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关系出现新变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7月22日 08:42 中国经济时报 | ||||
国家发改委吴晓华认为,城乡差别总体上继续扩大,国民经济发展应从全局战略高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二元结构战略性转换 记者杨良敏北京报道国家发改委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吴晓华日前在第四期“国宏论坛”上提出,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其中一个重要表现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城乡关系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吴晓华说,我国的二元结构特征比一般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我国在城乡关系上,具有农村人口比重过大,城镇化发展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城乡居民分属两种不同身份待遇的社会,居民的社会身份转换在很大程度上不可逆。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悬殊,经济成分差异甚大,呈现发展与体制错位的特殊现象。 无论从人均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城乡劳动生产率、工农技术装备水平看,还是从城乡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基础教育程度看,城乡差别都很大,并且表现继续扩大的趋势。而在沿海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缩小,城乡差别与地区差别出现越来越大程度上的重叠和交叉。 随着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农民在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内部正在产生着越来越强烈的力量推动农民离开农业。正在失去各种计划福利的城市户口对农民再也产生不了多大吸收力,同时在城市就业却又遭遇各种不公正待遇。 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正逐渐成为从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入。城市的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向农村流动的规模和速度已经降到一个相当低的水平上,工业化中后阶段应该出现的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现象并没有出现。 乡镇企业发展使我国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由此而表现为“三元结构”,传统城市工业模式又呈现为城乡双重工业化模式。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乡镇企业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小城镇发展的作用日渐式微,大批农民难以在乡镇企业找到就业机会,直接进入城市非农产业,而更多的农民苦于就业无门。 吴晓华认为,近些年来,在城市大发展的浪潮中,县城及其他中小城镇并未得到应有的发展。在发育不健全的城镇体系下,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难以发挥,大批农民越过小城镇和县城,直接涌入大中城市。加快城镇化发展是必要的,但决不是惟一的。离开了城镇化发展,是万万不能解决中国的基本问题。但光有城镇化发展,也不可能从根本解决中国二元结构矛盾。 他提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实行城镇化过程中,应选择一条低成本发展道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在就业、环境、社会保障、产业发展诸方面通盘考虑,城乡要素优化组合。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要注重发展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现代装备,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率和农业产业素质,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产业竞争力。 同时,要像重视城市规划与管理那样,重视农村的规划和管理工作,努力改善城乡资源配置,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研究制定《农村规划法》。行政区划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适应变化了的经济社会情况。体制的变革应该增强县一级的经济自主权和发展积极性,实行“强县战略”。 在中央提出的“少取、多予、放活”的新时期农村政策指导下,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和自治化程度,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社会谈判能力。良好的农村基础教育和基础设施是工业生产方式、城市文明向农业、农村延伸的桥梁,是广大农民参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必要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