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风险不是彼风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8月04日 00:10 中华工商时报 | ||||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既然此民营不等于彼民营,此路径不等于彼路径,那么围绕民营银行的话题打打“口水战”就是毛毛雨的事情了。 或许是徐滇庆的秀作的太大,引起的反弹太强劲,央行主导的《金融时报》在头版刊 “程方杰”大有来头,“康乐理”也不是善茬。知情人指出,康乐理乃“康乐里”之谐音,而康乐里正是央行和银监会宿舍所在地,程方杰和康乐理显然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 程方杰和康乐理是匿名的,其实不匿名的也大有人在。徐滇庆靠“炒”民营银行,炒成国内“著名”经济学家,同样王自力靠和徐滇庆辩论,“辩”成了公众人物。 王自力博士的正式头衔是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的副行长,兼职是复旦大 学金融研究院的研究员,因此称王自力是官员也可以,叫他是学者也成立。 王自力和徐滇庆的论战发生在2002年8月。王自力发表了《民营银行准入:目前还宜缓行》,徐滇庆回应了《加快开放民营银行的步伐》五篇反驳文章,王自力发表了《再论民营银行准入目前还宜缓行》,徐滇庆又扔出五篇反驳文章,王徐之争的高潮本应出现在当年底的“资本市场论坛”上,但可惜徐滇庆不远万里从加拿大飞北京还搞坏了腰,王自力却在广州不愿奉陪,论坛成了徐滇庆的独角戏。 王自力认为,呼吁新建民营银行是改革和发展中的误区。 误区之一,“规模论”。即大银行为大企业服务,小银行为小企业服务。王自力认为这不成立,任何商业银行都想找大客户。小银行比大银行更在乎大客户,调查表明,江阴农村信用社合并为商业银行后,小额贷款下降。 误区之二,“成份论”。即国有银行为国有企业服务,民营银行为民营企业服务。王自力认为这也不成立,“成份论”是计划时代的产物,“现在即使是国有银行的信贷员,在放贷时也不会考虑客户的成份”,央行在山东的调查表明,当地银行75%的贷款给了民营企业。 误区之三,“推倒重来论”。即国字号银行已经病入膏肓,只有搞民营银行才能挽救民族金融业。王自力认为这不仅不成立而且风险极大,“如果按照某位经济学家的豪言,先建3000家民营银行,通过竞争剩下300家,那么谁来买其他2700家的单?”相比之下,改造国有银行同样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其实,王自力的观点,概括起来一句话,那就是“新建”有风险。 对于王自力的观点,水皮认为要一分为二。 先看“规模论”,王自力批驳的有道理,如果硬性规定民营银行只能为中小民营企业服务,那么民营银行岂不成了政策性银行,中小企业的风险凭什么要民营银行承担?事实上,在长城所牵头提出的5家方案中,瑞丰银行的目标是要在20年后成为“东方花旗”,而不是什么社区银行。 再看“成份论”。王自力批驳的较勉强,民营企业贷款难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也许业务员真不会有“成份论”的顾虑,但是水皮相信以王自力的地位就绝对不会没有这种顾虑,同样一笔贷款贷给国营企业属于疏漏的话,那么贷给民营企业就会招上质疑的目光惹祸上身,这种尴尬不是王自力能回避的了的。 最后看“推倒重来说”。王自力批驳的有些夸张。连徐滇庆都对这种说法火冒三丈,“金融是心脏,一天都不能没有银行,怎么推倒重来?”至于3000家的说法几乎是俄罗斯“休克疗法”的翻版,经济学家为了出名哗众取宠是正常的,但是谁叫这个家伙偏偏站在“新建”派的阵营中呢?王自力不拿“推倒重来”当靶子还拿什么当靶子? 同样承认有风险,茅于轼认为“真正的危险”不是来自“新建”,而是“新建”的后果。“一批民营银行壮大之后,民间将存款转入民营银行,使国有银行出现支付危机,这才是风险”。 曾经是官员,现在是学者的夏斌认为“民营银行的问题根本没必要来回讨论”。如果民营银行指的是产权,那么现在好多银行是股份制的,100多家商业银行大多数是;如果指的经营机制,那么美国每天有大量民营银行在破产,民营银行和好银行不划等号;如果既不是产权又不是机制,就是要“新建”,那么人民银行第一鼓励你收购、第二你不愿意收购,那你就去申请,符合央行的条件就批,不符合就不批,不用讨论,不用做课题。 夏斌和程方杰、康乐理的语气和用词都有惊人的相似,水皮从中读出的是两个字:反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