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和重点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7月15日 08:56 中国经济时报 | ||
如果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看作一个历史过程,目前只是处在这个过程的中期。 在这样的起点上,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到2010年,力争建成较为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20年,力争建成较为完善、趋于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与2010年建成较为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相协调,在今后五年时间内,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报告之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谢伏瞻 刘世锦 本报告执笔:刘世锦 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目标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中开始较大程度地发挥基础性作用。但是,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这样的市场经济仍然是发育程度较低、不健全、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是传统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深层矛盾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转轨过程中又面临诸多新问题的市场经济,是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对外开放而需要不断创新的市场经济。如果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看作一个历史过程,目前只是处在这个过程的中期。 在这样的起点上,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对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发展中逐步完善。到2010年,力争建成较为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基本内涵是,传统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深层体制矛盾得到解决,新体制的基本制度和机制稳固确立,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关系基本理顺,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中的基础性作用制度化、稳定化,具有可持续性。 较为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基本完成,新的国有资产管理和经营体制有效运行,多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产权明晰、融合互补、协调发展; ——以公司制度为主要形态的现代企业制度普遍建立,形成较为规范的企业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 ——要素市场较快发展,并与产品市场的发展相协调,消费者、生产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利益受到保护,基本形成公平竞争、内外开放、规则统一、诚信为本的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 ——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确立,并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完善,形成兼顾效率和公平的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机制; ——政府职能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能够有效发挥,政府机构和人员配置与其职能相适应,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得到制度保障; ——中介组织和机制得到较大发展,社会成员参与经济和社会管理的方式多样化,多层次且相互协调的经济和社会治理结构初步形成;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治体系和道德规范基本形成,重要性日益增强。 较为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将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2020年,力争建成较为完善、趋于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主要标志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尤其重要的是,形成体制的自我调整、自我完善机制; ——坚持与时俱进原则,面对国内国际形势变化的挑战持续开展制度创新; ——法治和道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显著提高,形成社会成员普遍接受和遵循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规范和道德规范; ——在追求共同富裕、社会公正上取得重要进步,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合理地惠及全体社会成员; ——在全球不同类型市场经济体制的相互借鉴和竞争中,形成并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独特优势。 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任务和近期改革重点 实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任重而道远。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面临着如下三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第一,解决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至今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的深层体制矛盾。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基本上采取的是“渐进”方式。其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内”部分未能得到根本性改造的情况下,通过“体制外”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种经济形态,包括集体经济、新型国有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公司制经济等的快速发展,使整个经济中市场经济部分的比重日益增加,开始在经济增长中占据主体地位。我国经济的巨大增长潜力,也为这种“体制外市场经济部分更快增长”的转轨方式提供了可能。构成“体制内”核心部分的,主要是老的大型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和计划经济延续下来的政府职能,这三者之间形成了互为依赖的“铁三角”关系,集中了旧体制中主要的深层矛盾。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财税、货币、外汇等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国有小企业改制进展较快,部分国有大企业的改革也有所进展,但上述旧体制中核心部分的改革还未取得全局性、突破性进展。这部分经济的低效率,增加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成本和风险,制约了经济结构调整和效率改进。其中的职工安置、社会保障、不良资产等问题,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架构的确立,经济的较快增长及其可持续性,为旧体制遗留的深层体制矛盾的根本性解决创造了日趋成熟的条件。 解决旧体制遗留的深层体制矛盾,一是要进一步对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与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设和运行相配合,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将有限的国有资产特别是增量部分,主要配置到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领域。二是加快至今尚未实质性转轨的大型国有企业的改制,除极少数特殊性质的企业外,应在股权多元化基础上建立规范的公司制度,形成有效的内部治理结构。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本,应在与其他资本的融合和公平竞争中加快结构调整,部分资本可以转入经济发展更为需要、社会效益更为显著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三是促进国有企业职工就业机制的转换,完善职工社会保障体系。在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职工利益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形成新的就业和再就业机制。继续多渠道筹措社保资金,加快社保制度建设,为国有企业的改制、改组、改造提供支持。四是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创新,大幅度降低金融风险隐患。除解决与其他领域国有企业相同的体制问题外,国有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公司制改造,创造条件上市,推动金融创新,形成控制风险、提高效率的内在机制;五是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换,全面理顺政府、企业、消费者、中介组织等市场经济相关主体的基本关系,将着力点放到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上来,提高决策的科学民主化。 第二,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市场经济是在经济活动当事人自主决策、自由交易的基础上,经过足够长时间的博弈而演变、发展起来的经济制度。因此,市场经济的成长、完善和成熟,是一个自然发育过程。