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薪酬与绩效真的没关系?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6月18日 11:52 理财周刊 | ||
有的业绩高拿低薪,有的巨亏拿高薪 本刊记者 张学庆 统计显示,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整体呈增长态势,但并不是所有公司的薪酬都在上涨,有些原来奇高的正在向合理水平回归;而有些上涨得却不十分合理,更甚至是为 ST科龙:薪酬趋于理性 说到高管年薪,不得不提到ST科龙,它已经两年在1000多家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年薪排名中拔头筹。2002年薪酬总额高达1290万元,其中,最高年薪的前3名董事和高管人员前3名均为480万,前3名人均年薪为160万元。 但这个年薪与2001年相比,还是逊色不少。1290万元要被29名人员分得,而2001年11名高管合计领薪2746.6万元。要知道,2001年科龙电器是沪深股市巨亏15亿元以上的四家亏损大户之一。 科龙电器高薪是有着悠久历史的。1999年公司共有14名高管领薪,其中100万元以下7人,150至200万元2人,200至250万元4人,350至400万元1人,公司盈利6亿多,老总最高年薪400多万。 2000年,公司出现亏损,高管年薪也相应减了下来。这一年公司亏损67842万元,每股-0.68元,当年有18位高管领薪,其中100万元以下16人,100至150万元2人。尽管企业亏损6亿多,当老总的年薪还达100万元以上。 2001年公司亏损15亿多,前三名高管薪酬居然高达1889万,包括500至600万1人,600至700万1人,700至800万1人,此外还有2人在400至500万之间。 据分析,2001年的高薪有着股权转让的背景。科龙电器的原大股东顺德市容奇镇将股权转让给了格林柯尔集团,股权的转让也就意味着原来的董监事高管们将走人。为了让股权转让顺利实现,首先要获得这些高管的支持,通过高薪来补偿他们对科龙的“历史贡献”也就不难让人理解了。 格林柯尔入主后,年薪已大打折扣了,200万元以上的没有了,100-200万元的执行董事3人,高管4人,其余25人都在100万元以下。而在这一年中,科龙建立了薪酬和公司业绩相联系的激励制度,依年度经营计划目标对高管进行经济指标、规范运作的考核。 从2001年每股亏损1.48元,到2002年每股盈利0.10元,科龙扭亏为盈创造了奇迹,虽然会计师对科龙年报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市场对科龙的业绩也多有质疑,但科龙的业绩确实在改善,科龙今年第一季度实现净利润3355.98万元。与此同时,科龙的薪酬也较以前理性了。 *ST天鹅:巨亏为何照拿高薪 同样是家电类公司,小天鹅也是一家著名公司,它从2001年亏损5750万元,到2002年亏损为4.1亿元,而董监事和高管们照样拿着高年薪,虽然不如科龙那么多,但年度报酬总额也高达422万元,其中金额最高的前3名董事的年薪为135万元,金额最高的前3名高管人员为207万元。而2001年最高金额的前3名高管年薪是258万元,亏损加大,年薪却没有减少多少。 按公司年报的说法,公司目前已建立了基于KPI(关键绩效指标)考核的综合管理制度,并以年终考核结果作为主要依据来确定薪酬标准,使其薪酬水平与公司绩效紧密挂钩。 那么为什么2002年公司亏损巨大,而高管的年薪却并没有减少多少呢?薪酬又是如何和绩效挂钩的? 如果单从净利润看,小天鹅的亏损是巨大的,但仔细分析可以看出,2002年小天鹅的主营业务收入27亿元,比上年19亿元增长了41%,但由于家电市场的竞争趋于激烈,产品价格不断走低,主营业务利润从4.6亿元减至4.2亿元也就可以理解了。因此,公司主营这一块去年还是做得不错的,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因此,薪酬也与上年相差无几了。而在净利润上变成了巨亏,完全是为了新旧包袱一起甩掉,运用财会操作的结果。 2002年公司计提坏账准备41186.70万元,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1479.88万元以及当期核销坏账2630.95万元,使管理费用2002年度发生额较2001年度发生额增加58993.83万元,增长3.86倍。就这样,一个巨亏的小天鹅突然出现了。 