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警惕重复建设和贷款风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7月18日 10:09 中国经济时报 | ||||
警惕重复建设和贷款增长过快的风险 ——2003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 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一)新一轮的重复建设严重,可能加剧结构失衡(二)美元贬值使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三)贷款过猛增长,可能引发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四 -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去年下半年增长加快的发展趋势,一季度GDP增长9.9%,是1996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个季度。但在二季度,中国经济遭受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的沉重影响,工业生产增速减缓,消费大幅度下滑,同时带动市场价格总水平略有下降,但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货币供应量和金融机构贷款一直保持迅猛增长。二季度当季GDP增长6.7%,上半年累计增长8.2%。长远地看,“非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有限的、短暂的,要保持当前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势头,必须警惕新一轮的重复建设以及银行贷款过快增长的潜在风险,权衡美元贬值对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冲击,加快债券市场的发展步伐,合理调节信贷增长速度。 一、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态势 (一)工业生产处于较高平台上运行,企业产成品资金和应收账款增长较多 1-6月工业生产累计增长16.9%。从月度工业生产看,今年以来工业生产增速波动较大,一季度工业增速较高,4、5月份工业增速有所回落,但6月份当月工业生产又出现强劲增长。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633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16.9%,增速比5月份提高3.2个百分点。这表明虽然存在“非典”疫情的影响,但这影响是有限的,工业生产总体上仍处于较高平台上运行。分经济类型看,工业生产增速波动较大的主要是股份制企业,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生产增速较为平稳。 今年以来,工业经济效益继续保持较高水平。1-5月份,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8.5,比上年同期提高16.7点,增幅比1-4月份回落1.9点;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2918.2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利润1168.5亿元。 2002年下半年以来,工业生产中的一个突出变化是工业生产增速加快,同时企业产成品和应收账款也逐渐增加。企业产成品增速从2002年10月的2.2%提高到2003年5月的10.3%;企业应收账款同比增速已经从2002年7月的3.2%提高的到2003年5月的11%。在我国2001、2002年两年的GDP核算中,工业企业产成品占全部工业存货的近40%。企业产成品的增加虽然能从核算上推动经济增速加快,但经济增长的质量并不高,对未来企业产成品的发展变化趋势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需要密切监视。 (二)消费增长受“非典”疫情的冲击在二季度出现下滑 1-6月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556亿元,同比增长8.0%,增幅比上年同期低0.6个百分点。这主要是4、5月份消费增长受“非典”疫情的冲击,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5月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63亿元,增长速度在上个月增速下降(同比增长7.7%)的基础上继续大幅度回落,同比增长4.3%。这一增长速度仅为上年同期增速的一半,处于199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5月份消费的下降中尤其以餐饮市场的下降最为显著,当月份餐饮业销售同比负增长15.5%,在4月低增长2.1%的基础上进一步萎缩。 从5月下旬以来,随着“非典”疫情的减弱,消费增长开始出现回升,到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3%,增幅比上年同期低0.3个百分点。6月份餐饮业销售增长3.4%,与上月相比出现了大幅度回升。 (三)更新改造投资增速明显加快,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一直较高,前6个月全社会累计完成投资19348亿元,同比增长31.1%,增幅高于去年同期9.6个百分点,仍然处于继续加快的发展趋势。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15073亿元,同比增长32.8%;城乡集体和个体投资为4275亿元,同比增长25.5%。 