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不明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7月16日 08:39 经济参考报 | ||
目前,许多人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即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更难,因为用人单位有性别歧视,重男轻女。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笔者通过对实证调查统计数据的具体分析,认为大学生就业中并不存在明显的“性别歧视”。 一、就业率的比较 就业率是衡量毕业生就业男女差异的重要指标。根据教育部对我国高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的统计,在2000年和2001年,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确实要略低于男性,2000年和2001年分别低3.3和1.5个百分点,但这种性别差异并不明显。 二、工作性质的比较 国家教育发展中心等单位组织的对1998届毕业生调查,对不同学历层次的13600多位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其中在调查时确定了工作单位的约6500人。 1.从工作单位的地理分布看 在所调查的毕业生中,在“大中城市”就业的比例,男性为80.0%,女性为85.7%;在“县镇”就业的比例,男女分别为15.9%和11.5%;在“乡镇和农村”就业的比例,男女分别为4.1%和2.8%。 如果按国家发展规划将毕业生就业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那么,在所调查的毕业生中,在东部就业的比例,男性为67.7%,女性为74.5%;在中、西部就业的比例,男女分别为32.3%和25.5%。 2.职业类别和单位性质 根据对1998届毕业生的调查,在毕业生从事的职业类型方面,比较明显的特点是:女性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比例远远低于男性(低20.6个百分点),而当教师的比例远远高于男性(高10.9个百分点);在单位性质方面,女性进入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的比例较低(分别比男性低2.5和8.8个百分点),而到学校和三资企业工作的比例却较高(分别比男性高11.1和3.8个百分点)。 三、工作起薪的比较 从调查数据看,男女毕业生估计的起薪确实有明显的差异,女性的平均月收入比男性要少近180元,而且在各个学历层次都是女性平均收入要低于男性,但经统计检验,在专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这种差异并不显著,差异显著的是在本科毕业生层次。通过对本科层次不同学科门类毕业生起薪状况的具体分析可以发现,在理学、工学、经济学等学科专业,男女毕业生的平均起薪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在文学、农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男女毕业生平均起薪之间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在文学类毕业生中,女性的平均起薪还略高于男性。可见,在本科层次,毕业生起薪之间的性别差异也是因学科专业而异,并不能一概而论。可见,毕业生起薪的性别差异也因就业的单位性质而异,并不普遍存在“重男轻女”现象。即使是在国有企业和城市集体企业存在女性平均起薪较低的现象,也不能说明在同一企业存在性别歧视,因为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不同企业或不同工种的工资差异造成的。 根据上述分析,还可以做出以下推断:毕业生起薪的性别差异可能与不同性别毕业生从业单位的分布有关,由于男性毕业生到企业工作的比例较高,女性到学校工作的比例较高,而企业的收入要明显高于学校,因而男性的平均收入会高于女性。同理,理科、工科、经济类毕业生起薪的性别差异,也可能与这些学科男性较多且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比例较高有关。 四、求职付出的比较 衡量女性毕业生就业是否更困难的另外一个指标是求职的努力程度。根据对1998届毕业生的调查,男女毕业生求职的单位数和表示愿意接受的单位数的分布并没有十分显著的差异。从求职单位数看,男性毕业生平均为5.77个,女性为5.21个(经统计检验,二者有显著差异,T值为3.49);通过求职过程,表示愿意接受毕业生的单位数量,男性平均为2.89个,女性为2.61个(经统计检验,二者有显著性差异,T值为5.48)。由此可见,确实存在男性毕业生得到的可供选择的工作机会更多的现象,但同时应该看到,男性毕业生求职的单位数也更多,实际上,男女毕业生平均的求职数与被接受的单位数之比都大体上为2∶1。 综合上述分析可见,从总体上看,在就业率、工作单位、起薪、求职付出等方面,男女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差异都不十分明显。男女毕业生在起薪方面的差异也可能主要是由于所学专业、从事职业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因此,笔者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一方面要看到女性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特殊困难,要看到某些单位(例如部分企业)确实存在偏好男性的现象,并给予充分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不能过分夸大和渲染所谓的“性别歧视”。在求职过程中,女性毕业生应该自尊、自信、自强,应该认识到困难和挫折对于男性和女性都一样是难以避免的,不要过分归咎为社会对性别的歧视并由此而产生各种抱怨。作者:文东茅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发布日期:2003-7-16星 级: 免费注册上网开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