小天鹅这次出具的年报,不仅使2002年出现巨额亏损,连带2001年也被追溯调整为亏损,净利润为-5750.20万元,每股收益为-0.1575元。由于连续两年亏损,一只昔日的绩优股一夜之间就突然遭遇特别处理,被戴上了ST帽子。 轻装上阵的小天鹅今年一季度每股收益达到0.0806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61%,小天鹅展翅高飞仍可期待,相信高薪的激励作用会得以体现。 海尔:低薪酬仍能留住人才 著名的家电上市公司青岛海尔的董事和高管人员的薪酬与科龙和小天鹅有着天壤之别,说出来简直难以让人相信,这家资产规模74亿元的企业,它的薪酬总额仅为48.9万元,还不及小天鹅一个最高年薪的多,最高年薪前3名的董事和前3名高管人员都在15万元以内,最高年薪的不超过6万元,5-6万元的1人,4-5万元为6人,3-4万元4人,2-3万元1人,1-2万元1人。 海尔的年薪水平像其业绩一样,一直处于平稳阶段,2001年每股收益0.77元,去年为0.50元。青岛海尔2001年报显示,年薪总额45万元,董事长的年薪为7.5万元,是所有人员中最高的,总经理兼总经济师的年薪为4.7万元。2002年,董事长不在公司领取年薪。 其实,海尔的低薪酬并不是这两年才实现的,而是企业的传统。以这样的低薪酬还能留住人才,发展壮大了企业,不能不说海尔已经建立了作为一家成功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独特的分配机制。海尔又创造了一个奇迹。 东北高速:薪酬高得还不够 东北高速作为一家公用事业类上市公司,它的薪酬涨得飞快,令人瞠目。薪酬总额2001年为94.87万元,2002年变成了351.54万元,增幅高达2.7倍,最高年薪前3名董事薪酬总额从32.8万元增加到160.9万元,前3名高管则从23.56万元增加到116万元,2001年最高的10万元以上仅1人,2002年最高的是70万元以上的1人,40-70万元5人,20-40万元1人。 东北高速年报上说,对高管按岗位职责明确分工,并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的考核办法,每年考核一次,以其分管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和主要工作阶段完成情况为依据,并根据考评结果给予奖励或惩罚。 作为一家高速公路公司,其主营就是收费,上市募集的资金多用于投资新建公路。虽说2002年公司的收费额和增长幅度都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主营收入实际比计划增长7.54%,但薪酬增幅则远远高于主营收入增长,况且,公司的净利润还比同比下降了42%。薪酬增长那么快看不出任何理由,但董事会还认为,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实施力度不够。这是否意味着,高管薪酬今后还将有所上升? 东北高速的股权结构颇为特别,它由黑龙江省高速公路公司、吉林省高速公路公司、华建交通经济开发中心3家企业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其中黑龙江省高速公路公司以哈大高速公路的经营性净资产及其拥有的哈松公路大桥有限公司的权益出资,吉林省高速公路公司以长平高速公路的经营性净资产出资,华建交通经济开发中心以其在上述两路一桥中的投资作为出资,东北高速是以上述3家的资产作为存量资本折股发行A股上市的,三方的股权比例差别很小。 东北高速目前董事会有11名成员,4名由大股东黑龙江高速公路公司所派,吉林派3名,华建两名,另有两名独立董事。目前董事中有7名都在公司任职并领取报酬。 应该说,高速公路类上市公司,由于投资的公路项目回收期长,而且存在不确定性,政府可能随时取消某段公路的收费权,所以,其业绩没有保障。因此,东北高速尝试多元化投资,但除公路项目外,公司所有投资项目几乎全都亏损。并且公司随意挪用信贷资金、违规分仓炒期货,会计师对此出具了非标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就是这样一家国有控股的公司,既没有很出色的管理,也没有骄人的业绩,却通过冠冕堂皇的所谓激励机制,捞取了高额的薪酬,这颇有些不公平。 宇通客车:高薪为了MBO 众所周知,宇通客车是一家已经实行MBO(经营者持股)的公司,在2000年和2001年连续推出10派6的高比例派现后,2002年却不再派现,企业的效益并没有下降,每股收益0.76元,超过了前两年。 