从投资类别上看,1-6月份,基本建设投资7677亿元,同比增长29.7%,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6.7个百分点;更新改造投资2954亿元,同比增长39.2%,同比增幅上升23.1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3817亿元,同比增长34%,同比增幅提高1.1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更新改造投资出现大幅度增长,5月份更新改造投资同比增长48.9%,为1994年以来月度增速最快的一个月。6月份更新改造投资仍然保持44.1%的增长速度。更新改造投资增速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对未来经济增长前景看好,这与目前工业生产增速较快也是基本一致的。 (四)进出口继续保持高增长势头 今年以来,我国进出口总额继续保持2002年下半年以来高速增长的势头。1-6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3761亿美元,同比增长39%,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6.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903亿美元,同比增长34%;进口1858亿美元,同比增长44.5%。贸易顺差45亿美元,仅为上年同期的34%。 从月度进出口数据看,由于受石油大量进口和关税下调后汽车零配件集中进口的影响,一季度出现贸易逆差。从4月份以来,贸易顺差的地位得到恢复,当月实现贸易顺10.2亿美元,5、6两月贸易顺差均为22亿美元。6月份我国实现进出口总值66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6.1%。其中出口345亿美元,增长32.6%;进口323亿美元,增长40.1%。 (五)价格总水平继续上升,但升幅减缓 1-6月累计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0.6%,企业商品价格同比上升1.1%。从月度物价变动看,从4月份以来,受季节性因素和“非典”疫情影响,物价环比下降幅度较大,居民消费价格月环比连续4个月负增长,企业商品价格也连续3个月月环比负增长。 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涨0.3%,与上月环比下降1.2%;企业商品价格同比上升0.8%,月环比下降0.1%。由于企业商品价格的变动一直领先于居民消费价格,目前企业商品价格变动幅度小于下游的居民消费价格,预示着在未来一段时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仍会保持缓慢增长的势头。 (六)贷款增长偏多,货币供应量增长持续加快 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20.49万亿元,同比增长20.8%,是1997年8月份以来的最高值,增幅比上年同期高6.1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0.6个百分点。 从结构上看,M2增长加快的主要原因是狭义货币M1、居民储蓄存款和单位定期存款增长很快。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机构)本外币并表的各项存款余额为20.68万亿元,同比增长21.9%,继5月份首次突破20万亿元大关以后仍保持高增长态势。 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含外资机构)本外币并表的余额为15.89万亿元,同比增长22.89%,增幅比年初高4.5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1.5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最高的一个月。当月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加5550亿元,同比多增加2532亿元。今年前6个月各项贷款累计增加19034亿元,同比多增加10351亿元。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的几个问题 (一)新一轮重复建设严重,可能加剧结构失衡 当前,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和行业新一轮重复建设严重,主要表现在:在传统行业如汽车生产项目重复建设;钢铁行业由于价格回升,使低技术含量的普通建筑用材的生产能力仍然继续扩张等问题并未得到解决,而且今年以来还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以汽车为例,目前没有汽车产业的东中部地区都在跃跃欲试,发展地方汽车产业,目前全球的大汽车集团基本上都在中国攀亲结缘,扩充生产能力。 由于目前的汽车行业利润率在20%以上,属于暴利产业,虽然短期内这些汽车项目都有利可图,但由于都依靠散件组装占领市场,技术水平难以得到提升,而中国的三大汽车集团目前都已基本具备规模生产能力和一定的科技开发实力,一旦产业竞争加剧,三大汽车集团产品价格下降,其他汽车投资项目的生存空间将很小。 在一些新兴行业,特别是以电子信息、软件开发、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高新”项目遍地开花。据统计,在各地“十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中,集成电路产业的同构性达35%,应用软件系统的同构性为42.5%,纳米材料的同构性为48%,计算机网络为59%,软件产业为74%。 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14个城市“十五规划”中排在前四位的支柱产业都是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工程,趋同率达70%,上海一地在建的集成电路生产线有13条之多。 目前新一轮的结构失衡仍然是地方政府的短期利益在驱使,—些地方不顾本地经济基础和产业发展规律,为了短期内出政绩,争相在地价、税收、电价诸方面实行越权的优惠政策,吸引高新企业,地方政府为此付出的“隐性代价”越来越重。