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总编在线 > 正文
 
《环球企业家》执行主编李甬新浪网聊天实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7月09日 19:34 新浪传媒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总编在线》在线聊天节目,今天我们荣幸的请来了《环球企业家》的主编李甬先生,李甬先生非常年轻,可能是我们邀请的嘉宾里最年轻的一位,他在媒体的经历却已经很长了,现在我们请李甬现在自我介绍一下。

  李甬:网友们大家好,就像刚才主持人提到的,我的从业经历有八年了,我的职业的机缘一直比较好,从95年开始我在《三联生活周刊》,然后在《中国青年》杂志实习,毕业
之后先到《工人日报》做了两年,然后在《财经》杂志做了一年多,然后到了《南方周末》。2001年的年初就到了《环球企业家》,参与过的媒体很多,按媒体的文化、按媒体的风格,现在有一个说法叫京派和南派,这当然以广州为中心的,我觉得我的机缘比较好一点,京派的媒体也参与过,南派的媒体也参与过。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是,从九十年代的后半期以来,中国传媒界最杰出的新闻人,一个是《南方周末》的江一平,另外一个是《财经》杂志的胡舒立,我比较有幸在他们的团队里面工作过。

  主持人:介绍一下《环球企业家》杂志吧。

  李甬:我们的杂志按概念来说,就是一本商业杂志,主要的倡导一个就是商业化,一个是全球化。我们现在从内容上有全球性公司的报道,然后更主要还是国内的报道,在国内的报道里面,我们相对于其他的同类的杂志来说稍偏重在华的跨国公司。我们杂志的历史很长了,到今年我们创刊十周年,但它比较市场化来操作时间只有四年多,到现在应该说是一个有一定的市场声誉,财务比较稳健的高端杂志。

  主持人:你在媒体工作这么多年,好象对经济类的报刊情有独钟,这是为什么?

  李甬:因为经济领域的变化是这么多年来中国变化的核心,作为一个新闻人,在从事经济领域的报道更容易实现这种作为一个新闻人的自我的实现,另一方面这其实也是按经济学的名词叫路径依赖,当时98年的时候,我非常地希望能够离开像《工人日报》这样体制的报纸,当时一个现实的机会就是《财经》杂志,我现在设想说如果当时是一个体育类的媒体,或者是其他市场化操作的媒体,可能会走另外一条路,从那之后,基本上媒体管理人也好,投资人也好,对我发出邀请基本上都是经济类的媒体了。

  主持人:是一种机缘吧。

  李甬:对。

  主持人:你为什么选择做杂志而不是做报纸,或者是电视呢?

  李甬:我觉得在很大的程度上跟个性有关,因为报纸和电视更多的是抢新闻的概念,我也很尊重他们的工作,但是我不太喜欢去抢,事实上,按我的这种身材也抢不过,这对一个电视类的媒体就非常现实,从内心来讲,我不太喜欢抢,做杂志会做得比较从容。另一方面,大家也知道,杂志相对来说,因为新闻都是“易碎品”,杂志还有留存的价值,每个人在第一时间报道一时间事情的同时,也会做一点留存的东西的冲动,我还是比较希望跟这个世界、跟我们要报道的群体有一个比较深度的接触。

  主持人:过去大家好象习惯把经济类的媒体叫做财经媒体,《环球企业家》首先把自己的杂志称为商业杂志,后来也出现一些效仿者,你是如何理解商业杂志和财经杂志的?

