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树绽新花 ——从“惠雕”新生看惠安县域经济发展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8月06日 07:58 经济日报 | ||
千年古树绽新花——从“惠雕”新生看惠安县域经济发展 2003.08.05 10:05:03 经济日报 [ 版] 福建惠安雕艺近年来名声鹊起,超过其历史上最盛时期,不仅获得国家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雕刻)荣誉称号,而且成为拉动全县人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2002年,全县石、木雕年产值71.24亿元,出口交货值45.2亿元,总量、出口量均名列全国同行 有名匠焉能无名师 惠安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建筑之乡,享有“南派建筑代表”的美誉,惠安石雕与惠安建筑血肉相连,是“南派建筑”的特色之一。它历史悠久,约有1700多年历史,至明清时为极兴盛,时有“北有曲阳,南有惠安”之说。惠安艺人参与的北京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孙中山陵园建筑以及青藏公路纪念碑、厦门郑成功塑像、陈嘉庚陵园、海南鹿回头塑像、湄洲岛妈祖塑像、匈牙利亚洲中心的大门和龙马柱等现代雕刻作品,全是惠安人心灵手巧的杰作,可谓精品迭出,遍布南北。 改革开放使惠安雕艺步入一个新天地,艺人们自主经营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仍然是以雕刻建筑构件、寺庙配件等传统产品为主。1991年日本经销商被惠安雕刻所吸引,将墓碑石加工基地定在这里,促使“惠雕”从建筑业中剥离出来,逐步进入批量化、规模化生产,作为一种产业独立存在,最盛时全日本近80%墓碑石由惠安加工。并由此形成了原材料来自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全部外销日本的“两头在外”态势,初步实现了资金的积累、市场的稳定、队伍的扩展。当时,惠安不仅是全世界好石材看得到、买得到的地方,还是全国第一个引进切薄、抛光等加工石板材机械的地方。 一直关注着“惠雕”的惠安县委、县政府并没有被如此繁花似锦的局面陶醉,在与企业的密切接触中他们敏锐地发现,繁荣的表象后面隐藏着危机:企业有几种情况,一类是靠传统,靠地道的“继承”吃饭,拥有一批高水平老艺人和相当熟练徒工的企业。对他们来说,只要订货来源不变,就能财源滚滚,对创新、对学院的雕刻家都不感兴趣。第二类是眼下发展很快、也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他们不光靠传统,而是什么产品有销路就生产什么,所以大批生产的是“水浮石球”、建筑部件。他们的“创新”二字只是什么产品来钱就生产什么,专家、艺术家决不招惹。第三类是对国际国内信息十分重视和关切,了解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的企业。他们知道如果不把石、木雕刻艺术进一步发展创新,总有一天会被淘汰。有迫切需要与雕刻艺术进行交流的渴望,是最有作为的一批厂家。 1999年,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就“怎样引导‘惠雕’进一步向产业化发展、怎样提升产业水平、优势在那里、瓶颈是什么”等问题进行审视,找出了“惠雕”工艺全靠家传师授继承,受教育程度不高,艺术素养较低,“有工匠没大师”所以有产品没有艺术品的弊端。他们意识到这种现状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必将出现品种单一,相互压价,无序竞争,产业衰落的局面。 那么,对这个历史悠久,以古典传统雕刻为主体、为特色、为群体并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产业,究竟该用什么方式方法来帮助其延续发展和提高呢? 在“惠雕”何去何从的紧要关口,惠安县委、县政府深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业化发展道路,不能再靠过去那种政府说了算、号召全民干的做法了。新形势下的政府职能,必须转到“服务(为企业解难)——引导(为企业谋划)——服务(为企业调控)”上来。他们没有主观地想当然一拍脑门子,而是把目光瞅准了专业艺术家。 巧搭台引来群英会 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伍时雄曾一针见血地评价道:惠安有着相当好的资源,缺乏的是观念和创意。 澳大利亚雕塑家约瑟夫·波里尼也认为:惠安有许多技艺精湛的工匠,如果与艺术创意良好结合,很有可能吸引西方的市场。 国内许多雕塑名家都感慨:惠安雕刻工艺有这么大的规模和如此高的水平,让每一位艺术家都兴奋和感动,但从文化素质到技艺还需全面提高更新观念。 著名雕塑大师钱绍武更是四次应邀到惠安考察调研,提出了“给这个石、木雕基地输入一点新鲜空气,输入一点现代艺术的新观念、新审美、新标准,用以冲击这儿满足于已有成就的风气的建议。 专业艺术家们的真知灼见,与惠安县党政领导的思考一拍而合,一场事关“惠雕”发展前途、甚至是事关中国雕塑艺术发展前景的“大戏”拉开了帷幕:经过文化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的审批,“首届中国雕刻艺术节(石木雕大奖赛)”这个“阳春白雪”,在惠安这个曾被视为“下里巴人”的地方于2000年8月25日奏响了。