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还是“风险制造”?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7月14日 16:08 新浪财经 | ||
易宪容 上个世纪出现的金融全球化,带来了国际资本可以大规模、迅速的自由流动,全球金融市场证券化,及金融资源向世界少数几个大城市集中,而由此导致的金融风险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面对着随之而来的金融风险,各种规避、分散、管理金融风险的理论、工具、技术与产品也就应运而生。风险管理则成了现代金融理论最为重要分支之一。 可以说,金融工程的出现完全是为了风险管理而设。很快,金融工程学也成了大学金融专业学生必修最为重要的课程。作为金融工程,它就是对已有的金融产品进行分解和重新组合,并运用现代科技创造出层出不穷的新型金融工具,或是说,金融工程就是应用金融工具,按照人们所期望的方式,将现在的金融结构以复杂的技术进行重组以获得人们所希望的分散与规避风险的结果。而且如果一种构造不好,还可以按人们所期望的方式调整或修改。过去20多年来创造出来的新金融工具如利率掉期合约、有抵押按揭证券、期货、期权、互换等各种各样的衍生工具都是由此而生。 现在我们要问题的是,这种"风险管理"真的能够达其目标吗?对于"风险管理"来说,投资者能够不承担货币风险的前提下在外国的股票市场上获得较高的回报吗?在国内股市异常波动的情况下,能够保证投资者较好的回报率吗?企业能够在工程的招标阶段完全避免货币风险吗?或发展中国家经济受到严重冲击时投资者不受到损害吗?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理论上的回答当然会尽善尽美,但实际情况与理论分析相差太远。 我们可以看到,尽管美国华尔街最优秀的投资银行充斥着由世界名校出来的金融学博士和工商管理硕士,并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理论为基础、以先进计算机技术及程式为工具,并以此向投资者提供最新的"风险管理产品"。但实际上这样的"风险管理"正在走向"自相矛盾"的危险境地。因为,这些风险管理产品大多数是由冲破现行的金融监管、规避金融监管而发,而且经常是具有一套非常复杂的程式。 最近,著名的华尔街金融衍生工具经理人员柏特诺尔撰写文指出,目前通过金融工程设计的一系列金融产品与金融工具,或金融"风险管理"工具不是为了减低风险而设,而是为了规避法律或会计守则,为华尔街交易员、证券经纪基金经理提供丰厚收入。如美国的基金公司是美国最好的致富行业,美国的基金公司比银行创造更多的富豪。在美国《福布斯》首富榜上金融业的富豪以基金公司创始人为主。有富达共同基金管理公司的Abigail Johnson,对冲基金大鳄索罗斯,以杠杆收购、资本运作而出名的Carl Icahn和Tom Goresc都是私募基金的创始人。为什么会这样呢?最为重要的就是,这些基金公司能够运用现有金融衍生工具为其获利服务。 还有,金融产品的复杂性只是一种保护盾,它能够把监管机构、投资者甚至投资银行管理衍生工具的目标客户隔离在其监管视线之外。只要拉开这个面纱,债券推销员、财务总监、衍生工具交易员便失去他们的优势、他们欺骗投资者进行愚蠢交易能力、他们消除帐目亏损的机会及损人以自肥的机会。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安然公司等所有所为都是通过设计那种复杂的金融产品来欺诈投资者而为自己谋利的。 还有,去年底,美国十大投资银行(美林、花旗、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等)被迫与同美国证监机构达成协议,就这些银行欺诈投资者的过错行为达成了罚款14亿美元的调解协议。可以说,这些投资大行之所以愿意支付其昂贵的费用而获得被纽约州检察总长的免予起诉,就在于这些投资银行都在利用现行的金融工具如何来欺骗投资者。可以说,在美国股市非理性亢奋的时期,多少投资银行及分析员他们互相勾结为了争取生意不惜欺骗中小投资者,他们天马行空般的幻想力为它们创造出令投资者憧憬的美丽前景,制造出种种让投资者无法的金融工具来引诱投资者进入市场。也正是这些金融工具的复杂性及不可思议性,使得美国金融市场的欺诈、弄虚作假盛行,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害,但这些金融工具的创造者则赚得财富横流。而金融市场的风险则越来越大,越来越发生频繁。 也正是上述意义上说,发达市场体制下的金融创新工具为什么会设计得那样复杂,并不是投资者们没有机会明白企业报告内情的事实,也不是他们对数字不敏感或没有空去评估衍生工具,而是这些衍生工具故意设计得让投资者不能明白,以便只能成为为少数谋利的工具。这样的"风险管理"也只会走向其"风险制造"的反面,如安然事件、世界通讯及环球电讯等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所披露出的丑闻就是如此。可以说,在发达市场体制、健全的法律制度下的美国尚且如此,那么在发展中的中国的情况会比在这些国家会更好吗?这是十分令人质疑的。 目前,所谓"风险管理"也是国内金融业十分流行的一种运作方式。所称的资本营运、公司重组、MBO收购、期货期指推出等,都是风险管理推出的种种金融工具。但是这些金融工具能够达到金融风险规避、金融风险分散及金融风险化解的目的吗?事实上,与人们所希望的东西相差太远,甚至于风马牛不相及或反其道而行之的东西。比如,3·27国债事件,最近发生的天胶炒作,该市场不仅没有起到发现价格、套期保值、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反之,导致市场的价格更加波动与扭曲,资源更加无效配置。市场被人操纵、投机盛行。试想想,推出这种的金融衍生工具与金融市场对社会经济发展会有多少好处呢?除了制造风险之外,还有什么? 早几天,有一个学生打电话给我,他问我,"老师,我想学资本运作,哪有没有这个专业?"我问他,"如果有这个专业,你为什么要学习这个专业?"他告诉我,"学习这个专业容易赚钱。"由此,我就想到,在中国,对"风险管理"的理解,人们同样进入了一个十分严重的误区。在国人来看,风险管理并非规避、分散与化解投资者风险的工具。国内不少人一直在极力主张推出种种金融衍生工具,其目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正如巴伦的《南海泡沫秘史》一书所指出的,金融衍生工具被用作掩饰诈骗行为已经有三百年的历史了。虽然市场越来越成熟,但人性似乎没有改善,现在与从前的主要分别是今天越来越难明白欺诈者用的方法。 因此,根据近期来美国金融市场所出现的一系列事件,在既有的制度环境与法律体系下,我们同样要对"风险管理"的基本含义有一个好的厘清,不要因为有些人借助这样一个面罩,推出一系列仅是"制造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与金融市场,仅是为少数人利益服务。以往国内证券市场所走过的路就是很好的明证,在此我们不是更加应该保持警惕吗?特别是经过SARS危机洗礼后的国内金融市场,更是应该对此有足够注意了! 免费注册上网开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