  李甬:其实财经的英文的词是叫FINANCE,商业其实是BUSINESS,严格地来说,其实就我的个人的理解,BUSINESS是比FINANCE是更大的概念,像财经着重跟金融相关的东西,如果我们在使用财经这个词,有了财经媒体,大家在使用商业媒体的时候,可能更多地就是指跟企业的中长期运营相关的东西。比如财经是金融,它要求非常的及时、非常的快,因为财经用途可能跟他做投资有关系。但是商业严格来讲,是包含了财经这个概念的,但是我们如果把它们两个作为独立的用途看待的话,商业有一个说法,是企业和企业家报道,商业在更大的意义上,我觉得可以这么来使用,这个是一个比较普遍的误会。因为过去大家都把所有的经济类都叫经济媒体,但是后来有人叫了财经,大家觉得更时髦,好象体现了市场化操作的概念,所以大家都用财经。这个里面有一点误会,因为财经更多地跟金融相关,更要求这种及时性,所以它从表现的形态上讲,如果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上,它也不适合用杂志的形式来体现,更多是报纸,更多是日报。比如财经杂志做了很多跟金融相关的新闻,它也能够生存,因为报纸的竞争没有那么激烈,会给它留出生存的空间,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区别,你是什么样的产品,你适合什么样的周期,这一点很重要,现在我看太多的杂志,可能什么都做,可是把自己叫做财经杂志,对于理解市场本身是会有点障碍的。

  主持人:你觉得商业杂志的功能是什么呢?相对于大众媒体是更专业,是体现在专业上吗?

  李甬:对。我们其实也走过弯路,你刚才谈到专业性,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我们想,既然我们是专业的,给专业人士看的,我们希望真的做一本书,恨不得指导大家如何做生意。后来我们发现,第一这是几乎不可能,我们再做到什么深度,真正的业内人士仍然认为我们不够了解,不够了解他,不够了解这个公司,不够了解这个行业。我们后来也开始更多的反思一个媒体的功能,因为如果要学习的话,现在有非常非常多的途径,有大量的同行之间的交流,有大量的培训,甚至他也可以去读书,可以去上MBA、EMBA,他可以买EBMA的教材,他希望从媒体当中得到什么,或者说只有媒体能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我们后来想到的也是我们现在致力在做的两件事基本上是,第一是趋势,因为我觉得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视野,一个从业者,一个专业人士很懂,你不可能比他更懂,但一个专业公司、一个专业人士他也不愿意思考未来的商业的模式,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变化,未来的商业的环境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变化。但恰恰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在视野上,接触各个不同行业的人,甚至可以参照历史,这样的话他可能为大家描述趋势,这是我们觉得媒体应该做的一件事,但是更重要的一件事,其实这也是我们对我们的杂志的希望,我们希望能够做成一个商界社区,比如说我们不可能真的去了解这个生意哪些地方失误,哪些地方有可能做得更好一点,但是比如谁在这段时间干的最漂亮,谁最应该为其他的商界的同业人士所认识,谁是这段时间的明星,比如说这个人、这个公司的做法,在整个的我们所谓的商界社区当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甚至说在整个商业史当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有什么样的意义,这样的事情只有媒体能做。比如说一个生意人,我在嘉里中心,我在西边的办公楼里面,但是大家其实是一个群体,一个阶层,大家希望有人讲在整个社区、整个阶层当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甚至在一个专业的历史当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这就是媒体,把那些分散在那么多的人群当中同一阶层、同一需求的人,我们通过媒体的平台把大家凝聚起来,大家变成了这个社区的一员,希望能够承担这样的功能,我们希望我们能够建立这样的阶层社区。

  主持人:你们定位的阶层是指什么阶层?是富人阶层?

  李甬:基本上应该在从事商业活动,很难讲他是富人,比如有的人可能是经理人,他生活可能比一般的普通的老百姓要优越,但是财富的数字不会向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大。

  主持人:现在有一些杂志,比如《中国企业家》、《财富》《福布斯》中文版,《环球企业家》跟它们有什么区别吗?

  李甬:有很多细致的区别,在文字上,《中国企业家》更煽情一点,我们可能要更保守一点。在视角上,我觉得《中国企业家》更加艺术形态,我们更加商业本位,比较纯粹一点,很难说哪种更好,但确实这是一个细致观察到的区别,更大的区别还是在内容上,我们有全球报道这部分,《中国企业家》没有或者说很少,另外,在国内公司的报道上面,我们更侧重于在华跨国公司,他们更侧重于国内的民营公司。另外,谈到财富中文包括现在的《福布斯》中文版,包括《商业周刊》的中文版,我们跟他们的区别更多体现在内容上,这些杂志的国内部分的内容其实是非常非常少的,我相信更多的读者还是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的国内的内容。

  当然有一点点风险了,如果做得不好的话,大家可能会觉得我们两边都不靠,但是如果我们做得好的话,我们可能会两边的优势都同时拥有,这个优势就是我们会以本土的内容为主,但是我们的视角会更加的国际化,或者更加的前瞻。

  主持人:你刚才也说到这几种杂志之间的细致的差别,《环球企业家》在叙事风格是不是有一些特别的要求呢?

