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买壳热风灼面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7月11日 10:44 《东方企业家》 | ||
地产公司买壳上市,上市公司投怀地产 文/本刊记者 杨鹏 2002年是房地产企业竞相上市的一年,急于找钱的房地产公司一举买下24只壳。而从1997年至2001年的5年间,房地产上市公司买壳案例总共才25起。 买壳!买壳!买壳! 北京房地产这几年一向火爆,申奥成功那会儿,更是不得了。在“楼市再火八年!”的诱人前景之下,仅在2002年7月一个月内,就有万里电池、湖北金环、福建三农三只壳资源被北京房地产公司收入囊中。其实在继阳光股份、光彩建设、珠江控股、金融街被北京的房地产企业成功买壳之后,买壳上市,早就成了京城地产新锐快速扩张的必由之路。 而在上海,面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挤迫和“世博”大饼的诱惑,沪上一些钢铁上市公司纷纷改旗易帜,其中不少企业使出乾坤大挪移,通过资产重组向房地产领域转型。例如上海港机投奔上海十大民营品牌之一的兴盛集团之后,今年将顺利实现主业大换血,成为彻头彻尾的房地产企业。陕军地产主力西安高新,以10亿天价入主沪昌特钢,其醉翁之意自然是为“世博”圈地。上实集团收购浦东不锈,也是借“世博”东风,将其改造为上实系房地产业旗舰。 在浙江,民企买壳热情高涨,两年来至少买了9只壳,其中借壳ST川仪和ST恒泰的华立集团、收购ST琼海德的耀江实业、控股四维瓷业的伟星集团、控股宝华实业的美都股份等无一不是浙江房地产业的“大鳄”。 至于民企实力雄厚的广东,在近日来的8起借壳上市案例中,民营房地产企业更是占据了5席之多,分别是:奥园集团收购诚成文化,天伦集团受让龙发股份,新时代地产托管ST高斯达、恒大集团入主琼能源和海印集团控股茂化永业。 申奥申博成功,房改日渐深入,GDP年年稳增,房地产行业在诸多利好因素的刺激下,发展之势如火箭上天,让民企老板们眼热心跳。香港股市的壳资源,在内地民企追捧之下,已经上涨到5000万至7000万港元。房地产公司不惜血本,争相偷渡资本市场,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行情大好,时不我待;另一方面,也实在是因为求钱不易,银行贷款越收越紧,首发上市难上加难,对于手中储备着大量土地的开发商来说,资金链的断裂无异于身首异处,寻求新的资金支持自然迫在眉睫。不得已,只好绕过一般上市程序,通过买壳方式抢登资本快车,以节约宝贵时间。 曾几何时,我国房地产行业,是不允许私人和民企染指的。1990年后,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等相关政策出台,行业资源对全体资本对象开放,民营资本才得以充分进入这一领域,房地产业遂逐步成为全国范围内民营资本最为集中的产业。这两年,随着国有企业从一些竞争性行业退出,在全国近3万家房地产开发企业中,民营企业已占据过半江山。民营房地产企业的迅猛崛起,是近几年来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最主要特征之一。 火热行情激发的动力,银行紧缩信贷的压力,加上几年来超常规发展积累起来的实力,以及IPO的阻力,使得民营房地产企业的上市欲望比哪个行业都急迫,买壳之风由是热浪逼人。 近年来,除了民营房地产企业迅速崛起外,地产业的美丽风情也让非地产上市公司为之倾倒。仅在2001年,就有100多家上市公司转向房地产业。截至目前,沪深两市有房地产概念的上市公司已近350家,主营业务为房地产的约70家。房地产业已经进入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毕竟,用两年的时间,就能以项目总投资30%的资金撬动总销售额18%的净利润,这样的资本回报率,谁能不动心?而这还只是行业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尽管是制造财富英雄的加工厂,房地产行业的进入门槛却不算高,照目前的专业化分工水平,设计有设计公司,建筑有建筑公司,只要有钱,就可以放心当老板。 都是买壳惹的祸 然而难就难在钱上,资金链是所有房地产公司的命门。买壳上市形成的巨额资金缺口,往往会掘下民营房地产企业发展道路上的陷阱。而房地产企业“买地—建房—销售”的战线又过长,多个领域较大的前期投入增加了财务隐患。为抢吃上海360万平方米地皮,盘子已经不小的周正毅不惜涉嫌贿赂贷款,假道中银香港接连收购两家香港上市公司,一心逐利却不顾财务稳健,终于绷断了金锁链。