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人拿到“北京绿卡” 部分外地人表示制度不够彻底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7月16日 03:12 中华工商时报 | ||
39岁的巩孟龙有幸成为第一批拿到“居住工作证”的外地人。15日他前往北京市海淀区人事局领取《北京市居住工作证》。 同巩孟龙一样,首批104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如愿拿到了被称为“北京绿卡”的《北京市居住工作证》。 记者从北京市人事局获悉,截至上周末,北京市已有8688家用人单位向人事部门提出了申请,其中2015家已到区县人事局完成资格审核,即获得了为员工办理工作居住证的资格,另有1634名外地人才通过其聘用单位正式提出了办理申请。 据北京市人事局辛局长介绍,北京市实施的工作居住证制度核心内容包括市民待遇、柔性流动。 北京市将给持有工作居住证者在“子女入学、购房购车、创办企业、申办出国、科技资助、职称评审、参加保险”等方面以市民待遇,从而为各类人才来京创业提供更灵活、更有效的生活、工作保障。“柔性流动”解决了人才流动的机制问题。对于北京急需的紧缺人才,可以项目、课题、工程为纽带,建立“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智力流动、来去自由”的人才“柔性”流动新模式,积极探索“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引进机制,使国内外各类人才为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尽管北京实施居住证制度赢得一片叫好,但这份北京“绿卡”仍难满足外地人的期盼。 根据规定,“绿卡”申请人必须受雇于某一个单位,而且雇佣单位要有申请愿望。同时,一些人对“有固定居住场所”这一条件表示失望,认为等到拥有商品房后再去申请居住证,时间太长。 据北京市人事局预测,符合所有条件并且有申请愿望的大概两至三万人。而目前在北京的外地人约260多万。 记者了解到,目前对北京绿卡制度争论最多的莫过于如何界定“人才”问题。有人批评北京“绿卡”制度不够彻底,认为它只是服务于“外地人才”的。现在的“绿卡”制度,不过是让一部分外地人享有了北京人普遍享有的权利。 也有人提出,有学位、技术职称、突出贡献或特殊才能的“外地人才”是北京发展的需要,建筑工地民工、餐馆服务员、医院护工、商场保安等同样是北京发展的需要。人口流动不应实行差别待遇原则,而应实行国民待遇原则,低素质劳动力同样应当获得同等的迁徙自由和居住权利。(16B2) 免费注册上网开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