  李甬:至少我们自己这么理解,也是这么要求的。我们的读者或者目标读者,更多的还是商业人士,所以我们希望文字能够更加地保守一点,比如说很多的商业类的杂志通常都会陷入对一个主角,如果是一个正面文章的话,对这个主角毫无保留地赞赏,毫无保留地倾心,我们可能会在这样的处理上更加地保守,这是一点。

  第二点,我们希望我们的叙事更加人性化,因为这是我觉得国内杂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个小小的误区。大家觉得我开始做经济了,我开始做商业了,我要专业,我要对人家有用,于是文字就很枯燥,现在国内的商业媒体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为了求所谓的专业,然后文字非常枯燥,事实上商业的生活当中最激动人心,或者大家最爱看,或者你最无法被取代的就是你对商业中人性的描述,他的性格、他的胸怀,他的视野,我们希望更多地表现这些。就像刚才说过的,你可以看MBA教材,但这种东西MBA教材里面很少的,或者是很旧的,这是媒体能够做的事情之一。

  主持人:你刚才也谈到了《环球企业家》定位是国际视野的,我也注意到我们的封面人物多半都是国外的企业家,你们是怎么去突出这方面特点的呢?

  李甬:首先从题材上,我们更多地关注跨国公司,尤其是在华跨国公司,这是出于两个原因。第一个,我们觉得他们在理念上、经营的水平上还是更高层次的,他有某种商业上的先进性,所以我们希望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报道。另一方面,在我看来,国内媒体对他们的关注,跟他们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是不匹配的,基本上说现在对GDP的贡献,国营、民营、外商投资,大家现在都是三三三的比例,尤其是说如果要看大公司的话,因为相对来说外商投资公司中大的公司会比较多,所以他们在经济生活中,作为企业而言,它的地位至少跟国内的公司是对等的,但是他们在媒体上,我认为没有受到同等程度的关注,所以我们更多地来做这件事情。比如在题材上,我们更多关注在华跨国公司,我们也做国内公司,我们一定做那些对国际化有愿望、有冲动、也有一定的实力的公司,一个比较直接的表现,我们基本上不做创业者,其实看起来是一个小小的差别,从根本上体现了大家的定位不同。

  从我们的价值判断上也是这样,我们举一个例子,前段时间深圳比亚迪,它是在香港上市的一个公司,它去收购了一个汽车厂,很快海外的经营经理对他们的评价普遍下调,更多的国内媒体会表现出不理解,或者说他们更愿意去传递比亚迪怎么来想这个事,他的意图是什么,很少有人了解比亚迪的经理为什么做这样的评价,从我们的角度更倾向理解国际化的评价标准,我们反过来更多地希望民营企业家从中吸取一些值得学习的东西,大家在价值判断的倾向上也是不一样的。

  主持人:现在很多经济类的媒体热衷于搞一些活动,《环球企业家》好象做得比较少,这个是为什么呢?

  李甬:我们一直都比较信守内容为王的原则,其实现在我们也注意到这样的活动非常非常多,基本上分为两种,一种就是论坛,一种就是培训。论坛对我们的形成一个商界社区的理念,肯定是有帮助的,我们也愿意去做这样的事情,仅仅是因为现在做的人太多了,基本上也做来做去比较圈子化,比如参与的人演讲的人等等,像刚才说的,既然论坛对形成一个商界社区有帮助,我们希望做论坛,我们也在准备,我们希望做出跟现有的论坛不一样的东西。关于培训,我们的想法还是跟原来的理念相关,媒体并不是一个学校,我认为培训不应该是媒体最核心的业务,所以我们就不会对这个有兴趣。

  主持人:您对经济类的媒体总体上怎么看?是不是太多了呢?