在好的环境中,这个过程可能缩短,但不可能超越。市场经济并不必然趋向有效率的经济制度,它的演变方向存在着不确定性。在世界范围内,可以观察到效率和结果差别很大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些具有一般性,更多地则与不同的国情相联系。我国现阶段所建设的市场经济,既是由计划经济转轨而来的,同时也是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市场经济,是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国度中的市场经济,是在对外开放程度相当高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这些特点使我国市场经济的发育中所面临的问题较多,特殊性较强。 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中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加强产权保护。边界明晰且受到有效保护的产权,是市场经济运转的基础。近年来社会上对私有产权的保护呼吁较多,在现实中,既存在着对私有产权的侵害,也存在着对公有产权特别是国有产权的侵害,由于“产权缺位”,后一现象往往更为严重。除了健全尊重、保护产权的内在机制外,应当在法律上,包括宪法层次和具体的法律层次上,进一步明确保护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合法存在的各类产权,并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实施。二是健全收入再分配体制,减少由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而导致的社会不稳定。收入分配差距加大有着复杂的原因。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介入过多、过深,由此产生的腐败所导致收入分配后果,在公平和效率的意义上都是无法接受的。应当切实促进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经济事务的不当干预,同时健全相关的税收和转移支付等体制,形成兼顾公平和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收入再分配机制。三是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国有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应当在社会可支持、不出现“社会福利病”的范围内,使日益增多的人群进入不同层次的社会保障网络,构筑长治久安的社会基础设施。四是加强反垄断、促进竞争。现阶段我国的垄断现象,集中表现在行政性垄断上。在含有自然垄断环节的领域,自然垄断往往与行政性垄断结合在一起。在竞争性领域,进入、退出和日常经营不同程度上受到来自地方和部门的行政性垄断力量的干预。在可预见的将来,市场性垄断问题也会逐步突出。应当加快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理顺“条条”、“块块”政府机构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抓紧制定和出台有关反垄断、促进公平竞争的法律,并逐步与国际范围正在推广的竞争政策接轨。五是发育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信用体系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突出的薄弱环节。这种状况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有关,与缺少商业文化传统有关,也与产权保护、政府行为中的问题有关。应当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入手,加快发展和健全信用组织、机制和制度,培育信用文化,形成″诚信为本″的法律和道德规范。六是加快建设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相适应的法治体系。一方面,要弥补依然存在的法律缺口,特别是尚未出台的《反垄断法》、《破产法》等基本法律,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要解决有法不依的问题,重点关注并解决这种现象背后的体制和机制问题,配合司法体制的必要调整和改革,逐步使市场经济中的基本行为立足于法治基础之上。 第三,适应经济发展、科技革命和对外开放的变化而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在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仍然是一种发展中的体制形态,即使是老牌市场经济国家,也存在体制落后、僵化,面对新的挑战而不能不进行体制改革和创新的问题。现阶段在我国推进市场经济建设,市场经济基本的发育过程是无法省略的,但并不等于必然要走市场经济先行国家的老路,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只能走“在创新中发育”的路子,并且有可能发现和利用好后发优势。 创新是对环境变化所引起的挑战的积极反应,而环境变化主要源于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科技革命的重大突破和对外开放的深化。首先,我国经济正在进入住宅、汽车、电子通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为主导,技术含量、附加价值较高的制造业为重点,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的发展阶段,其中所遇到的诸多体制问题需要通过创新得到解决。其次,科技革命的重大突破,在带来新的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引起了投资方式、市场交易方式、企业组织和政府管理方式的改变。再次,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将使国内经济更多地与国际经济融为一体。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在体制上的某些摩擦,将成为国内体制创新的直接动因。 以上三个方面的主要任务中,前两方面的任务更为紧迫和繁重,应当作为近中期改革的重点。与2010年建成较为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相协调,在今后五年时间内,力争基本解决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深层体制矛盾,并在解决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上取得重大进展。 三、改革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 总结以往的改革经验,考虑到未来改革的趋向和特点,在下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重要原则。 第一,加强和改进党对改革的领导,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特别是对深层体制问题的解决。由于传统体制是政府主导、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政府的改革意愿和安排,是转轨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有些情况下,政府的改革战略,能够显著加快市场经济的发育进程。对一个发展中的、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社会矛盾复杂的经济来说,执政党强有力领导所创造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是改革开放得以推进的基本条件。在下一步的改革中,要继续加强和改进党对改革进程的领导。特别是在解决传统体制遗留下来的深层体制矛盾的过程中,中央的政治决心和战略部署将起到关键性作用。 第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保证大局稳定的前提下,在发展中捕捉改革的有利时机,通过改革突破发展中的瓶颈。中国改革最有利的条件之一,是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从而能为改革提供了很大的回旋余地。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这个条件仍然是具备且可利用的。要继续通过发展进一步扩大市场经济成分的比重,并通过“体制外”部分所形成的有利条件,促进传统体制遗留下来的深层体制矛盾的解决。同时,要通过必要的体制和政策调整,打破制约发展的“瓶颈”,释放发展潜力,并为其他方面的改革创造条件,形成改革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三,正确处理政府指导和市场自然发育的关系,在国家确定总体目标和基本战略的基础上,尊重市场,尊重实践,充分发挥基层和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过去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中,不少成功做法由基层和群众首创,后由决策层发现、总结,再向全国推广。下一步改革中,应当进一步倡导尊重市场,尊重实践,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特别在市场发育问题上,要给经济活动当事人留下更多的自主选择和创新的空间与时间。对有些改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先试点,总结经验,然后择机推开。 第四,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但要花钱买机制,把制度变革和创新放在首位。从宽泛的意义上说,任何改革都有成本与收益的比较问题,对改革结果也要从这种比较中作出判断。在狭义上,所谓支付改革成本就是要花钱。下一步改革中,特别是在解决旧体制深层矛盾,例如建立社保体系、化解不良资产的过程中,某些历史欠账是难以回避的。但必须坚持“花钱买机制”的原则,通过弥补有关的资金缺口,建立起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新的体制或机制。 第五,合理调节利益关系,减少改革阻力,推动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如果说以前不少改革往往是多数人乃至所有人受益,那么,在下一步的改革中,利益格局的变动将趋于复杂。一些人的利益从长期看是增加的,但短期内可能相对减少;一些人的受益前景存在某种不确定性;某些不合理的既得利益者则要付出代价。正确认识和调整复杂的利益关系,对下一步改革的顺利推进至关重要。应当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推进利益关系调整,做好必要的宣传解释工作,对某些利益受损者要作出合理补偿,但对某些不合理既得利益的调整则要表现出政治决心。通过全面理顺利益关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完善和成熟打下可靠基础。 免费注册上网开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