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非用QS不可吗?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8月02日 13:48 南方日报 | ||||
时评 潮白 从明年元旦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决定将5种食用植物油纳入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管理。以后,消费者购买食用油时,要注意包装上是否有“QS”标记。 这意味着,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又多了一道保险,是一件好事。但“QS”是什么?对,那是商品“验明正身”的标志,但是是什么意思呢?浏览本埠报道该消息的媒体,没有作出解释的,想必官方发布消息的时候就没有说明,把它当作尽人皆知的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也许有人要说,消费者没必要知道那是什么意思,认得就行了,没贴的别买就是。话虽这么说,知不知道确切的含义的确也无所谓,但事情本身让人感觉到政府有关部门对民族文字不够尊重。 “QS”就这么定了,更改是不可能的,但忍不住还想说上两句。文字是一种表达、交流的工具。世界上的任何文字都不会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应该说现在已经没有一种纯而又纯的语言。法国文化部最近禁止一切政府部门、文件、出版物或网站使用“E-mail”一词,改用法文的相应词汇替代,以免这个“外来语”将来要收入法文字典。其实,“E-mail”在今天已经得到了世界范围的认同,有无必要、甚至能否禁止得了都值得商榷。我们当然没必要如法国这般“激进”,但也没必要活生生地去变异自己的文字。从甲骨文开始,我们的文字就有了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方块汉字具有形旁声旁的独特魅力,是联合国通用的五种文字之一。“QS”,难道用简洁的汉字表现不了吗? 近年来,西文字母词潮水般地涌进国门。有一些的确如“E-mail”一样,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像CEO、WTO等。正因为此,去年的增补本《现代汉语词典》把它们都收了进去。但也有一些,纯粹出于“主动投靠”,变了味,为洋而洋,甚至卖弄。手边的报纸随便翻翻,就发现了汉字间夹杂的CFA、GSP、IMU、IPG,这都是些什么玩意?国家为百姓着想,要对食用油进行管理,百姓非常赞成和拥护,但类似给中国百姓识别的标志,理所应当采用我们的母语。政府有关部门应在这方面做出表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