分析人士认为,目前实施MBO计划的公司,管理层是很难拿出那么多现金收购股权的,往往是通过借贷来完成收购的,因此,对于像宇通客车这样效益好的企业,他们会通过年终的分红来获取现金,缓解还款压力,这就不难理解宇通客车前2年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分红了。 宇通客车2002年虽然不分红了,但通过提高董监事和管理层的年薪,仍可获得不菲的收入。2002年的年度报酬总额439.7万元,而2001年是191.8万元。2001年最高的3名董事的年薪分别在20-22万元之间,相差不大,20-16万元的董事有4人,13-16万元的高管有3人。2002年有8人的年薪都在40万元以上,其中80-100万元的董事2人,6人在40-40万元之间。 拿了这么高的年薪,即使没有分红,管理层也不用担心还不出钱了,这样用不了几年功夫,管理层就可轻松获得企业的控制权,所以没钱照样可以实行MBO。 ST国嘉:掏空之后高管无薪酬 ST国嘉在大股东掏空公司后,2002年公司业务基本停顿下,高管人员分文未获,董监事的薪酬总额从2001年的310万元跌到了24万元,最高金额的前3名董事薪酬总额为18万元,不过,这在公司“现金流基本枯竭、经营状况财务状况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能拿到这点薪酬当属不错了。 ST国嘉已经连续3年亏损,2000年每股亏损0.18元,2001年每股亏损0.969元,2002年每股亏损高达3.449元。 但就在2001年亏损下,那些高管的薪酬仍然不低,最高金额前3名董事是127.9万元,最高金额前3名高管是113.4万元,30-60万元的有5人,10-30万元有3人。 1997年11月,北京和德实业公司、美国US Industrial Investment Inc.公司分别受让ST国嘉中方发起人法人股东中信兴业信托投资公司、境外发起人法人股东香港大成发展有限公司所持有的国有法人股3131万股、2477.7万股,各占公司总股本的36.15%和28.61%,成为公司第一和第二大股东。北京和德在短短几年间,通过关联交易、往来款以及担保贷款等办法,从公司套走了大量的资金。2001年北京和德、和德集团、上海德软科技以应收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等形式大量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已经超过了5亿元,公司亏损1.68亿元,重大诉讼仲裁事项达27项。 可以认为,国嘉原来的高薪酬也是大股东榨干企业的又一方式,只不过与关联交易等相比,是小巫见大巫。拿走了几十万年薪,留下一大堆窟窿,那些董事高管拍拍屁股轻松走人,这难道不是一种渎职行为吗? 乐山电力:卖壳前的最后晚餐 近三年(2000、2001、2002)乐山电力净利润从4026万元降至2653万元,再降至54.6万元,每股收益从0.16元,到0.106元,再到0.0022元,下降幅度分别为34%和98%;可高管的报酬总额却从112.89万元,涨到163.64万元,再涨到298.37万元,上涨幅度分别为45%和82%――两条背道而驰的曲线让人叹为观止。 作为中西部地区规模不大的一家水电股,2000年度乐山电力8名高管薪酬总额112.89万元,人均14.11万元,收入水平已经不低;2001年同是8名高管薪酬总额163.64万元,人均超过20万,涨薪4成多;更具戏剧性的还是2002年,公司业绩如自由落体,高管薪酬却如火箭升天,这一年,公司创利才区区54.6万元,2万6千多股东颗粒无收,可25名董监事、高管收入却近300万,其中1名最高者45-50万,比上年一下加了20万!分析这一年的薪酬状况,人们发现,乐山电力25名董监事、高管居然人人都在公司领钱,包括某大券商派出的1位董事,以及其它几家大股东派出的董事,全在上市公司领取报酬、津贴,莫非去年证券业亏损,大券商的人员都要到上市公司去领薪了?至于8名“干实事”的高管,人均已超过30万元。从10来万到20万再到30万,真是一年一大步,由小康到中等富裕直奔发达国家而去! 记得2001年年报揭晓时,亏损15亿多的科龙电器曾以11名高管年薪2747万,1名最高者年薪750万,引得媒体大哗,逼得入主者不得不承认,那是买壳时谈好的对原管理层的一种补偿。如今,乐山电力也面临卖壳,早在2001年10月,大股东乐山市国资公司就同人签约,将21.26%股权共5300万股转让出去。莫非,乐山电力也象科龙电器那样,卖壳前来一顿最后的晚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