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富豪神秘失踪?(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7月18日 05:23 北京青年报 | ||||||
王芳 凌华薇 一纸举报信揭露香港上市的中国稀土控股有限公司业绩涉嫌造假至少3个亿!一个新的“问题富豪”浮出水面! 面对香港联交所的紧急查讯,中国稀土和董事长蒋泉龙站到了风口浪尖。蒋泉龙,一位念过四年半书的耐火材料厂工人,2001年以身价11.9亿元成为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榜第39位的富豪。中国稀土公司,一个3000元起家、出身偏僻乡镇的小作坊,1999年摇身成为香港首家“中国概念+民营龙头”的股市明星。 带着种种传闻和疑惑,记者奔赴江苏省宜兴市,去拜访这家神秘色彩颇浓的中国稀土。 事件 稀土富豪夫妇出走海外? “蒋泉龙夫妇已经去澳大利亚了!”一位当地知情的同行电话告知记者。 据报道,蒋泉龙刚刚在几天前还对媒体称:“中国稀土业绩是没有问题的,我什么风浪没见过,别想整垮我。” 带着疑虑,记者从无锡辗转颠簸近两个小时,来到了宜兴市偏僻小镇大浦洋,这里就是中国稀土的总部所在地,相对于中国稀土涉嫌造假事件的沸沸扬扬,这个与世隔绝的江南小镇仍保持着特有的平静。 当地人对中国稀土的称呼不太习惯,而是更熟悉它的前身“宜兴新威”这个老称谓。新威分为稀土厂和耐火材料厂两大厂区,占地近3000平方米,工人1000多人。 下午4点记者到达的时候,稀土厂区的10多个车间都在正常地运转,似乎没有受到涉嫌造假传闻的影响。蒋泉龙在厂区附近的豪华别墅很是扎眼。 前台警卫一听记者来采访,很自然地说:“前几天香港人也来调查过,去采访吧,但老板不在宜兴。”一位陪同记者的工务段段长告诉记者:“我们有抵抗力,在上市前就有过类似的调查,企业也没受什么影响。”这位段长在公司已经工作16年,对新威的感情很深,“工厂的效益一直不错,平均工人的年收入在1万元以上,在当地属于收入很高的,周边的工厂工人也就是一年几千块钱。”而对蒋泉龙的评价是:“他从1984年办厂以来,从未拖欠过工人的工资,我们认为是个好老板。” 追踪一 神秘举报信如何指控业绩造假 中国稀土,前身为宜兴新威控股公司,1999年成功在香港上市后,便一夜成名。在家乡,它是一个江苏省宜兴市拥有20亿元资产的纳税大户;在香港,它是市值超过20亿港元的中国民营板块的龙头股。 但是接连发生的两件事引起了投资者们的质疑。先是在2002年年报审计过程中,安永和毕马威两家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先后辞职,据称是费用问题,而有报道称是账目太乱,洋会计师不愿沾惹这烫手的山芋。洋会计的辞职令蒋泉龙很是尴尬,市场有关中国稀土业绩有假的传闻和猜测开始出现。 更让中国稀土饱受质疑的是一纸检举信。这份举报信认为中国稀土上市时,重新包装了公司三年来的财务报告,并将销售收入放大三倍。仅主业稀土类产品的销售收入累计虚增超过10亿元,利润掺水大约1亿元至3亿元。而且检举信转到香港监管部门后,香港联交所的调查立即全方位铺开。 尽管蒋泉龙指责检举信是其他企业别有用心的报复,但调查引发的风波令中国稀土一夜股价大跌,在联交所的股价一泻千里,已经跌到0.5港元以下的“仙股”行列,而去年最风光时,中国稀土的股价曾经超过3港元。 追踪二 耐火材料厂工人如何成为福布斯富豪 在无锡聚集了众多上亿资产的农民富豪,蒋泉龙的名气不算大,而比起江阴人的霸气和精明,宜兴人会矮人一头,在这个出泥瓦匠的偏僻乡镇,蒋泉龙却极其敏锐和果断地选择了生产稀土产品和赴港上市,这两个被认为“特立独行”的选择令蒋一鸣惊人。 1984年,蒋和妻子钱元英带着外出打工积累的“第一桶金”———3000元资本金返回老家,创办了戴红帽子的集体企业“宜兴镁质耐火材料厂”,开始了创业生涯。 跨入90年代,蒋泉龙在稀土、耐火材料并举的同时开始涉足环保行业。1994年新威集团公司成立,此时蒋泉龙已经腰缠万贯了,据说身家资产达到1.3亿元。而蒋泉龙最一鸣惊人的还是赴港上市。当一位朋友建议上市融资时,连股票都不会炒的蒋竟然动了心,而且按照他一贯执着的精神来策划上市,在以法国里昂证券公司为首的豪华班底的推动下,经过必要的股权转让,1999年,一个名为中国稀土的上市公司在香港联交所闪亮登场了。 据说,蒋夫妇都没想到上市带来如此多的光环和实惠,蒋泉龙更是以持股70%的身份折合身价11.9亿元,位列2001年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榜第39位。“稀土富豪”的名号在香港很是出名。 一位熟悉蒋泉龙的当地媒体记者感慨:“上市成就了老蒋,也害了老蒋。上市带来了财富,也给老蒋带来了质疑。” 文/本报特派记者 王芳 背景 什么是稀土 稀土是常常伴生于铁矿的一种多金属矿的总称,含元素17个,可供工业用元素15个,常用于发光材料、永磁材料、工业添加剂等,被称为“工业味精”。中国是稀土的资源大国及生产大国,储量占全世界的80%。 中国稀土工业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直到改革开放前仅有10多家企业。20世纪70年代,以北京大学徐光宪院士为代表的学者完成稀土萃取串级理论到计算机仿真设计技术后,中国稀土的分离技术在世界上达到先进水平,生产技术和产品工艺流程设计变得简单,生产企业提出要求,通过计算机就可完成工业化设计。于是稀土业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掀起了一股稀土热。 (凌华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