鼓励”会更恰当些!因为Management的定义之一是“凡事必管”。这个想法蛮狭隘的,等于把人当成机器或对象,要“管理”这些机器,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有效率的运作。事实上,“管理”一词的诞生,最早也是适用在工业界,指的是工厂的输送带、生产线、装配线等,产业的设备、材料这一类的作业管理。然而人不是机器,很多企管理论发现,员工越来越不能控管,道理就在这里。ManagementModel或BusinesModel的研究愈来愈少,许多人不约而同开始研究“人”。为了达成目标,企业每天想法子给高薪、训练员工,其实当中最重要的课题就是“怎么鼓励和激励员工”。

  偏偏很多专业经理人把人当成机器,平时懒得与员工交往,只在乎对方事情做得好不好年终打考绩时,不问过程、不明就里地以A、B、C、D、E分级了事,心态非常消极,并没有帮助员工好好发挥能力。比较积极的人就设计“制度”来管理员工,每天写报告、评估、订目标与期限、订奖金,还是将人当做机器来对待。

  人并非机器,人心也非常微妙,绝非只靠简单的赏罚分明就可以了事。一般企业,往往以为用公平的奖金、固定的加薪方式,就可以达到激励人心的效果。事实上每个人的表现不一样,用公平的方式奖赏,反而是最不公平的。

  “不公平”的公平奖赏

  我过去在安泰,就打破年度一次的考绩制度,几乎每三个月就会让表现好的人升级。因为有些人特别能干,如果等一年之后才给他肯定,他可能早就离开了。及时的奖励,最能感动人心。而且人性都是喜欢取巧的,有些人算好今年升迁是何时评分,直到前三个月才刻意求表现,也失去了打考绩的意义。除了用升迁来激励人心,我也会送礼物来肯定员工的表现。早年,台湾打高尔夫球的风气还不是很风行,有一次我特别从美国带回一支球杆,在高阶主管全员到齐的盛大场合里,拿出来送给一位我很想奖励的主管。当场,他既惊喜又感动,非常有面子!我当然不会买很多支球杆,如法炮制送给每个主管,那样就没意思了,要送给懂高尔夫球、有兴趣的人才有用。作主管的人平常就要注意每个员工的兴趣,如果员工知道老板对自己的小事情都很注意,他一定觉得很贴心,感到自己是受重视的。就像当学生的时候,如果某一科的老师对我们另眼相待,赞美特别多,我们就会在那一门学科上特别努力。因此,有的人我送球杆,有的人我送巧克力,或者是一句鼓励的话。我常说自己是“很公平地不公平对待每个人”,因为我对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方式,很公平;但是每个人的偏好不同,适用的方式不同,看起来好像又不公平。这样做,其实是希望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特别,心想:“老板在注意我,将来一定在老板的心里面有位置。”而且这么做比光用嘴说:“好好干,以后升你当主管!”的激励效果更好。很多人用承诺升官的方式培养人才,其实这是最差劲的方法,因为照这逻辑推演,不正暗指“失败了,升迁就没指望了”吗?我喜欢先给员工奖励,让他安心了,想不努力都不行。

  理念4授权相对论

  从中学开始,我就喜欢读历史,看多了古今中外改朝换代的故事,我得到一个结论:好人一定比坏人多,因为如果坏人比好人多,这个世界不会进步。所以我对员工一向都是百分之百信任,不会为了防那百分之一的坏人,影响了对百分之九十九员工的信赖。

  领导者不是来批公文的,公文让部属去批就行了。ING安泰的员工常常看我去打球,身体很健康,一根白头发也没有。反倒是几个重要干部,发丝已经泛白。因为在我的充分授权之下,压力都跑到他们身上去了。人的心理很微妙,你越放心、赋予的权责越大,对方反而会越小心,因为整个案子的成败都要由他自己承担,他绝对不会作弊或搞鬼。反倒是主管意见很多时,部属心里就容易自暴自弃,认为既然自己的意见不被重视,那就照你老板的意思去做,以后出问题,你们自己想办法,跟我无关。因此当部属送案子来签时,我多半会很有技巧地“先批准、再讨论”。目的是让部属安心,也感觉自己受到尊重,然后再提建议,告诉他怎么做会更好。因为批准在先,对方知道我已经授权,但我也给些意见,让他不必担心责任必须全部自己扛。

