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创股份刘晓光--“丰收只是时间问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8月06日 19:51 《新财富》 | ||
王乐/文 “首创股份”董事长刘晓光近期做了两件大事。一是顺利完成了“首创置业”在香港挂牌上市,另一件就是以旗下“首创股份”为平台挟巨资进军水务行业。对于前者,在房地产泡沫论和“非典”及周正毅事件的背景下能够成功IPO,业内自然称许有加。但对于后者,圈中有私下议论怀疑,刘晓光是不是碍于“首创”的国企背景,要为政府背上包袱工程? “包袱里装的是财富” “什么是水?水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战略性的稀缺资源,”说到水务行业的机会时,刘晓光的眼睛亮了起来,“我们常开玩笑地预测,下一次的战争可能就是水的战争。也许不在本世纪,就在下世纪,它将威胁着人类的安全。按照全球经济发展的格局,凡是与人类的生死存亡直接相关的产业将是永远的朝阳行业。” 为什么现在水务投资有了赚钱的机会?因为这个行业的市场化时机到了。刘晓光这样来算账:水价的构成应该是这样的:一是运行管理费,二是大修费,第三要计算利息和税金,第四必须提折旧,这些是投资的基础成本,第五个价格要素就是投资收益。在过去的计划体制下,价格只包括了前两项成本,最多还考虑了利息,没有还本机制也没有利润,所以只能由政府来投资,没有社会投资者进来,更不用说海外投资者。非市场化的价格,由于没有还本机制和利润,造成了这个行业缺乏自身“新陈代谢”的生命力,仅靠政府的输血而艰难地活着。这种投资模式还造成了两个严重后果:一是价格与价值长期扭曲,政府需要进行大量地补贴,不利于付费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没有引进竞争机制,存在着垄断行业普遍的资源利用不充分、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这些困绕着政府的问题是近几年公用事业基础设施行业改革的源动力。 刘晓光说,目前公众的支付能力已达到可以实行市场化。所谓市场化,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提高付费意识,价格逐步放开,使价格回归价值;再一个就是进行公司化运作,通过市场准入,打破垄断,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投资收益。市场化的关键在于,使基础设施产业能够自我造血。按照刘晓光的理解,将水务视作政府的包袱工程,既是传统的也是片面的投资理念,要知道这包袱里装的是财富。 “你占领了,别人就没机会了”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水务领域市场化使水的价格开始有了上涨的空间。但是,与很多产业相比,水务的投资回报率并不是最高的。那为什么“首创股份”经过多年的“减法”之后要将基础设施产业的投资专注于水务?刘晓光轻松地一笑,“这就是战略定位问题,也是一个企业的眼光问题”。 譬如大家都认为做房地产做金融来得更快,这不可否认,但要快又要持续很难,并且高利益必然伴随着一些风险。而对于水务来说,建成一个水厂,也许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仍在收费,像“首创”这样的大集团必须要有稳定成长的产业来支持。刘晓光说,“你是一个什么级别的企业家,就决定你有怎样真正战略性的眼光。地区级的?中国级的?亚洲级的?还是世界级的?下一步人类最紧缺的就是水、石油和稀有矿产。这些资源性行业是拿一个少一个,人家有了你就没有了。”很简单的理解就是,像北京目前水的市场需求是300万吨/天,你占领了这个市场,别人就没有机会了。“机会稍纵即逝”,刘晓光感受到了这种紧迫性。 从另一方面来说,刘晓光认为,水务投资的定位取决于实力。对于“首创股份”这样一个拥有40亿净资产、总资产和净资产回报率在1000多家上市公司中位居前列、并且连续三年分红均在3.6亿元以上的企业来说,这一行业能够发挥“首创”的优势。为什么“法国威望迪(Veolia Water)”选择与“首创”共同组建国内第一家中资控股的水务投资公司,正是看中了“首创”所拥有的实力优势、市场优势及其整合资源的优势。 “丰收只是时间问题” “首创股份”的战略目标十分明晰,“那就是,做中国最大的专注于水务的上市公司。”刘晓光指出,“首创股份”目前的任务一是要快速、有效地占领市场;二是塑造实力,苦练内功,把投资运营模式、公司治理和动力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第三,与国际联盟,共同打造市场。 对于投资回报,刘晓光肯定地说,“首创股份”保持目前已有的回报水平“没有问题”。现在“首创股份”在水务市场还处于耕耘期,收获期将在2-3年后出现。小的收获明年就可以见到,刘晓光说“丰收只是时间问题”。投资要讲究基业长青,水务又正是这样一个长久永续性的战略产业。现在的QFII们都在研究进入中国证券市场后投哪些股票,刘晓光说,“‘首创股份’应该是他们最先关注的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