  李甬:从杂志来讲,我觉得是太多了,总量上讲是太多了,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差别,有一些我们需要的品种也没有,因为我们现在国内的这种叫作“高端综合性”的杂志,不管本来叫什么名字,事实上高端综合性的商业杂志非常非常的多,它们基本上都是一个面孔,什么都做,从体制政策,从宏观经济表现,到一个公司的故事,到一个行业的分析,甚至包括消费类的新闻,大家做得非常的杂,是特别特别的同质竞争,所以就显得多了。但是反过来很多专业的、面向创业的媒体,专门针对某一个阶段的创业的媒体,比如面向金融的媒体,现在也出现了,但是总体的表现不是特别让人乐观。另外的一些领域,还会有一些细分市场,大家并没有想着去开掘,至少大家想的不够。

  主持人:《环球企业家》现在的经营状况怎么样呢?发行、广告这方面的情况如何?

  李甬:可以说我们已经连续三年盈利,这三年其实也是国内的经济类的媒体竞争最激烈的,我对我们的成绩还是非常的骄傲。

  网友:《环球企业家》的发行量大概有多少?是通过什么方式发行的?是订阅的还是别的什么?

  李甬:这一期的十周年特刊上,对我们的发行网络有一个描述,基本上现有的杂志类的媒体能够提供的订阅的方式,我们也都在提供,从订阅到信用卡,包括各种支付方式,邮寄,包括在订阅上,我们是邮局和自办都做,应该是一个比较丰富的网络,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跟我们相关的部门来联系。

  网友:杂志上的一些广告是不是都是杂志报道的一些企业的广告呢?企业为什么会选择《环球企业家》来做广告呢?

  李甬:如果这么说,就太低估我们的广告商了,我们杂志的广告绝大部分都是品牌广告,其中外资品牌的广告、跨国公司的广告占到大部分,包括我们有国内的公司的品牌广告,也是非常领先的公司,这样的公司它的运营的水平已经绝不会说谁报道我,我就给谁广告,不是这个阶段了。否则的话,大家竞争起来太容易了,比如说我只要报道他,他就会让我做广告,因为他们会有自己比较科学的投放程序,他们还是看中我们的读者群,还是看中我们的市场的美誉度。

  主持人:《环球企业家》报道的基本上是大的企业和大的企业家,这不可避免一些问题,就是会站在企业和企业家的立场上报道,是不是会影响报道的客观性?

  李甬:其实熟悉一个媒体运营的人都会知道,真正的衣食父母其实是读者,所谓的广告就是二次销售,把你的读者群销售给广告商,所以没有人敢侵犯读者对客观报道的知情权,也非常简单,哪家公司再大,他的公司员工作为读者,在你的整个读者群是一个非常非常小的比例,不能不客观,所以基本上我们还是据实报道。第二,因为我们跟这些企业家打的交道比较多,我们对他们这种价值的认识也更加的自觉,所以我们可能也确实比社会平均认识的水平更容易去理解他们,这个也是我们不避讳的,比如对在华跨国公司的态度,我们肯定会比社会平均态度要积极,我们也不避讳会这一点。

  网友:企业的腐败的问题,或者是偷税漏税的问题,针对这样的报道,《环球企业家》是怎么做的?

  李甬:我们当然还是据实报道,因为法律的维权肯定是要尊重的,腐败和偷税漏税都是违法的行为,从我们的理念上讲,第一,我们非常倡导企业家的创造力,同时我们也相信一个好的市场经济一定是一个法制的市场经济。但是话说回来,偷税漏税和腐败,我们其实对这样戏剧性的题材非常感兴趣,但是从我们做过的报道里面不是很多,是说我们得到这样的题材并不多,我们欢迎网友提供这样的素材。

  主持人:也就是说你们会深入地报道。

  李甬:对,当然我们也不会有所选择,比如当地法庭的、或者一个地方的报纸,本身对这件事情感兴趣,我们可能会需要代表的典型的意义的事件,我们不会所有的案件都去报道,因为我们不是一个这样的媒体。

  主持人:我们国内的媒体90%以上都是关注一小群人,中产阶级以上的人,而很多的像八亿农民,或者两亿的民工、下岗职工,这些普通人,媒体好象关心的很少,你以前在《工人日报》和《南方周末》都工作过,这两个媒体都更接近大众,作为媒体人,你怎么看这种状况?

