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岷代表作之一:CEO的“试婚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7月11日 19:25 新浪财经 | ||
双方的细致和耐心,使他和用友的"联姻"走向了某种稳定 何经华知道该在什么时候用"无厘头"来应对记者,造出娱乐效果。2002年5月,在何经华出任用友公司总裁第一次记者见面会上,有记者问何经华他所要肩负的工作和其前任郭新平的相比有何变化?何经华回答说:"要说有什么不一样,我跟他长得不一样,其他的还好。"王文京的老搭档郭新平在一旁听了也不由嘿嘿作笑,他知道这的确是一个和自己不一样的 空降兵。是的,这是一个危险的词。但是王文京没有办法回避。要将财务软件老大用友改造成为一家彻头彻尾的管理软件公司,王文京下定决心要从外部请进一个新鲜人站在离自己最近的地方,何经华只是恰好是这个人而已。 孤身一人 此刻,在何经华的职业生涯中,一个庞大企业机器和一个孤身管理者之间的对立感从未像今天这么强烈。此前,他在Sybase、Oracle、美商宏道(Broad vision)作过大小管理者,虽然具体职位不同,但是每个平台对他而言都是可兼容的,他能很快地从这个平台抽离、融入另一个平台。然而进入用友,仿佛跌到了前半生职业平台的水平线之下,他实话实说:"我在美国工作的第一天(所在的平台)就超过用友很多。"他看见用友这样一家国内鼎鼎大名的软件企业尚不能实现一人一台笔记本,看见国内还处在飞机票比人的时间还"贵"的阶段,不是人人出差都可以坐飞机,自嘲自己像从前的皇帝,时常冒出"何不吃肉"的念头。 从前用友人可能是把左手东西直接放到右手,而他现在却要求大家把左手的东西放到桌上后,右手再到桌上去拿。人家会问他:"何总,我做这么多年都是那样做的,为什么要像你这样做?"这位46岁的中年男人能不苦闷孤独吗?2002年4月底,他和太太从台湾飞到北京亮相用友,但最初找不到中意的住所只好住饭店,几天后太太给自己找到合适的公寓之后又飞回去照料女儿,把他一人留在北京。他在北京所能做的惟一一件事情就是工作、工作。在第一次记者见面会上,这位在跨国公司休惯了周末假和年假的经理人惊呼:"我来用友后已连续上班十二天!这在我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找不到工作和生活之间的节奏,找不到自己作为用友总裁的感觉,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头绪和切入点。 "在用友这个庞大机器面前,我一个人能做什么事?!" 圆润之道 不过,这只是戏剧的第一出。这位美籍华人能从一名部门理做到台湾地区经理再到亚太地区总裁,并非偶然。他不是一个让人一眼看上去感觉到强硬的人,他善于在自己周围营造一种温和空气,然后在这种空气中与人交往、共事,最后达到他的目的。他依此道作销售,面对客户时,他不会直接向对方推销自己的ERP产品,而是大谈对方所在的行业态势(从方便面到尿布,都有可能),让对方深感投机,引之为专家和朋友;他也依此道作管理,一位用友副总裁回忆何经华第一次见他、准备挖他进用友的情景,那时这名副总裁还在另一家公司,抢过用友的单,进了何经华办公室,何笑着说出的第一句话是:"上次用友的单子在你的手里丢了,怎么丢的,你告诉我?"他身材不高、面部线条圆润,表情丰富,作演讲或者和人对话时,时不时在一秒钟之内冒出一个极具戏剧效果的夸张表情,或咧嘴一笑或紧皱眉头,接着又在一秒钟之内使其消失。甚至会刻意地用台湾腔说:"3千人的软件公司好大耶!"--他知道对方需要看自己表演什么。事实上,这个擅长交游和辞令的人年少时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外交家。他是广东西宁籍客家人,其父1949年随国民党去台湾后,作了公务员。他说:"我的家世一般,父母给我最大的资产就是把书念完。"在美国读完计算机硕士之后,他明白此生和他的"外交家"梦想基本绝缘,在一家公司作了两年技术之后,1989年进入Sybase,转作销售,开始了他职业经理人的生涯,除了中间换了两家公司、并从美国回到亚洲,职业道路上没有另生枝节。如此顺畅的经理人生涯除了归因于他做出了出色的业绩,恐怕还不能忽视他在企业机器里巧妙的回寰能力。 通过每天几十封无声来回的E-mail,何经华悄悄在用友建立他所希望的"企业伦理"。 进入用友后,何经华发现很多员工有直接跟王文京发E-mail汇报工作、交流情况的习惯。有时是单独给王文京发邮件,有时是给他发的同时抄送王文京。而王文京回复这些邮件时,一定会抄送给何经华,有的邮件等王文京回复过来时,何才第一次看到。在何经华眼中,随便将邮件单独发、或者抄送公司最高领导人无论如何是一个"很危险的现象",这意味着中间的权力层对解决这些问题都不起作用了。"这是用友的文化,跟我以前所在的企业的文化不一样"。 他对此会勃然生起怒意吗?他会明令改变吗?"不不不。有些员工跟王总很熟,王总对业务理解也很深,我没有道理对此作任何改变。我在用友是非常坦然的,我无所谓,你要抄送就抄送,即使你不抄送,你给王总打个电话,我能管吗?这是不能'管'的嘛!"但是在碰到类似个案时,他抓住可能的每一次机会暗示和教育。有一次,一位管理者对何经华说:"何总,我常常有一个困扰,写给你的邮件要不要抄送王总。"