来自5个国家和地区、全国23个省市的55位石雕、46位木雕艺术家,参加了9天的现场比赛,创下世界目前规模最大的现场雕刻比赛记录。 一个曾因贫困而被称为“地瓜县”的沿海小县,承办如此大规模、高水准的专业比赛难能可贵。但更难能可贵的,是这场“大戏”的导演惠安县委、县政府的匠心独运:他们没有流于剪彩、评比、颁奖、庆典这类一般的“造势”,而是精心给每位参赛的艺术家配上一个惠安雕刻艺人当助手,协助参赛者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内完成参赛创作。大赛造成了多层次的轰动效应:表层上,惠安的石、木雕加工规模、加工工艺、加工设备为全国乃至全球所知;高层次上,惠安与全国乃至世界的雕刻艺术精英们建立起亲密的交流、沟通、合作关系,全国所有院校的艺术系与惠安结下密切合作、交流之缘,100多位雕塑艺术家把惠安作为创作、加工基地;而更深层次中,惠安通过“比赛”这种竞争方式,巧妙地对“惠雕”艺人们进行了培训,冲击了他们的观念,开扩了他们的眼界,拓宽了他们的思路,提高了他们的素养,启发了他们的智慧,并用助手这种“速成”方式培养了人才。同时举办的“雕塑论坛”“雕刻作品展示”“当代雕刻艺术展”等内容,更是一个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艺术在工艺与技艺、观念与思维、创意与表现、继承与创新方面的交融、汇合、沟通、互补的机会。2002年8月21日至9月1日,“第三届中国雕刻艺术节”又在惠安隆重举办。这是继2000年首届艺术节后的又一次国家级国际性盛会。给惠安这块古老的土地输入了现代艺术的清风,催生了一大批土生土长的艺术家。如今,惠安雕刻艺人中有2人被评为省级“工艺大师”,有8人被评为“工艺名人”,海峡石木雕工艺厂年轻的工艺师王经民还被台湾宗教界誉为“神雕”。 看一个班子有没有能力,关键是看它敢不敢开拓创新。衡量一个班子有没有水平,要点在它能不能与时俱进。随着“惠雕”工艺水平、艺术修养、产品档次的逐步提高,它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产业。可惠安县委、县政府并没有自得满足、止步不前。他们进一步把保存、继承、发展、弘扬“惠雕”传统风格,彰显“惠雕”独特的优秀光彩,提到事关“惠雕”发展前途的同样高度来重视。举办“中国惠安传统雕刻艺术大奖赛”,激励艺人们探索和走出一条“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结合”“现代工具的应用与传统工艺结合”路子的做法,就是他们令人拍手叫绝的大创意、大手笔。来自日本、美国、意大利、法国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宾及国内25个省市的嘉宾共1300多人出席参观比赛,全县各石、木雕企业的101名选手创作出118件作品参赛,给惠安本土雕艺界人士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展示自己艺术水平、激励和加深学习交流的机会。一批师法古人、精于传统、技巧娴熟的青年民间艺人相继涌现,他们雕刻塑造并完美再现出的历代各种类型、各种风格优秀雕塑作品,不仅满足了人们生活和审美的需要,更显示了中华民族古老文化不朽的魅力。 结硕果古枝绽新芽 惠安改变了“有名匠无名师”的状况,“惠雕”形成了拉动全县人民致富奔小康的产业链。雕刻艺术的商品化,引导并推动了雕刻工艺的产业化,雕刻商品的艺术化,推动并实现了雕刻工艺的利润最大化,实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互动、转换。现在,惠安雕刻已从建筑业中剥离出来,成为一个从业人员最多、规模最大,最具特色、最具竞争力的独立产业,现全县拥有上规模石雕企业1300多家,木雕企业140多家,年产值达70多亿元,年石料进出量1400万吨。全县有10万多人从事雕艺及其相关产业,带动了采石、磨料、运输、包装、进出口、加工机械等产业链条的形成,年出口创汇45亿元左右,占全国石雕石材出口量的50%。如今的“惠雕”已不是过去意义上的“惠雕”,它已发展成为五大类品种:墓碑石类(各国风格)、建筑配件类(欧式、传统、现代风格)、园林类(城市雕塑)、旅游工艺类(小、巧、精、细)、器具类(文化、生活日常用品)产品成千上万,琳琅满目。精美的石、木雕绽放鲜活的生命,唱出精美的歌,成为发展壮大惠安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柱。 作为这一硕果的浇灌者,惠安县委、县政府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又站到更高的层次纵目“惠雕”发展远景。据县委副书记郑文伟介绍:根据欧洲人最重视石雕艺术、石材建筑并追求个性化(如德国人均使用石头建筑5.8立方米)的欧美市场特点,针对随着经济发展,国内各地加快城市化、园林化建设,提高生活品位和居住环境档次的国内市场趋势,惠安的决策者们确认石雕工艺品潜在市场空间还很大,还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他们据此又为“惠雕”谋划着“推动石雕向园林雕刻、工艺品雕刻方向转移”,“巩固日本、东南亚两个市场,全面拓展国内、欧美两个市场”的战略战术,因势利导,使企业向创建“世界雕刻艺术之乡”发展。作者:刘星郭志明石伟 李聪贤 杨凤翔资料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上一条】【下一条】财政好管家——记黑龙江省安达市财政局局长郑立祥[关闭]为了保证准确阅读经济日报网络版,请将中文平台字库设为国标扩展码(GBK)建议用IE4.0 以上版本 800 x 600屏幕分辨率浏览。经济日报社,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