  李甬:这个问题确实比较复杂,我首先说《环球企业家》,我觉得媒体之间一定要有分工的,你的读者群、你的功能,起码我觉得任何人的需求在市场当中是平等的,我们至少不能说有八亿农民、有那么多的下岗工人,有那么多的农民工,就有那么多的环球企业家。第二个,我们怎么样关注这些下岗工人,这些农民工的命运,怎么样改善他们的命运,我们现在能够想到的最长期的一点是希望我们企业家能够做得更好。因为农民工也好、下岗工人也好,农民也好,他们基本上在经济生活中都是三种身份,一个他是一个消费者,一个他是一个劳动者,另一个他可能会是一个投资者。作为一个消费者,因为你的生活改善,如果有物美廉价的东西,你的生活就改善了。只有企业家充分地竞争,把东西做得更好,把东西做得更便宜,然后你的生活就有可能改善了。作为一个劳动者是这样,如果你没有企业家,如果做得不好,你去哪儿劳动,谁给你发这个薪水,企业家在很大程度上是创造这个机会的人,从投资者的角度更是这样,比如市场上没有好的公司,没有好的赚钱的模式,你的钱就没有地方去生钱,我们经常会低估下岗工人、农民,低估他们的投资的冲动,对他们来说钱的意义是同等重要的,他可能钱不是很多,但是意义对他来说同等重要,这是我想说的第二点,也有句很著名的描述,“不能用消灭富人的办法去帮助穷人”。比如说我们的杂志能够对这些企业家们起到一种励志的作用,把自己的生意做得更好。另外我们还可以讨论一些关于企业家的社会责任这样的话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我们也在间接地帮助农民工、农民、下岗工人,我们真的是这么想。第三点,我觉得假设你是一个市场的媒体,你就必须考虑市场,我们现在都来谈我们要关心农民工、要关心下岗工人,你写了他,并不代表你就关注他了,因为他不看,他如果不去读,在这种意义上你可能关注不上。你既然是一个市场中的媒体,谁愿意读媒体,愿意来买媒体,你就要考虑他的需求。他本身可能也会关心农民工,他出于自己的某种情怀,他可能也会关注他,你可能也会写他,事实上现在国内的媒体这样的内容也不是绝对绝对的少,但是你很难说你就要去全面地以写他们为主,如果他们不买,这件事情你等于白做。所以我想说,能不能有两种媒体,因为现在政府也在考虑新闻体制改革,比如你是市场的媒体,你一定要说谁来买,他感兴趣的东西是什么,你就写这些东西,但是以后也有财政补贴的媒体,这样的媒体你能不能更多写他们,而且把报纸、杂志免费地送到他们手里,比如农民工不买,你送给他好不好,这也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非常怀疑这种办法,因为我不知道这样财政补贴的媒体在多大程度上有他自己的主动性,有他自己的生命力。

  主持人:你觉得还是应该按照市场的规则去运作?

  李甬:对,假设说现有的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政府可以去解决,也可以用这样的模式去尝试。另外,刚才主持人谈的这一点,确实我有同感,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也许低估了,当然我们没有做具体的调研,我们低估了这些农民工、下岗工人对于信息的需求,是他有购买能力的这种信息需求,我们也许低估了。像《南方周末》的读者群里面也有大量的本身就是比较社会底层的人。所以就着主持人的建议,我也建议,其实投资人真的可以考虑考虑这个市场。

  网友:你接触过很多的大企业家,在你看来,除了在企业的规模上,他们区别于中小企业家有什么不同,他们值得称道的地方是什么?他们有没有什么弱点?

