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社会热点话题的观点碰撞农民工:是农民还是工人?(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7月26日 08:00 经济日报 | ||||||||
最近,学术界对农民工这一始终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提出了一种观点:农民工是新的产业工人。持赞同态度的人士普遍认为,这种观点不仅提升了农民工这一社会群体的政治地位,而且为我们研究和解决农民工面临的现实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角度和立场。然而,也有一些人士认为,作为一种学术观点有其积极意义,但是,如果过分强调农民工的产业工人属性而忽视了其自身特点和一系列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因素,也许无助于解决农民工和整个社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因为,农民工问题首先是中国的农民问题而不是城市产业工人的问题,这一基本概念不能混淆。 正方观点:农民工是产业工人的一部分 城市农民工是指常年或大部分时间在城市企业务工,但户籍仍在农村的一个社会群体,亦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进城“打工农民”。他们在现行的户籍制度下仍被认定为农民,但他们已从农民中分离,不同程度地融入城市社会,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是从事非农产业的工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城市农民工正在向工人转化,已具备产业工人的一般特征,是中国产业工人队伍的一部分。 所谓工人,即个人不占有生活资料,以工资收入为主,从事生产的劳动者。所谓农民,即在农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根据上述标准和原则,考察我国目前从农村出来的农民工,他们原来大多在家务农时人均只有一亩左右承包地,个人只有有限的土地经营权和扣除税费外的劳动所得。外出到工厂工作后,他们既没有生活资料也没有生产工具,主要靠工资收入养家糊口。比照“工人”和“农民”的定义差别,“农民工”与“工人”相一致。因此,应该承认他们为工人的一部分。 反方陈述:农民工是城乡双向边缘人群 农民工当然不会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当然与纯粹务农的农民之间存在巨大的社会角色差别。现行户籍制度的限制的确使广大农民工仍被定义为农民,但从某种程度上说,也许正因为这样一个重要原因,农民工作为一个群体并没有真正从农民中分离出来,而且很难做到从家乡“连根拔起”,真正进入城市产业工人的行列。但是,外出打工的经历又给他们带来了一种巨大的观念和生活状态的转变,使他们也很难完全回归到原有的生活中去。因此,他们准确的社会角色是城乡双向的边缘人群。也许这样的描述与定位,更符合当前农民工群体的实际状况。 正方观点:农民工为产业工人队伍补充新鲜血液 中国工人队伍的发展壮大,一个重要的补充源头在于农村和农民。作为一个庞大的就业群体,全国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是目前建筑、纺织、采掘和一般服务业的劳动者主体,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产业工人队伍的结构已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民工的数量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主要由城镇居民构成的产业工人。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全国99%的产业工人来源于城镇居民。目前,在绝大部分传统和新兴行业中,都能看到农民工的身影。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属性上,农民工都已经成为并继续成为补充中国产业工人队伍的新鲜血液。 反方陈述:将农民工归属到产业工人范畴容易忽视其自身特点 如果从社会分类的角度看,把农民工归属于城市产业工人的行列有一定的道理,而且从长期以来我们业已形成并以根深蒂固的观念看,将农民工纳入产业工人范畴,确实有些类似改革开放初期将知识分子纳入工人阶级队伍那样可以大幅提升广大农民工的政治地位。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改革开放以前特别是“文革”时期,把知识分子划入被改造的对象是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的,与现行户籍制度区隔出来的城乡人群的二元结构完全不是一个性质的问题。 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流动,直接导致了产业工人队伍内部结构的变更,分配形式的多样化又拉开了产业工人内部的收入差距。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工人队伍由原来的整体同一性分化成不同的阶层,这种分化不是行政性分化,更不是政治性分化,而是由市场经济催生的职业分化。将农民工归属到产业工人的范畴后并不能弥合这种分化的现实,相反却容易让我们忽视了农民工自身具有的特点。而且现实的情况是,对于相当一部分农民工来说,农忙回家种田农闲外出打工仍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生产生活状态。 正方观点:承认农民工是产业工人有助于推动城镇化 我国的耕地稀缺,但在一些地方土地粗放经营甚至抛荒的现象大量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农业附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从1990年的27%降到2001年的15.2%。与此同时,农民增收的困难还与城镇化进程的缓慢有着直接联系。农民进城“打工”是冲破体制约束和习惯势力束缚的创新行为,是中国农民主动积极地参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自觉行动。他们放弃先赋的社会身份和似乎是“命定” 的职业走出农村,在市场经济的磨练中走进城市。承认农民工的工人身份,必将推动我国的城镇化发展。 反方陈述:中国城镇化问题并非那么简单 农民工问题的出现,的确与我国城镇化进程严重滞后密切相关。现行户籍制度下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别是由此涉及到城市的制度安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对封闭性,都使得广大农民工只能成为城市当中来去匆匆的过客,而不能成为定居者。这种描述或许与正方观点有相当的一致性。但是,我们想强调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全部关键,并不是宣布了农民工的工人身份,就可以毫无阻力地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那么简单。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对民工潮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从不理解到理解,进而到引导、扶持和服务的过程。但是,我们对与此相关的城镇化却还处在一个摸索的过程中。多数亚洲国家是通过大城市战略完成大规模农村人口向城市转变的。大城市战略在欧美国家,也因为市郊化发展、城市连成群而演化为“城市带”战略的。对我国来说,究竟是走大城市战略还是小城镇战略,还是大中小城市一起上?究竟怎么发展,现在还无法定论。而实际的情况是,包括大批农民工在内的人口流动几乎都是涌向大城市。缺乏政府干预的单纯市场行为导致大城市人口严重超载的社会经济代价无疑是巨大的。 正方观点:农民工面临歧视主要是没有将其视为产业工人 长期以来,我们对农民工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主要是把农民工看作农民而不是工人,这种偏差导致了很多城镇出台了限制乃至歧视农民工的规定。他们与城市工人同工不同酬,缺乏合法利益保护的法规和机构,既没有纳入失业范畴,也没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这种城乡二元分割与WTO的要求是相悖的。因此,把农民工纳入到产业工人的范畴,享受真正的国民待遇,将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打破户籍壁垒,既促进了社会民主化、现代化的进程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符合WTO规则。同时,实现国内各阶层之间的国民待遇平等,还是落实国际国民待遇的前提条件。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 反方陈述:农民工面临的问题首先是中国的农民问题 对广大农民工面临被歧视的现实,我们并不否认。但是,农民工问题首先是中国的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的具体体现,而不是城市产业工人的问题,这一基本概念不能混淆。而且是否仅仅把农民工纳入城市产业工人的范畴就算真正实现城乡平等的“国民待遇”了呢?事实远非那么简单。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失业、养老、医疗等强制性社会保障制度,即使对于现行体制范围内的城市产业工人来说,也是不健全的。提出农民工与城市工人同等待遇的观点本身并没有错,问题是现实的可操作性在哪里?这个问题还需要我们反复研究和探索。因为,我们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也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简单地感情用事。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真正解决好农民工面临的根本问题。 摄影李景录 视 野 编后 农民工究竟是农民还是产业工人?这绝对不是一个定义之争,而是一个涉及到广大农民工切身利益的大问题。高度重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历来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但是,究竟如何认识农民工真实的社会角色,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特殊群体面临的现实问题? 显然还需积极调动起全社会的共同智慧。我们匆忙推出这篇挂一漏万、难免有失偏颇的观点碰撞,旨在发挥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相信真正的真知灼见还在广大读者中间。 在这里,我们谨向本报所有忠实读者发出诚挚邀请,希望大家就这一话题踊跃展开讨论,我们的版面就是你们迸发思想火花的精彩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