何经华告诉他:"你怎么会有这个困扰呢?要不要抄送王总应该是我的困扰,不是你的,你的困扰是要不要抄送给我,至于要不要抄送王总我来决定,你不需要决定。"此人一听,恍然大悟。 对下,何经华亦如法炮制。不管哪个项目经理、销售经理给他写信,他回,但是会抄送给所有业务相关人员看;分公司经理跨过大区经理给他写信,他回,但是会抄送给大区经理看。"大家知道我的这个习惯后,就要有心理准备,你给我的邮件是可以让大家看的,这样你就不会给我一些偏差的信息。"如果有员工给他写匿名邮件,他会要求对方"请你告诉我你是谁,能不能把问题讲清楚一些?只要对公司运营有改善,你敢为你说的话负责,有什么话你不敢说呢?"他还喜欢通过"吃饭"和日间会议间隙的"散步"深入这家企业。由于过着单身生活,除了在外应酬,何经华要求总裁会成员轮流陪他吃饭,聊工作聊家庭。了解部属的家庭情况,似乎是这么多年来何经华管理手册中的必备一环。说到"散步",谁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就会出现在用友的研发部门里,而且爱往工作间的死角钻,他称是为了感觉大家的士气,同时也给他们点压力;有时,他推开一间正在作员工培训的会议室的门,站在后面,悄没声息地听上一会;当然更忘不了的是,有时他会从自己的318号办公室走进十米开外的王文京办公室,和董事长谈上一阵子。 孰强孰弱 如果说十一个月之后,何经华和王文京的合作关系在外人看来还没有什么裂隙,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都共享一种"带面具"的处世哲学。何经华早就在工作剥夺了自己沮丧的权利、不高兴的权利、心情不好的权利,练就了一副"刀枪不入"的专业面具。而创业者出身的王文京,竟然也少有大喜大悲,自称"没有个性的个性"。"你们注意到没有,王总说话一直是面带微笑。"在很多场合,这是何经华说起王文京的第一句话,但是"他内心是一个很firm(坚定)的人",何经华紧接着补充。 何经华实际上也是一个内心骄傲的人,他自认为自己带着十几年做ERP的经验到用友来,是来"回馈"的,"我不认为在做软件方面用友能教我什么。"他批评国内的对手时虽然没有点名,但是傻瓜都能听出他针对的是哪些厂商,说听到他们的种种幼稚举动时"差点从椅子上跌下来",然后用很悲悯的口气说:"我真的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何这种"为人师"的自我意识,再加上他从前做销售必需的那套王者之风("必须果断、必须强势,凡挡在我前面的全让开!"),使他刚进用友使话语间显得甚为强硬,每月一次的总裁会,95%的时间都是他在演讲和教导。他不习惯用友的集体领导,"人家说我们做很多事要'过',我不明白,我说的就是好的,还要'过'谁?"何经华从不肯对第三者说王文京在和他一次次交流中(重点的交流地点分别为办公室、郊外的山上、以及东来顺的涮肉店)向他指出的缺点和不足,但是他承认王文京在参加完何初期主持的总裁会后,曾向他多次提示:"何总,你要好好发挥总裁会团队的力量。"何经华若有所悟并欣然接受。他想起自己做销售的最高境界不也应是这样吗?--"把你想说的话通过客户的嘴说出来,而不是自吹自擂、强行去推。"以后的总裁会,他请总裁办主任主持会议,自己在下面变成一个普通会员,让大家多讲话,也许决定已事先在他的脑子中,但是最后却以总裁会决定的形式达成共识。 然而强者间总有交锋的时候。从何经华一进入用友开始,他和王文京对ERP产品开发方向的认识就有重大不同。关于此间详情,何经华尚不肯示之以媒体,"这是商业机密,八年、十年后,可以看到这个决定在用友发展史中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了说服王文京,何经华先说服产品总监、再说服首席架构师,费时半年,王文京终于拍板,决定照何经华所说去做。据说,用友的研发人员将脑袋押在桌上将何经华保证,要在2003年年底前拿出这个产品。 何经华没有掩饰他的得意,"内心坚毅"的王文京被他说服。"非常不容易!"何经华称,比他小8岁的王文京是他所见的最"少年老成"的一个人。 从前在台湾时,何经华保持着一年作150场演讲的纪录。这项纪录自他进入用友之后看来无法保持。经过大半年的酝酿之后,他在2002年年底推出了"五大工程"(产品、渠道、售前、实施、人才工程)和"矩阵式管理",这意味着他终于正式举起针对用友的手术刀吗?2003年春节前一个周末,推出"五大工程"方案的何经华终于在这个周末的早上享受了一次"自然醒"(平日每一个清晨,他需要用四个闹钟叫醒自己)。中午,他花一个小时走到三元桥附近的一个叫"鹿港小镇"的台湾饭馆里吃了一碗面,只图那里能看到两份台湾报纸,然后又散步回家,在家看看电影、上上网,连电话都不往外打一个。"难得可以一天不讲话。"这就是这位铁嘴CEO的另一重生活。他说:"大概没有哪一个人可以把内心全部掏出来给另一个人。"用友也一样,它不是他的孤注一掷。王文京离开用友不行,他可以。虽然他和王文京的口头协议是五年,但是他称自己最多只能看到明年的事。五年后?天晓得。他根本不在乎他和用友是否真的能走那么远。不过,这个夏天他的太太和二女儿将要搬到北京来常住,结束他在北京的单身生活,也许暗示着他和用友的"联姻"已走向了某种稳定。 免费注册上网开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