  李甬: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难回答,因为企业家和企业家之间每个人都是各式各样的。另外,大企业家和小企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比如同样一个人,你今天看他的时候他是小企业家,十年以后他可能是大企业家,大企业家和小企业家在素质上的区别很难讲。但是有一点,我觉得国内的大企业家,包括国外的,他们在对自我的认识上、对自我的局限的认识上比较清醒,反倒是大企业家比较清醒。说白了,如果你开始思想膨胀,可能就会非常危险,你是一个小企业家,你可能就因此做不了一个大企业家,并不是说大企业家当中没有这样的,像刚才主持人提到的弱点的问题,其实也不是说所有大企业家都没有这种问题。我们大家都知道,著名的福特的创始人,他晚年的时候可能会认不清自己,认不清自己能力的边界,认不清自己认识的边界,基本上就我观察,大企业家在自我认识这一点上会更加清醒,但并不是说没有因为自我膨胀结果导致公司不能做得更伟大。

  主持人:《环球企业家》杂志也比较注重人文这方面的报道,你们是怎么考虑这方面?

  李甬:在刚才聊上面的话题的时候,已经部分地聊过了。商业活动本身是非常难用数理的方式去描述的,它有很多人的因素,性格、胸怀、个人的局限,而且这也是商业当中比较美的部分。另外一个,像刚才提到的,这是媒体的独有的,如何发掘这些、表现这些,这是媒体独有的功能,因为如果我们谈商业当中的组织结构的规律性这些东西,会有很多其他的机构来做,比如专业的学术机构,但是只有媒体才能够去描述人性,去描述商业生活当中、商业活动当中那些特别有趣、意外的因素,所以我们会比较注重所谓的人文,比较人性化地叙述。

  网友:《环球企业家》创刊有十年了,目前杂志的状态你是否满意呢?下一步有什么新的打算?

  李甬:总体来说是满意的,因为我们连续三年盈利,这三年基本上是商业杂志媒体竞争最激烈的三年,像我们这样的杂志也不是特别多,总体来说是满意的。当然,以我们设想当中的目标来衡量,肯定又有不满意,因为我们希望做中国最好的,希望做最有影响力,希望能够做一个真正的、有影响力的,绝大多数有愿望融入的商业社区,我们希望做成这么一件事,但是现在还没有完成。下一步我们可能还是会更多地把心思放到内容上,因为这是媒体所能够提供的主要的东西。在运营上,我们从去年开始也公司化了,所以机制上也没有问题,只是看怎么样能够做得更好。

  网友:您作为《环球企业家》的总经理兼执行主编,有什么感想?您是不是认为自己是一个出色的主编?

  李甬:作为公司的总经理和执行主编,我觉得有一个体会,如果你了解市场的话,如果你去接触运营的话,会更有助于你去做内容,这是我很深的体会。另外,我也希望提醒网友们注意一件事,从2000年下半年以来,出现了那么多的市场取向的经济类的媒体,但是真正的成功、真正的站稳脚跟的,比如《二十世纪经济报道》,还有一本我相对来说看好的《新财富》,它们其实都是属于一个媒体集团里的,同时它们又是主创人员兼着内容和经营的权利,这个其实跟国外的经验可能有比较大的不一样,但是它的存在有我们这个阶段的合理性的。因为现在大家的投资本身都不是特别的有计划,不是特别的充裕,如果你只负责内容,可能你经常会发现你把握不了内容的独立性,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有一个人同时去负责内容和经营,在中国的现阶段,我觉得其实更有利于杂志的发展。这是我一个比较深的体会。

  至于说我是不是一个出色的主编,我还是留给大家来评价,希望大家给我一些批评的意见。

  网友:您在杂志的经营上有什么好的经验吗?

  李甬:杂志的经营,因为我接触的时间也不是很长,所以现在还在学习的阶段,有些经验可能也是特别私人化的,所以如果有感兴趣的网友,我也很乐意在私下里有一个交流。

  主持人:《环球企业家》采编队伍是怎么样的?在人才方面有什么要求吗?什么样的人才可以成为《环球企业家》的一员呢?

