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IT制造业:从光荣到沉沦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7月02日 20:45 chinabyte | ||
日本是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整个亚洲经济的驱动国家。这个以岛屿经济为主体的地域小国,自“明治维新”以后,仅仅花了百年的时间,就一举成为工业强国。然而,上一世纪90年代末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地打击了日本经济,日本的IT制造业也陷入国内外的重重竞争,步履蹒跚。 微型化:日本IT产品的定义 如果有人问TOSHIBA(东芝)数码网络产品分公司的总裁西门尾二日本电脑制造业的特征,他会用1983年夏天他到美国做市场考察的经历来回答你。 当时,TOSHIBA企业战略高层执行官员一行多人,来到美国。他们发现美国的商人外出商务旅行不愿意放弃电脑时,他们试图把笨重的桌面电脑带在身边。TOSHIBA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市场机会,设计出了全球第一款便携式电脑,短时间内占领了20%的全球市场,而这个时候,TOSHIBA在美国的同行还在为电脑微型化的相关技术吵吵闹闹。 除了第一款便携电脑外,TOSHIBA还首创了大量微型电子产品,包括后来闻名遐尔的WALKMAN(便携式收音机)。人们把这类轻巧方便而功能强大的电子商品统称为“LAPTOP”(膝上型产品)。从此,产品微型化成为了日本IT产品的代名词。 TOSHIBA产品微型化的故事在日本IT业界不是特例。日本的许多著名的电子制造企业,跨国大公司,如SONY(索尼)、HITACHI(日立)、MATSUSHITA(三菱)等,都曾经凭借微型化电子信息产品为公司赢得良好的声誉。 但是日本IT产品虽然起步领先,可惜后劲不足,日元走低对经济推动不足,更受到亚洲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渐渐开始落后。日本IT产业在膝上电脑、显示技术、半导体制造等信息产品制造上已经落后于美国和韩国,甚者在电脑主板、CDROM、OEM制造上还落后于中国台湾。 借用一句古诗“无可奈何花落去”,我们可以想象日本IT制造十分窘迫的奇观。 警报:日本IT制造的行业衰退 据最新的企业产品排名,电子产品中,仅有日本NIPPON(尼康)的电话、电报机,TOKYO(东京)的电动机和SONY的游戏机还维持在世界前20名的水准,其余各家十年前称霸全球的电子产品巨子均在排名榜上“销声匿迹”。 尤其是以产品的市场份额而言,日本IT制造整个行业的衰退十分厉害。复印机的市场份额从90年代中期颠峰时期的70.6%跌倒不到现在40%,擅长制造复印机的日本企业理光株式会社一度为此陷入困境。便携式电脑这边TOSHIBA则遇到了美国同行,如INTEL、COMPAQ(康柏)的猛烈反击,市场份额从20%跌到了14%。便携式电脑专用,后来发展到台式电脑的动态矩阵液晶显示器(ACTIVE-MATRIX LIQUID CRYSTAL DISPLAY)本来是日本企业的天下,可是到了九十年代,韩国的LG电子和SANSUNG(三星)两匹黑马斜刺里杀出,日本本土的市场都被他们瓜分掉一半以上,打得日本LCD液晶显示器的领先企业SHARP(夏普)几乎没有还手之力。最能说明日本IT衰退迹象的当数半导体制造。1988年,全球10家著名半导体制造商,有6家来自日本,NEC、TOSHIBA、HITCHI名列三强。十年以后,1998年,当年的三强仅剩下NEC,其余2家分别被INTEL和MOTORLA所取代,日本企业垄断世界半导体制造,风光八面的好日子划上了句号,不由得引起日本国内IT精英们的反思。 反思:美国企业模式MADE IN JAPAN 鉴于日本IT制造企业的现状,日本产业部的督导官员一针见血地指出,十年前,日本企业凭借改革和实践领导了世界的经济潮流,然而一味模仿、拷贝美国的企业模式丧失了日本企业的“精神动力”。 美国公司创纪录的利润业绩和企业股票在资本市场的牛气表现,带动了美式资本、企业精神在全球的扩张,日本企业纷纷改旗易帜,加以效仿。NEC现在开始强调所谓的“股东价值”,宣称企业对资本将会更加负责任;TOSHIBA在公司经营情况尚可的情况下,仍然宣布裁员。 从九州岛到北海道,日本商人们在步行街,在地铁,在子弹式列车内,看得都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流程再造”、“经济解构”的漫画;甚至连臃肿无能的日本政府都有了抛弃大而全国家政府的想法,想要变得更加精干而有效率。 强大的经济利益与现实的剧烈反差冲击着日本IT传统的企业制度。辉煌时,日本企业杀入美国,大量并购美国企业;沉沦时,日本企业丢盔卸甲,从美国,从全球退守本土市场。 日本抱残守缺的等级制度、员工终身雇佣、不讲求个性的团队协作受到了方方面面的指责,而这些东西,过去都是全球企业,甚至美国企业学习的企业管理范本。日本人英语不好,思想保守,不容易接受新事物,都妨碍了日本IT制造与全球接轨,无法增强行业的竞争力。 症结:日本IT制造真是如此“背运”吗? 大量的数据表明,日本IT制造的大幅衰退有行业的共同点,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暂时的“运气不好”。一个明显的失误是日本IT对企业的利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产品的生产与市场销售脱节。仓库中产品堆得满满的,车间还在拼命生产,企业亏欠银行和金融机构大量赊帐,引发了“三角债”和银行倒闭,危害了整体的国民经济。 电子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明,产品研发的战线拉得太长,分散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他们经常是小到电饭煲,中到便携式电脑,大到核反应堆处理器,一块儿上。每一样都能做,可是每一样都做不好,企业如何消受得了?!如果企业早些向INTEL或是MICROSOFT看齐,专注于某一两样拳头产品的制造,情况就可能大为改观。 多路出击给日本IT企业的财务状况带来了严重的负担:经常是少数几件产品“赚翻”,而其他产品连年亏损。财务上由于削峰填谷,盈亏冲销,所以一直看不出毛病来,直到有一天拳头产品也无法盈利了,一下子出现大量赤字,无法控制。 市场观察家还指出,日本IT企业“放羊式”的管理、严重滞后的信息反馈暴露了日本企业的很多问题。高科技企业的管理层几乎受不到来自股东的任何制约和压力,致使企业长期滞留于自己原先的产品“世袭领域”,鲜有开拓。 日本IT企业的董事会制度根本没有学到家,日本封建的企业管理被“换汤不换药”地保留了下来。企业的第一大股东常常由金融机构或者与企业关系密切的商业伙伴担任,他们对企业都相当“客气”,不会对企业的战略有什么意见。日本IT业界的股份制企业缺乏“独立董事”(不在企业担任职位的董事会成员),董事会成了“一言堂”——一个20多人的董事会,十几个人在企业担任要职司空见惯。 与日本阴晴不定的经济大气候一样,日本IT制造企业的沉沦象征着一个日本经济时代的终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