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外加工引出“合同欺诈”话题(组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8月14日 13:29 南方日报 | ||||||
“中国结”编出欺骗圈套 “这是一个陷阱,我们被‘套进去’了。”谈起异地加工“中国结”的事情,来自河南焦作农村的裴林霞气愤不已:“是骗人的公司把我们害惨了。”上个周末,露宿街头9个晚上、来自河南焦作农村的青年妇女裴林霞和同伴许玉荣无奈地踏上返乡的列车。3个多月辛辛苦苦编织的1.6万多个“中国结”,不仅没有赚到一分钱加工费,还无端赔上2800多元的“原料损耗费”。 网上指点“发财路” 今年4月初,裴林霞的一位朋友从网上看到一则“致富广告”:广州市联旺电子工艺品有限公司在全国寻求“中国结”异地编织加工点,每加工一个可获手工费0.6元,厂家提供材料且全部现金收购。于是,她满怀发财的梦想千里迢迢来到广州,当天便同该公司签订加工合同,并交纳1.5万元订金,成为该公司的“特许加工点”。 合同约定:由“联旺”公司免费培训技术编织人员,加工的产品达到93%的合格率后,该公司按每件0.6元付给加工费,不合格品由裴按每件1.25元赔偿给“联旺”公司。为了加强联营的责任心,裴须一次性交给“联旺”公司1.5万元项目合作金,在完成计划生产的首批数量后无息退还。同时合同还约定详细的违约责任。 “货不对板”要赔偿 今年5月初,当裴林霞和同伴带着精心加工的16200个“中国结”按时来到“联旺”公司交货,公司的一位技术员随手查看了一下,便称“花瓣没有达到规定标准”,给出了“合格率只有29%”的检验结果。按合同规定,裴林霞不但不能拿回1.5万元的订金,还要赔偿公司7000多元的“原料损耗费”。在一番苦苦哀求之下,该公司同意让他们“返修”。 6月9日,两人满怀信心再次来到“联旺”公司,检验员给出的合格率是48%,裴林霞仍然要赔偿4000多元。由于无法交货,被允许再次“返修”。经过又一次精心修改后,检验结果是合格率70%。“联旺”公司要求裴必须赔偿“损失”3000多元,否则“不得走人”。 经过多次折腾,裴林霞和同伴所带的路费已所剩无几,最后,他们愤然走进广东省质监局,向有关部门投诉。 质监出面评优劣 在广东省质监局举报投诉中心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广州市纺织纤维检验所特地免费为裴林霞编织的“中国结”进行质量检验。结果表明,“样品质量符合客户提供的“四翼盘长结质量标准”要求。也就是说,外观和规格质量完全符合“联旺”公司自己制定的质量标准。 据投诉中心人员介绍,由于产品检测需要双方同时到场,而“联旺”公司在质监部门多次强烈要求下才肯露面,且无理指责检验部门“检验结果不算数,合格与否只能由公司说了算”,并反复强调“不能有一点误差”。 后来,在广东省质监局的调解下,“联旺”不得不与裴解除合作合同并退还订金,但仍从中强行扣除了2800多元的材料费和培训费。 都是“格式合同”惹的祸 记者从广州市工商局海珠分局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中心获悉,仅今年以来,外省消费者到该区投诉广州市联旺电子工艺品有限公司以合作加工“中国结”名义,利用“合同欺诈”骗取押金的案件已有10多起,该公司已被责令退还押金多次。 欺骗手法如出一辙 记者日前翻阅广东省质监局的投诉卷宗,投诉的理由几乎如出一辙,凡是同“联旺”公司签订委托加工合同的“合作者”,全部是因为产品合格率低于合同要求而被扣除押金的。 今年8月11日,来自江西省贵溪县雄石镇的农民黄华东投诉称,他在当地一家省级报纸上看到“联旺”公司招“中国结”加盟商的广告,被丰厚的回报吸引,交1.5万元押金后签订了合作合同。但当交货时该公司始终以产品不合格为由,不仅不付加工费,连押金也不退,同时还要按不合格数量的10倍罚款。 