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代表作之一:谁的国际惯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7月31日 23:05 新浪财经 | ||||
国门大开之后,出国的人多了,回国的人也多了。老外来中国教书的、旅游的、做生意的、打工的,也越来越多了。 国人的眼界变得越来越开阔了,这是好现象。但不少人也因此增长了一个坏毛病,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动不动就抬出国际惯例来吓唬人。 酒店禁止食客自带酒水,理由是国际惯例。家乐福要向商家收入场费,理由是国际惯例。开放式基金要争取短期融资权利,理由是国际惯例。内资银行要对过去免费的某些服务项目收费,理由是国际惯例。SARS过后,推广分餐制,据说也是国际惯例。其实,诸如此类的“国际惯例”,大多数不过是便宜的借口而已,世界上哪来这么多国际惯例? 很多人以为美国的做法就是国际惯例。其实不然。只要到美国走一走,你就会发现,美国根本不把国际惯例放在眼里。比如说,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足球是“Football”,用脚踢的球。可是在美国,足球被称作“Soc-cer”,橄榄球才是“Football”。而严格说来,橄榄球是“手”球。中国和大多数国家计量单位采用公制,“米”是“米”,“千克”是“千克”。美国人不用公制,他们用“英尺”和“磅”。很多中国留学生到了美国,身高168厘米的就变成5英尺7英寸。为了考察人民币的购买力,除了计算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还得把“磅”换算成“公斤”。这些当然都是生活中的细节,虽然有时不免烦琐,但只要习惯了,也无所谓国际惯例还是美国惯例。 大的方面,比如法律体系,美国实行的是案例法体系,欧洲的大多数国家则是大陆法体系。金融体制方面,美国在上个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而欧洲比较普遍的做法则是混业经营,混业管理。美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又开始逐步放弃金融分业体制,改为混业体制。到底是美国的做法更国际惯例?还是欧洲的做法更国际惯例? 更大的方面,比如政治制度,有没有国际惯例?民主政治是不是国际惯例?政教分离是不是国际惯例?但举目四望,独裁专制政体、政教合一政体,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实在不好说哪一家、哪一国的做法代表了国际惯例。 所以,倘若有人较起真来,很多国际惯例都是没有着落的,或者换句话说,不过是某个国家或某个集团在某一时期的惯常做法。当今国际社会,实力说话。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主宰了国际游戏规则的解释权。也难怪很多人把这些国家的习惯做法等同于国际惯例。再有一点,国际惯例往往是经过个人的三棱镜折射出来的。了解美国的人,容易把美国的一些个性化做法夸大为国际惯例;了解北欧的人,则容易认同北欧的做法为国际惯例。这就是所谓的“观察者眼里出国际惯例”。 前两天去深圳一家基金管理公司,跟一位老总聊起基金行业里的种种乱象。这位从海外学成归来的先生抱怨说,基金行业整体形象欠佳,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国内财经媒体的“抹黑”。现在很多财经记者,比外行还外行,写起文章来,杀伤力惊人。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今年初,媒体惊呼“专家理财,满盘皆输”。其实,去年是国内基金行业整体表现最好的一年,大部分基金跑赢了大盘。而且,国内基金业多年来的平均投资收益率,比国际同行还要高。 另外一个例子是基金的固定管理费。他说:“媒体老攻击基金公司收固定管理费,赔了投资者的钱还要收管理费。又说我们的管理费收得太高了。但你知不知道,国外也是收固定管理费的,收得比我们还高?” 我同意他对财经媒体报道有失专业水准的批评,但对于他的“国际惯例”说不敢苟同。我不好意思当面反驳他,就岔开话题,指着他公司里供奉的两尊门神像,问他,“这俩门神是中国古代的神荼和郁垒吗?”他说不是,是关公和尉迟恭。 这就对了。凡事但求心安而已,何必事事“国际惯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