上海首富的麻烦,与他去年失去理智的买壳之举,脱不了干系。 农凯的问题只是特例,目前已成房地产业发展主导力量的民营企业,大部分资质良好。私营企业贷款难是普遍现象,加上遇到过几次国家宏观经济调控,银行收缩信贷的风波,许多私营企业多年来已形成不依赖贷款的运营模式。其中饲料业的新希望、上海的仲盛,都是这方面的典型。新希望稳健的财务风格,是它在亚洲金融风暴中击败强大竞争对手“正大”的关键因素。 周正毅案东窗事发后,金融部门和民营企业承受着比较大的心理压力。面对四大国有银行联手收缩仲盛信贷的传言,以及20多家媒体的反复追问,一惯低调行事的仲盛老总叶立培不得不一再出面澄清事实。仲盛方面有关人士表示,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仲盛在融资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以及较国有企业大得多的风险,但仲盛集团素来只是扎扎实实做实体,开发投资以自筹资金为主,财务安排一直比较稳健,目前集团贷款额度并不高,仅仅名都城二期14万平方米的一块地就足够还清仲盛的所有银行贷款。仲盛在银行的贷款都有房产证等作贷款抵押,其银行贷款仅占到抵押资产的50~70%,对银行来说,并不存在太多信贷风险。 而在房地产热潮的背后,沪深两市房地产板块的整体效益却不尽人意,其经营业绩已经连续两年较大幅度下滑。当然,下滑原因之一,其实是民营房地产公司的崛起,蚕食了国有和集体成分为主的上市公司的市场份额。但已经上市的几家民营企业居然也表现不佳。综观沪深港三地民营房地产上市公司去年的经营态势,业绩骄人的多为在港上市的品牌企业,当然,不包括周正毅旗下的上海商贸和上海地产。去年沪深两市的民营房地产公司多半业绩平平,甚至问题成堆,较IT、医药、纺织等其他板块的民营企业逊色不少。 尽管如此,投资房地产却也不见得就是个美丽的错误。毕竟还有合生和百仕达这些为民企指引方向的行业楷模。业内巨头合生创展去年业绩突破30亿,而今年,凭借合生在广州的根据地,以及旗下珠江地产在京城拿下的城池,朱孟依给自己定下了50亿营收的宏伟蓝图,比万科去年的营收多出5个亿。 房地产业是近几年来发展最为凶猛的行业。统计资料显示,自1998年起,中国房地产业已进入新一轮以内需为主要特征的快速增长期。从1997年到2001年,商品房销售额增长率都高于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呈现出迥异于前些年的需求拉动型良好态势。 虽说房地产开发投资连续5年大涨,使得商品房空置面积猛增到1.3亿平方米,楼市泡沫的说法一时风行,但据专家分析,由于销售面积的同比增长,目前的空置商品房多为1年内待售房,属合理库存,实际积压面积应在5000万平米以下。专家指出,我国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房地产发展潜力还很大,眼下房地产业的问题主要在于结构性矛盾突出,即高档商品房开发存在局部过剩现象,但行业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而北大经济学家萧灼基更是提醒人们,别轻言房地产市场泡沫,以免贻误了大好时机。 央行抽薪降温 我国房地产业的9000多亿贷款中,80%是最近这两年贷出去的。近日,央行表示,为规避可能的房贷风险,央行要求提高个人二次购房贷款门槛,并进一步制约房地产企业和商业银行的金融活动。房地产企业贷款所得的流动资金,将不能用在盖房上,买地的钱也不能靠银行贷款来交。另外,还规定只有在主体结构封顶后,才能对购房人发放贷款。 专家认为,央行对个人贷款的调整可以减少房地产投机,有利于调整房地产信贷高速增长过程中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但开发商的融资难度显然将大大增加,有可能使正常经营的房地产企业得不到足够资金。而地产界有关人士则断言,央行这一政策等于是釜底抽薪,实际上切断了房地产市场资金的来源和渠道。中国房地产企业多半没有资本市场上的直接融资渠道。新政策出台后,恐怕有50%以上的企业会垮台,70%以上项目可能无法继续。 部分民营房地产企业自有资金比较低,什么钱都从银行里来。今后这种“空手套白狼”的现象,将是央行新规定瞄准的重点。总体来说,目前房地产市场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央行推出此政策,并不意味着房地产贷款的紧缩,而是要约束一下,使房地产信贷业务发展得更加稳健。 免费注册上网开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