权威部门确认欺诈 广东省质监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国结”由手工编织而成,每个产品不可能完全一样,目前国家没有将其列入制定标准的范围,但判定产品合格与否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应由质量检验部门负责最后检验,而不应该由企业自己说了算。 广东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有关人士也指出,如果厂方制订自己的质量标准,或双方合同约定有应该达到的质量标准,质检部门可以据此进行检验,而不能靠企业单方判定合格率。 广东省工商局市场处一位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这种通过“格式合同”形式巧设陷阱,骗取不明真相的人上当的行为,是明显的合同欺诈。由于目前许多工艺品没有相应的标准,这些公司就利用合同形式约定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合格率,借机自己制定标准自己验收产品,所谓的合格率全部由他们说了算,从而达到骗取押金和材料费的目的。 “合法外衣”成欺骗保护伞 记者昨天实地暗访了这家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广州大道南的广州市联旺电子工艺品有限公司。其所谓的公司只是路边一家出租屋,简易的办公室内除了几部电话、传真设备和醒目的招牌外,仅有10多名业务人员,其业务就是接听咨询电话,与上门的客户谈判签约。 发外加工只是幌子 据了解,委托加工“中国结”只是一些公司骗人的伎俩之一。记者在调查中获悉,近年来,合同欺诈呈愈演愈烈之势,一些不法分子打着发外加工的幌子,以手工编织、养殖、加盟推销保健品、无风险投资分红等形式,骗取“合作保证金”、“培训费”、“加盟投资款”,欺诈金额少则千元,多则十几万元。据广州市海珠区工商部门透露,仅今年上半年,该区已接受合同欺诈投诉案件100多起,涉及辖区企业27家。 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这些公司靠签加工合同、收取押金的方式,每年可以赚取数百万元,业务已经做到全国各地,受骗者不计其数。 披“合法外衣”行骗 为何这些公司能够肆意行骗并频频得逞?是因为有了合法的外衣做掩护。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受害者向有关部门投诉时称,他们是了解到这些公司的营业执照是合法后才放心签合同进行合作的。 从许多被查处的公司来看,他们大都以“××科技公司”注册。实际上,这些公司根本不具备任何科技人员和设备,而那些开展发外加工业务的公司,大都没有“加工生产”业务,只是利用人们“投资少、高回报、无风险”的致富心理,巧做文章,设局行骗。 链接 “合同欺诈”四大黑幕 根据当前消费者投诉情况,业内人士向记者披露了“合同欺诈”的四大黑幕: 第一是披着合法的外衣,投放诱饵。所有欺诈的公司大都依法领有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等相关证照,给人以“正规企业”的错觉,然后利用报刊、电视台发布虚假或误导性广告招揽“合作伙伴”。 第二是以书面合同作依据,设置合作陷阱。所有的欺诈公司都是利用承揽加工合同进行诈骗,并在合同上下“功夫”。合同订制方自定验收标准,在演示或培训时说的标准模棱两可,而加工完毕验收时却极其苛刻,使承揽方根本无法通过质量验收关。 第三是变相骗财,欺诈是惟一目的。这些公司大都以回收产品吸引他人上钩,验货时借口承揽方违约,不仅强行没收所谓的“保证金”,还要收取“原材料费”、“培训费”,甚至索要“违约金”,以此达到变相高价销售劣质原材料和骗取钱财的目的。事实上,订金、材料款和合作金是他们的全部收入。 第四是流动性强,锁定目标欺骗。这些诈骗公司专门挑农民、下岗工人、无业人员、老人、妇女等下手,利用这些人文化程度不高、法律意识不强等弱点设局行骗。为了降低风险,他们还以欺骗外地人为主,即使发生纠纷,由于往返路程远,受害人也很难耗费时间和精力去投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