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周正毅案 民企“原罪陷阱”再敲警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6月19日 19:38 《财经时报》 | ||
财经时报张刚 对民营企业批评过多、扶持过少,迫使他们为了生存与发展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其中也包括违法违规手段;值得警惕的是,如果今天的中小企业得不到实质的“国民待遇”,则将来会有更多的“周正毅” “周正毅案,很难说不与某些官员的腐败有关;因为有腐败的‘保护伞’,少数民营企业家就会特别胆大妄为”。6月3日,农凯集团董事长周正毅被官方证实被“调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研究员韩德强对《财经时报》评价说:“寻租现象大量与民营企业‘有染’,原因在于中国的民营企业要靠市场竞争来发展,实在太艰难了。很多民营企业能够发展起来,还要靠着垄断的势力,特别是行业准入的空子。”曾于2001年对山东、江苏、上海、浙江4省市民营企业融资情况进行调研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张承惠告诉《财经时报》:“不单民营企业有‘问题贷款’,国企也有,可以说只要贷款,肯定就有风险;即使是恶意的骗贷,甚至是违法的行径,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也是比较常见的。这与所有制性质没有太大关系。” 金融“恐私症”专家们在评说周正毅案时提出,中小企业尤其值得关注,因为他们中的一批肯定会成为将来的大企业;如果任其带着“原罪”长大,无疑是容忍它们“在钢丝绳上行走”。5月28日,周正毅被传因“问题贷款”而出事。“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还很恶劣,但他们想要发展壮大又离不开资金,所以除了高利贷等,有的还会采取‘歪门邪道’的违法手段。一些民营企业也就因为‘问题贷款’而频频出事。”张承惠对《财经时报》分析,“主要的问题在于对中小企业的‘歧视’。”在对4省市调研时,张提出,尽管地方政府也做了很多努力,比如设立担保机构、改善融资环境,但是,中央银行出台的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各商业银行却出于安全性考虑,往往集中力量抓大客户而不愿向小企业放贷。山东省2002年对357家民营企业的一项调查显示,33.2%的企业认为“融资较难”,18.34%的企业认为“资金更加紧张”,只有8.3%企业认为“融资较易”。同时,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传统意识的影响,金融部门的“恐私症”心理比较普遍。中国银行一家县级支行的职工向记者透露:“我们这里的民营企业只能按‘消费信贷’的途径办理贷款,他们必须提供楼房等的抵押,但农村的房产不包括在内。” 仍期待“国民待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