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土地低成本转让,税收返还,越权减免等。 各种重复建设仍需要以银行贷款为主的各种融资的支撑。在持续高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中,银行贷款的比重在持续上升,其他渠道的资金来源都相对下降(见表一)。重复建设的未来风险仍将由金融部门承担,要保持经济健康发展,国家必须依靠市场力量,继续对国民经济中重大结构性问题进行调控,防患于未然。 (二)美元贬值使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 从2001年年底以来,美元兑欧元和日元大幅度贬值。到2003年6月底,美元兑欧元汇率为1:0.86943,比2002年1月的1:1.161148贬值了25.1%;美元兑日元汇率为1:119.873,比2002年2月的1:134.2038贬值了10.8%。 美元贬值,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却相对稳定,引发了人民币兑欧元和日元以大体相同幅度的贬值,这有利于扩大我国的出口和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特别是来自欧元区和日本的直接投资,因为等量的欧元和日元资金在我国能购买更多的设备或厂房,但也使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强。 当前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主要来自我国经济运行的内在动力。长期以来,我国国际收支中的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一直处于双顺差的地位,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度增长,人民币本身就存在升值的动力。今年上半年国家外汇储备增加601亿美元,同比多增加295亿美元。 另外,美元对世界主要经济体货币贬值后,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贬值的声音日渐高涨。近年来,我国出口商品在出口地受到的非关税限制性贸易要求增多,出口环境在不断恶化。世界贸易组织最新公布的2003年年度报告指出,去年全球贸易有所恢复,但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中国成为反倾销的重灾区。 (三)贷款过猛增长,可能引发潜在的系统性风险 2001年我国新增贷款12913亿元,2002年下半年开始,贷款投放加快,全年新增贷款18475亿元,远远超过年初规划的贷款规模。今年前6个月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17810亿元,同比多增加9511亿元。据此预测,今年全年新增贷款很有可能超过30000亿元大关,社科院甚至预测新增贷款将达到35000亿元。 如按30000亿元计算,年增长速度将为22.8%,如按35000亿元计算,增长速度将高达26.6%。这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新增贷款最多,增速最高的年份之一。 目前的贷款增长速度,已经打破多年来贷款增长与经济增长和物价总水平变动之间的经验关系,这有可能积聚今后两年的通货膨胀压力;过多的资金供应会在引发总需求扩张的同时,进一步扭曲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使过去几年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努力付之东流;在贷款增长过速,特别是目前新一轮扩张中的贷款过多投放大多是地方利益、区域利益驱动下的增长,最终后果是加大银行经营风险,导致新的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 (四)企业融资格局进一步向银行贷款倾斜 贷款增长过猛势必造成融资格局的进一步扭曲,企业融资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增强,加大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目前在国内金融市场融资格局中,贷款所占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72.8%攀升到今年前6个月的97.8%(见表二)。 我国企业融资格局中,直接融资比重过低,主要是企业债券市场严重萎缩。2002年全年企业债新增325亿元,2003年上半年,企业债发行65亿元,为银行同期新增贷款1.9万亿元的0.34%。 目前,我国企业债余额占GDP的比重约为1.4%,即便考虑上国债、政策金融债和中央银行票据,所有的债券余额占2002年我国GDP的比重约为42%。从国际比较来看,目前美国的债券占其GDP的比重为143%;日本债券占其GDP的比重为136%;欧盟15国债券占其GDP的比重为82%。总体看,我国的债券市场品种少、规模小,未来发展的空间很大。 三、全年经济增长8%左右,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20%左右 从二季度的情况看,投资需求基本上没有受到“非典”的影响,且贷款的持续大幅度增长会进一步拉动投资需求。第二季度合同外资数量的减少也会对下半年的投资,特别是外商投资的增长产生影响。 但长远看,“非典”疫情的存在,不会改变中国广阔市场和廉价劳动力资源的基本优势,外商的投资战略也不会因为短期的外部因素冲击而改变,战胜“非典”疫情中,中国政府树立的开放、透明的政府现象更有助于赢得外商投资的信任,因此“非典”疫情对我国利用外资的长期影响不大。 消费需求的增长在下半年将得到一定的恢复,特别是由于“非典”疫情推迟的消费会逐步实现,但由于“非典”而减少的工作岗位从而减少的收入对消费的负面影响难以弥补。 进出口方面,由于“非典”期间定单减少的影响会在下半年显现。上届“广交会”出口签约160多亿元,今年4月的广交会签约仅44.2多亿元。同时由于从去年7月份开始,进出口增速加快,下半年进出口增长的基数较大,也会影响出口增速的进一步提升。 