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富人都读书(财富七日断想)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8月09日 06:12 人民网-市场报 | ||
每年高考、中考过后,总有不少家长为孩子上学的事发愁。但“愁”和“愁”不同———有钱人家的孩子因为分数不理想,又想找个学上,于是爹妈不惜重金,四处求人择校;没钱的人当然更愁,勤奋的穷孩子考上了北大、清华,金榜题名却换不来父母的笑声,上学是要有花销的,温饱尚且成问题,哪能筹措来学费呢?贫富差距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愁”。 在读书上学这类问题上,后一种“愁”显然更牵动人心。这些天,各地有关救助特困大学生的活动搞得轰轰烈烈,政府出台了不少扶持政策。8月3日那天,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主办的迄今我国最大规模的特困大学生社会救助活动“新长城2003大学生关爱行动”启动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壳牌中国有限公司等30多家单位联合发出“关注10001个人的命运”的倡议书。香港有位彭磷基先生当场慷慨捐款260万元,成了当天捐款最多的人。接着,又有7家单位捐了400多万元,还有9位书画家每人捐赠了一幅精美的书画作品。据说在8月29日高校开学之前,关爱行动的主办者将从全国200多个重点贫困县选出10001名品学兼优但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大学生,为他们每人每年筹集2000元生活费。 但主办者不无遗憾,由于财力有限,全国数十万贫困大学生,他们只能资助这10000多名。 这样的遗憾,让每个人听来心里都沉甸甸的。在日趋市场化的教育体制下,只要肯花钱,家境好的孩子终归是会有学上的,进不了名牌大学,三流四流总可以,国内不行,还有外国———有了钱就有了相应的自由度;而视上大学为改变命运捷径的穷孩子们来说,在没有钱的前提下,他们只能通过公平的竞争和考试,达到入学的要求,来获得入学的资格,但最终还是有贫穷在求学路上拦路。我们常说中国13亿人口,八成在农村,而在校大学生中,只有30%来自农村。贫穷,是造成这种比例失衡的最主要的原因。在倡导人格、尊严和人生价值上人人平等的今天,没钱上不了学,这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是一种伤害。 教育的确需要钱来支撑。但是,公共教育应该是社会共享的资源,而不是有钱人享用的紧俏商品,它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具有不寻常的意义。但是近年来,特困生、贫困生上学难成了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教育费用的高涨让很多贫困家庭无力应付。据测算,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已经比1978年上涨100倍以上,实行收费制的高校,学费上涨幅度更高。 我们经常被报道中讲述的贫困者的赤诚追求所感动,社会各界也都在为改变他们的窘困而努力。我国目前已经建立起以奖学金(含国家奖学金)、银行贷款(主要是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并取得了成效。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总共有1600万人,其中贫困生的比例占到了20%,特困生占8%;在农、林、师范类学校贫困生的比例超过了30%,特困生超过15%。在我们这样一个正走向小康的国度,有为数众多的家境贫寒的孩子依靠社会的帮助、家人的关爱,学业有成,成为国家有用之材,以改变个人贫穷的命运,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这是一件关乎家国命运的大事。 但相对于更多的高校之外的贫困孩子来说,这样的努力只是一个开端。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进而走向富裕,这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我们的公共教育体系在关注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应该关注贫困人群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公正,让每个人都拥有改变自己不利处境的机会,给弱势者以特别的关怀。 在一乡村书店门口,贴着这样一副对联:“让读书人有钱,让有钱人读书。”这是一种理想,穷人富人都应该有的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