  李甬:我们在编辑部的组织结构上没有什么特别,但是我们是比较显著的编辑负责制,采编分离,编辑负责制。很多的媒体可能也在这么做,但是我们是做得比较坚决的。人才方面的经验,我们干脆就说《环球企业家》会很欢迎什么样的人,除了最基本的素质,比如说文字的工夫,比如说对商业的最基本的了解,除了这个之外,我们特别特别强调热情,这个热情包括两个,一个是对媒体的热情,因为媒体这个行当一定是需要荣誉感的,你作为一个记者编辑,给你的回报肯定不是所有行业最好的。还有一个特点,他的工作非常难以评估,比如我为了这个采访,我到底打了九个电话被拒绝掉,还是打了十个电话被拒绝掉的,监控成本非常非常高,所以媒体的管理一定以激励为主,但是如果是一个没有荣誉感的人是非常难以激励的,媒体这个行当不可能给他太多钱,所以我们特别强调他对新闻、对媒体有热情、有荣誉感。第二件事情,他要对做杂志有热情,因为报纸和杂志确实是不一样的,报纸可能会看起来更加快速,比如从业者可能会感觉自己的跟社会的互动更加地直接,但是杂志有它的魅力,如果一个人不爱杂志的话,我们也怀疑他是不是会做得好,我们会非常强调热情这件事。

  主持人:你作为主编,你平时觉得最头疼的事情是什么呢?

  李甬:其实就是刚才提到的,我觉得最头疼的就是有的时候记者编辑会失去自己的荣誉感,原因当然很多,有的时候因为疲惫,有的时候因为太难了,当他失去荣誉感的时候,甚至有的时候他甚至没有愿望去拔尖,没有愿望做一个重要的记者,没有愿望做一个重要的编辑,这个时候是最头疼的事情。

  主持人:你们的激励机制是怎么做的?

  李甬:我们在薪酬激励机制上可能跟别的杂志没有什么区别,都有底薪,也有弹性工资,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想挣钱,你确实没有必要来做记者编辑,我们也拿不出特别多的钱,用杠杆让你翘到让自己满足了,我们很难做得到,我们强调你爱不爱这个工作,比如像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大家也都知道,可能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做到一个中高层的职位,他们的薪水,比如很多人是法学专业的,很多人是金融专业的,他们做别的工作一定会赚更多钱,他们为什么来做这个行业?因为这个行业跟别的行业不一样,别的行业可能你是参与者,但是这个行业你是一个观察者、描述者,有一定的满足,另外它也是一个署名的工作。我们还是只能靠荣誉、靠你希望自己对社会生活发挥更多的作用,这种冲动,我们还是更多的靠这个去激励。

  网友:平时你喜欢看哪些报刊或电视节目呢?

  李甬:《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因为我需要了解资讯,在能够买到的情况下,我基本上每周会买《南方体育》,北京的朋友不一定熟悉这个杂志,但是这个报纸非常非常好。电视看得少,并不是说看电视怎么怎么样,不看电视怎么怎么样,因为回家非常晚,旅游卫视的《玩转地球》,大概从晚上十点钟开始,就会有机会看到。

  主持人:非常谢谢李甬先生来参与我们的在线聊天,今天的聊天就到这里,谢谢李甬先生。

  李甬:谢谢主持人,谢谢网友,也希望大家愿意的话,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和我们联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订阅新浪新闻冲浪 足不出户随时了解最新新闻
  新浪邮箱雄踞市场第一 真诚回馈用户全面扩容
  新东方口语听说速成 2004考研名师授课 司法考试
  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境界,亲密接触,激烈搏杀,包你爽上“天堂”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彩屏手机 香水 笔记本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男子喜欢女性展示她对性的爱好,他们对女人的………
非常笑话
列车员:您买普快车票,却乘特快车?补票!乘客:…
图片
铃声
·[王 菲] 人间
·[张信哲] 爱情余味
·[王力宏] 龙的传人
铃声搜索


企 业 服 务


新浪推出"有声"黄页
国际商情尽在大买家
专治强直性脊柱炎
关注糖尿病保健康
糖尿病新药问世


分 类 信 息
:全国名牌高校招生
   新浪分类全新改版
   春季旅游江苏行
华美启动"彩光"嫩肤
:全国特价酒店预订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