为了抵御“非典”疫情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中央政府和各地政府都集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对受“非典”疫情影响大的行业提供政府贴息、减免税费,并且加大了重点投资领域的政府投资力度,这些政策措施对于凝聚民众信心,减弱了疫情对经济的损害。从目前公布的统计数据看,“非典”在短期内会对我国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对我国整体经济增长态势不会有显著的影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的计算,“非典”疫情对全年GDP增长率下降的冲击估计为0.5个百分点。 综合分析,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基本趋势不会改变,预计2003年全年经济增长应该在8%左右,其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18-20%,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8.5%,物价将继续保持回升,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将在1.5%左右。 从上半年贷款增长和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趋势看,预计全年新增贷款26000-30000亿元,同比增长22-23%,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20%左右,均创造近年来最高增长幅度。 四、政策建议 (一)配合政府职能的转变,调整财政政策 今年受进口减速、关税减少以及疫情爆发较早地区企业营业税、所得税减少等因素的影响,财政收入减收因素较多,但各级政府抗击“非典”,抵消“非典”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冲击的增支因素增加,财政形势不容乐观。 因此,要适当调整财政政策着眼点,积极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将财政投资彻底地从竞争性的产业中退出来。这有利于按照市场规律在竞争中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也为金融企业的自主经营、科学决策提供良好环境。 (二)保持货币、信贷投放的适度增长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的基本经验是凡是货币信贷大上大下的时期,往往也是投资泡沫产生,金融风险积聚,金融资产恶化,经济运行不稳定因素增多的时期。保持货币信贷的平稳增长是实现货币政策币值稳定目标,最终为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保证。 央行应考虑采取适当措施调控目前信贷投放过多的局面及发展趋势,同时,建议银监会采取严厉的监管措施,制定综合的考核指标,严密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考核体系。 (三)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目前,中国的经常项目已经放开,但资本项目完全放开的条件尚不具备,在此背景下,应坚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扩大汇率浮动范围,逐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同时,可考虑适当放宽企业结售汇管制,放宽对旅游等外汇汇兑限制,增加企业和个人的外汇需求;扩大外汇交易主体,逐步允许有实力的外贸企业进入外汇市场,提高外汇交易规模,减轻人民银行在外汇市场上被动购汇的压力。 (四)完善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工具体系 目前,由于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在外汇市场被动收购大量外汇,投放基础货币,但央行持有的债券资产有限。短期看,为了央行既有的弥补“对冲”货币投放能力的不足,应完善央银票据的操作规范,着眼于长远,应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丰富国债品种,增加短期国债发行,同时尽快出台“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提供物质基础。 稳步推行差别准备金制度改革。通过实施差别准备金制度改革,提高商业银行风险意识,对于风险较大,而且仍然盲目放款的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强行降低这类银行继续扩张的能力,达到防范系统风险的效果。 加大窗口指导力度,督促商业银行关注贷款风险,提高风险控制标准,注重贷款的产业结构分布等问题。监管职能从央行分离后,会使中央银行窗口指导政策效应下降,在目前情况下,要加大窗口指导力度,提高中央银行的权威,体现货币政策的取向。 (五)加快债券市场的发展步伐,优化企业融资格局 发展债券市场,尤其是有关企业债券,在我国金融历史上既有经验,也有教训。为了确保债券市场的既快又稳的发展,就必须坚持完善制度、严密体系、由点到面的方针。具体讲,要做到:一是尽快制定和出台《债券管理条例》,为债券发行、交易和规范管理提供法律依据;二是建立规划、审批和监管完备的市场组织体系,完善债券市场政府管理的协调机制。改变目前债券,尤其是企业债券在规划、审批和监管等各个环节的关系不顺、责任不清的局面,为债券市场规范发展提供组织保障;三是建立统一的、分层次的全国性债券市场体系。 在这个市场上,所有的交易规则是统一的,优良的大规模债券可以进入证券交易系统和银行间市场流通,区域性的债券也要统一托管,通过柜台交易实现区域内流通。 目前我国已有两个品种的国债通过工行、农行、中行和建行的柜台交易系统实现了在北京、上海和浙江境内的流通。在企业发债方面,可以选择一些企业和地区作为试点,积累经验后,再在全国全面推开。 (王毅主笔,杜金富、张新泽审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