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水价格:一本难念的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7月31日 16:55 中国经济时报 | ||||
编者按: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然而,在水资源短缺的同时,水资源浪费现象却十分严重,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专家认为,这种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水价形成机制不合理,迫切需要通过价格等经济调节手段,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为此《中共中央关于 水价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报记者 王殿学 在不断上涨的自来水价格面前,供水企业依旧继续亏损,而居民却因水价涨幅过高过快而颇多怨言,这种情形已经持续了多年。是什么原因使自来水价格问题成为一本如此难念的经?想念好这本经究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和政府官员。 水价核算办法遭遇质疑 据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生态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博士介绍,在全球水业市场化的大趋势下,国际水业存在着完全国有的公共事业性经营、政府借贷、设施租赁、政府所有下的特许经营、BOT投资运营转让、政府与民营合资以及英国式的彻底民营化等多种投融资和管理模式。“各国可根据自身状况对不同模式进行选择取舍,但无论是何种模式,有三个关键点永远控制在政府手中,即水质标准制定、服务监督和水价监管。” 他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水价是否合理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水业市场化后的企业投资收益,是政府、企业、公众关心的焦点。鉴于管网供水的自然垄断性,如何在消费者承受力和企业效益之间寻求合理的水价也一直是国际性难题,世界水业市场也不乏民营化后因水价过高而被迫终止合同的先例。在我国,水业市场化刚刚拉开帷幕,近年来全国平均城市水价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增长。 “影响自来水价格的重要因素是水价核算办法。”他告诉本报记者,《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规定,“城市供水价格中的利润,按净资产利润率核定。……供水企业合理盈利的平均水平应当是净资产利润率8%-10%。”他认为其中有两个问题还需要再深入讨论。 一是闲置资产折旧和投资失误问题。由于前期盲目规划,目前我国大城市普遍存在供水设施能力供大于求的现象,有50%以上的大中型城市供水设施能力的供需比例大于1.5,超过80%的大中型城市的供需比例大于1,许多城市固定资产的折旧成为最大一笔成本。这些大量闲置的资产的折旧是否应该均摊入制水成本?错误投资是否也应得到同样的利润回报? 二是供水企业合理成本的核定问题。《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所规定的听证会形式只能用于缓解来自消费者的压力,不可能指望几个外行通过短暂的会议就能科学地核定制水成本。原国家计委、建设部在《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工作的通知》曾指出,供水企业和污水处理企业改制的关键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只有来自市场的公平竞争才能给行业和企业一个合理的成本,为此2002年12月建设部已在《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市政公用行业特许经营制度”。 “在没有形成供水企业间的竞争机制之前,如果没有行业横向的、科学的专业分析,就不能核定合理的成本。”对于许多企业以客观条件不同等理由来否认横向绩效考核的可行性,傅涛认为,依靠科学系统分析和专家经验相结合完全可以建立权威的专业分析系统。他表示,在国际化、市场化的背景下,企业效益将更多地决定于管理的绩效考核和企业间的横向比较,而非局限于企业自己的纵向比较,以原有不合理的净资产利润率来核定现有水价是有背于市场原则的。 管网漏损率过高影响水价 来自中国水网《水业投资资讯》的最新数据表明,近3年来平均每年城市节水量约30亿立方米,但2001年全国供水年漏损量近80亿立方米(全社会),相当于南水北调工程一期工程供给城市的总水量。据中国水协对全国593个城市的调查,2001年平均漏损率为15.6%;有关部门对2002年18个省、市、自治区125个城市供水管网的调查统计更是得结论惊人:这些地区管网平均漏损率为18.6%,高于建设部2002年颁发的《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所规定的12%的水平。其中辽宁、湖南等地漏损率超过了19%,而个别城市更是高达30%以上。 有关专家分析,管网漏损率之所以高居不下且有增长趋势,有长期的历史原因和深层的体制原因。由于管网投资金额巨大,在计划经济时期依靠政府财政和供水企业投入的情况下,双方均已不堪重负,积累下庞大的历史欠债,用于管网更新改造的资金当然不足。同时,在管理体制方面,当地政府对需要巨额投资的管网系统建设改造问题往往认识不足,认为这不是助长业绩的“形象工程”,致使网建设与改造长期被轻视。 专家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解决管网漏损问题。一是以水业市场化为背景,综合提高城市水务企业的管理水平,系统解决管网的维护、工程、管理、计量等与管网漏损有关的问题。二是改造老化的城市供水管网,更新高标准的供水管材材质,从硬件上解决问题。三是改善管网改造投融资体制,多方拓展资金来源,改造资金合理摊入水价成本。 除积极依靠国债大量拉动性投入外,可以考虑适当地引入民营资本和外资。据了解,国务院有关主管领导已对管网改造做出了明确指示,一个初步的解决方案已然成型。管网改造费用极有可能纳入将来的水价调整中,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金匮乏问题,对老化供水管网的一场全面改造有望很快展开。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引领水价改革 福州市物价局局长朱光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来水属于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商品,当前我国城市供水价格基本上仍处于补偿供水成本阶段,而这种较低的水价会产生许多难于解决的矛盾。一方面,水的资源性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另一方面城市供水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难有一个良好的环境。由于供水行业带有自然垄断性,供需双方不能自由选择,基于此我国的水价改革远远滞后于其它方面的价格改革。 他认为,我国水价改革应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为核心制定水价,推行“补偿成本、合理盈利”为原则的供水价格形成机制,从节约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促进污水处理产业化,同时考虑消费者的承受能力等方面通盘考虑制定水价,逐步推进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和其它用水定额管理超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建立“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水资源价格——城市供水价格——污水处理价格”一整套价格管理体系。 近年来我国供水价格不断调整、供水企业成本也随之不断上升的现象较为普遍,2001年原国家计委、建设部组织了城市供水价格全国统一审价工作,从审价情况看,供水企业由于自然垄断原因,企业缺乏成本约束,人员膨胀与超前发展较为严重,这是供水企业成本不断上升的主要因素。因此逐步引入竞争机制,将水价形成机制和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发挥市场机制对水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发展水交易市场,开放水务市场,用招投标的方式将城市水务交由专业公司管理,政府只对公司的水质、服务、价格调整进行监督和审查,这不失为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