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谨防“日本模式”危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7月09日 16:00 扬子晚报 | ||
在当前中国的金融体系中,银行经营状况如何,与广大存款人、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利益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同时,在中国的融资结构中,以银行贷款为代表的间接融资占据支配性的地位,因此,银行体系运行的效率,直接影响到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和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这些都决定了中国的银行体系应当受到更为严密的监控。 6月25日,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0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 内部存在严重问题,要依赖审计署这样的机构来发现,这些银行的独立控制能力令人担心。正是基于当前部分银行业内部控制不严、甚至存在重大缺陷的现状,我们认为,对于中国的银行体系来说,最值得担心的,倒不是类似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东南亚国家的银行业所出现的摧枯拉朽般的倒闭风潮,而是像日本的金融体系一样,因为银行内部控制不严、经营水平低下,不仅使得银行体系一蹶不振,而且还严重制约了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增长潜力的发挥,使得日本经济10年来徘徊不前。从对经济增长的危害而言,日本当前出现的银行体系积累高比率不良贷款、制约经济增长潜力发挥的问题并不比东南亚银行危机模式的危害要轻。这种银行危机的“日本模式”,也许并不必然以大面积的银行倒闭风潮为代表,但是,对于银行改革推进不力、银行巨额不良贷款消化缓慢、政府又深入地介入到银行运作中的银行体系来说,在银行体系表面稳定的表象之下,银行危机的“日本模式”更值得警醒。 通过强化银行信息披露来引入市场约束和公众的监督,是当前国际银行业监管的一个重要思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闻是,2002年,光大银行宣布巨亏40多亿元。在国内银行业纷纷宣称年度业绩大幅飙升之际,这一自揭“巨亏”的动作引人关注。据有关材料及数据,光大银行事实上的总体运营与其他国内同行一样,各项经营业绩均获得大幅度增长,分别实现拨备前利润与账面利润21亿元和6亿元,增幅均在30%以上。但由于该行一次性增提大量拨备86亿元,使其国际财报与国内财报出现了巨大反差。光大银行做出这样的披露,正表明其主动遵循信息披露的要求,增进与公众的沟通,是值得支持和鼓励的。 因此,在国有银行、政策性银行内部治理没有根本性的变革之前,应当把加强对这些银行的外部多层次监控作为保障公众利益的一个重点,这既包括提高监管机构的监管水平,也包括充分发挥审计署等机构的积极作用,还应当包括促使银行披露更多的信息来引入公众的媒体的监督。巴曙松(作者为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