  不做部下能做的事

  我敢大胆授权,自有我的出发点:第一,我本身对寿险业务了若指掌,任何可能发生的问题,我都有把握应付,所以敢大胆授权部属去闯,不怕他们犯错,是“过的授权”。第二,很多人不愿意授权其实是有私心,他们不愿意教会其他人,生怕有一天地位被人取代。但是他们不明白,把部属教会了,自己才有时间再去学习,以因应这个每天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还有人从成本考虑,认为“我做这件事只要二个钟头,其他人要花五个钟头。”以为自己做对公司较有贡献,因为节省了三个钟头的成本。但换个角度想一想,如果让给部属做,今天要花五个钟头,明天可能只要二个钟头就做好了,而且自己空出时间去学新事物,等于又多一个人对公司多贡献二个钟头,岂不两全其美?我常鼓励同仁把工作交出去,不必担心部属犯错,因为你自己很懂,知道怎么弥补。因此一件事情只要做过一遍,就不要再做第二遍,交给别人,自己去学习新东西。那么,不但你有成长的空间,部属也有成长的机会,整个公司才有创新的可能。反之,每个人都去做部属可以做的事,岂不越做越低级?所以我常说:“老板抢员工的活儿去做,真的很笨!”“授权”并不是由上给下,而是你敢担当的越多,就越能被赋予重任。不要等上司要求你做什么事才去做,而要主动去做主管在做的事情,而且也帮他出点子,尝试新的挑战。因为如果主管一直重复做跟昨天同样的事,他不会升官,当然也轮不到你。

  求职面谈时,大部分人会问雇主的期许,遇到这种人,我马上把他淘汰掉!因为这样的人只是听话的人,不是能发挥抱负的人。想发挥抱负的人,才能为公司创造新契机。

  理念5自我管理最省成本

  我经常在对ING安泰内部主管演讲时说道:“现在坐在台下的同仁,都是管理阶层,而我个人很‘反对’这个阶层,因为这个阶层是成本最高,又最看不见生产力的!”企业最浪费、最容易内耗成本的地方,就是“管理费用”。很多人不明白,以为“管理”是为公司降低费用,其实“管理”这个字已经代表要多找一个人来管理公司的收支,请问要不要给这个人薪水?事实上,管理者制造了更多的管理费用。最好的“降低管理费用”方法,是训练每一个人“自我管理”。充分授权、相信部属,就不需要另外找一个人来管理,可以节省很多费用。

  业务部门最多这类例子,ING安泰的业务员都蛮厉害的,不需要业务经理去管。但我们还是有业务经理,其职责并非“管理”业务员,而是要“领导”业务员,让他们觉得ING安泰是很好的工作环境!并且帮助业务员提升竞争力,这才是管理的真谛。其他行业大多认为一定要有专业的管理,否则一定没绩效。其实什么是管理工作?尽管名目很多,说到底,管理不过是个工具,是为了达成公司的目标。所以,很可能员工没有打卡、没有做评估报告等,但他们节省了许多管理成本,同时也达成目标,这就是最好的管理!因为管理本来就是个“工具”而非“目的”,如果不必使用这个工具,还能达成目的,真的是最上选的管理。换言之,“自我管理是最好的管理”。

  管理的极致:自我管理

  这是否意味着不需要业务经理存在?当然不是。业务经理的工作不单纯是管人员上下班而已,主要是关怀员工、鼓励员工和提醒员工做事的技巧。总而言之,是要帮助员工成长和成功的。比如当员工碰到问题时,分享自己的经验,或者带着员工直接去拜访客户,让客户了解公司的服务等等,都是出自人性关怀的管理方式。反过来说,如果经理只是要求员工几点钟上班、下班,汇报任务进展,这种模式短期之内可能奏效,但长期一定不会成功。

  我在ING安泰里就看到,那些关怀员工、对员工好、帮助员工达成目标的主管,旗下的员工大都能自我管理。这样的主管同时管理五六十个员工,也不会出什么问题。有些主管不过带五六个员工,麻烦却层出不穷,就是不懂得帮助属下做好“自我管理”。每年在ING安泰的业绩表扬大会上,都会出现这种感人的场面:上台领奖者最感谢的对象,都是当他失败时,特别鼓励他、帮助他、给他机会的主管。所谓“雪中送炭好过锦上添花”,

  这些主管在属下最失意的时候,伸出援手,得到的投资报酬率是最高的!有个观念跟大家分享,我一直认为出资开公司的人不算老板,真正的老板,是我们这些实际在操作的员工。我们努力打拼,公司才有前途,所以说公司的命运其实是操控在员工的手里。而对老板来说,这一家公司做不好,大不了关门另起炉灶,他只是雇人来为自己赚钱而已。“资本家”英文是Shareholder,赚钱就Share,亏钱就走人,他对这个事业的热情,还比不上员工。所以我认为:“是我们决定老板的命运,不是老板决定我们的命运。”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加快业务步伐,参加2003 IBM软件年会!

免费注册上网开店啦

  绝对大奖!订非常笑话短信,送数码摄像机!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概念英语 口语 出国考试 考研暑期限时优惠
  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境界,亲密接触,激烈搏杀,包你爽上“天堂”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Esprit 皇马 小灵通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性爱前的爱抚应循序渐进,可以从头发开始,渐渐至…
非常笑话
妻子:我患病卧床你却到外面跳舞!丈夫辩解道:…
图片
铃声
·[古巨基] 烟雨濛濛
·[张柏芝] 星语心愿
·[孙 楠] 你快回来
铃声搜索



新浪商城推荐
索尼数码相机
  • DSC-P2 超低价
  • 索尼 DSC-P72
  • 比基尼美女
  • 月色如水小夜衣
  • 夏日狂花比基尼
  •   理财新时尚-收藏
  • 网上钱币卡市场热
  • 邮品一族交易社区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