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银行信誉之路漫漫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7月24日 04:54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 ||||
张吉光 郭凌凌 在中国尚未建立起存款保险制度、信用缺失问题严重、民营金融机构问题多多、集团化和规模化已成为金融业发展趋势的情况下,民营银行信誉之路将是漫长的 银行历来视信誉为其生命。因为银行经营的是货币资金这种特殊商品,而银行的资金 自身状况 在商业银行的“三性”经营原则中,安全性是处于第一位的。而民营银行信誉的好坏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其安全性状况。安全性也是民营银行取信于民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在没有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民营银行的破产倒闭只能用自有资金来偿付存款人的存款缺口。如果民营银行的坏账数额太大,且贷款难以在短期内收回,存款人的利益将不可避免受到损害。 因为,民营银行的自有资本极其有限。即使能够达到《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规定,也不过是加权风险资产的8%。但这只不过是确保其正常经营的最低资本要求。当一家银行破产倒闭时,这一比率往往是远远不够的。因而在国外一般都会设立存款保险制度,以保证存款人的利益,从而确保民营银行在人们心中的安全性。在中国没有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人们对民营银行的信誉持怀疑态度也就在所难免。 从民营银行的流动性状况来看。从理论上来讲,我们很难判定民营银行的流动性比国有银行差。但在现实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民营银行的流动性往往表现出脆弱性。当发生挤提时,由于没有相应的制度支持(即国家信用或存款保险制度),人们会将存款从民营银行取出,转存至国有银行。只要不解决目前银行体系中因隐形担保而造成的信用不对称问题,民营银行的信誉就很难建立。 从民营银行的盈利性来看,民营银行(尤其是那些中小银行)并不意味着高利润率。正如有些专家所分析,民营银行的创利能力相对较弱(这主要是指那些中小银行),因为要受到三个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在金融集团化和金融机构并购趋势日益盛行的国际背景下,金融机构的规模日益重要;而民营金融机构的平均规模不大,单笔业务量较小,业务经营的规模效益较差;二是民营金融机构集中于传统的金融业务,这些业务的创利水平相对较低;三是民营金融机构的主要客户是民营企业,操作成本较高。 美国的情况证明了这一分析:1996-2000年美国资产规模小于5亿美元的社区银行资本收益率为12.7%,非利息收入占比为16.8%;规模在5亿美元到10亿美元之间的社区银行的资本收益率为14.3%,非利息收入占比为21.9%;而资产规模在100亿美元之上的银行资本收益率为16.5%,非利息收入占比为39.8%,高于社区银行的一般水平。而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些所谓经营业绩好的国外民营银行,都是大型金融机构。 从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来看,金融集团化和规模化是必然结果。在此情况下,金融机构的规模效应日益重要。这正是那些新设立的民营银行所无法达到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中国很多城市商业银行自成立至今基本上没有属于自己的创新产品,这主要是因为自身规模较小,实力较差,而创新所要求的条件非常高,成本很大,从而造成成本与效益不成比例。新设立的民营银行同样会陷入这一困境。因而新设立的民营银行的盈利能力不能不让人担忧。 外部环境 民营银行的信誉要受到其所处的环境,特别是那些民营金融机构的历史信誉状况的影响。从中国的市场环境来看,信用缺失是普遍现象,人们的信用意识尚未建立。假冒伪劣、财务造假、逃废债务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那些民营中小企业。在此情况下,人们很难将民营企业同信誉良好划上等号。 其次,从中国金融体系发展状况来看,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放开了信用社,有很大一批民营性质的信用社成立。但这些信用社很不争气,不是问题多多,就是破产倒闭。这不能不影响到人们对民营银行信誉意识的培养。特别是迅达城市信用社破产倒闭、台州挤提风波(在这次挤提风波中,恰恰是公认的经营状况最好的泰隆信用社和银座信用社首先发难,这再次证明了民营金融机构的脆弱性)、广州市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危机……,这些案例极大地打击了民营金融机构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此外,民营银行的退出问题也会影响到其信誉状况。按照徐滇庆教授的说法,“当一家银行的坏账接近自有资金的时候就应当对之关门、抄家”。银行的退出是否真的如此痛快淋漓,王自力先生曾对此表示过怀疑。笔者也有同样的疑问。看一看国际上的情况吧,有哪家银行的退出是如此简单而又痛快?不是美联储协调,就是欧洲中央银行干预…….因为银行的风险具有很强的外部性,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大祸。如果银行退出如此简单,世界各国又何必在金融监管上耗费巨大人力、财力和物力呢? 综上所述,银行,尤其是民营银行,信誉的培养决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中国尚未建立起存款保险制度、信用缺失问题严重、民营金融机构问题多多、集团化和规模化已成为金融业发展趋势的情况下,民营银行的信誉之路将是漫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