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当与拍卖“连体姊妹”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8月01日 08:58 解放日报 | ||||
本报讯(记者吴卫群)近年来,上海市典当业发展迅速。自2000年起典当行划归国家经贸委监管之后,沪上典当企业迅速由当初12家发展到现在近30家,且资金实力、经营规模不断提升。昨天,沪上典当业又一航母驶来,注册资本5000万元人民币的上海恒隆典当行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开业,与先期开业的东方典当行在注册资本上并列全国之冠。 仔细观察近年来开设的典当企业,记者发现,不少典当行的背后有拍卖企业的影子。 拍卖与典当为何“比翼双飞”?业内人士指出,这是因为两者在业务上可以形成互补。按有关典当法规规定,当品“绝当”之后,3万元以下的当品可由典当行自行处置;而3万元以上的则必须通过拍卖处置。典当行与拍卖行“联姻”后,自然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此外,在拍卖和典当业务中,评估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传统的金银首饰、名贵手表、钻石翡翠珠宝、古玩字画到现在的房地产、机动车、有价证券、高档电器,无论是拍品还是当品,都需要准确的价格评估。拍卖企业涉足典当业,人力资源可以共享,大大降低运营成本。 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秩序的日益规范,拍卖行业赖以生存的衣食父母———来自司法强制执行、海关罚没的标的物日益减少,拍卖行的日子大不如昔;而现代理念的典当业却在民间融资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民营高科技企业的短期融资需求甚大,去年,上海典当业总营业额达15亿元,一些运作良好的典当企业平均每月的融资金额高达1亿元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