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股照样拿高薪--看不懂的上市公司高管薪酬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6月18日 11:48 理财周刊 | ||
贺苑男 同是大企业,薪酬大不同 中国石化、宝钢股份和华能国际是2002年度利润最多的三家公司,实现的净利润分别达141.21亿元、42.72亿元和40.82亿元、三家合计占到沪深1200多家上市公司的四分之一强 同为行业龙头,收入大相径庭 家电行业的长虹、海尔,都是响当当的龙头企业,可四川长虹18名高管人均年薪19万元,前三名最高者人均29.4万元,排名第127;而青岛海尔13名高管居然只有3.76万元和4.81万元,排名第988,正在向世界500强进军的海尔公司高管薪酬之低让人吃惊!同样,同为造纸行业的龙头企业且同处山东,晨鸣纸业26位高管人均年薪25万元,前三名最高者人均74.3万元,排名第6;华泰股份16名高管却只有6.88万元和12万元,排名第531。再如同为名酒制造企业的贵州茅台和五粮液,前者人均年薪22.86万元,前三名40.7万元,排名第58,后者分别为3.81万元和6.3万元,排名第878。亏损企业拿高薪不是好事,绩优企业拿低薪同样令人担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很难相信,海尔、华泰、五粮液的高管们是如何拿着3、4万元年薪,为股东创造出几亿元的利润来的? MBO,自己给自己发高薪? 在已经实施MBO的十来家上市公司中,有近一半高管平均年薪在25万元以上。上文提到的宇通客车便是最突出的典型。MBO的高管们有三大块高收入来源:一是股权,少的百分之几,多的绝对控股,这些股权全是低价购得,钱又不是自己掏出来的,更别说全流通预期带来的巨大上升空间;二是股息红利,MBO公司大多实施高派息,公司红利大部分又流进高管的口袋;有了这两大块还不够,如今又开始发高薪。由于有关法规规定,董监事薪酬需由股东会决定,而股东就是高管,自己给自己发高薪,又无需关联交易之类的“回避表决”,岂不快活人也! 高速公路公司凭啥拿高薪? 在七大高薪行业中,高速公路板块以前三名平均年薪23万元,居金融、外贸、IT行业之后,名列第四,也实在让人看不懂。高速公路虽说投资较大,公司老总管理的资产数额较高,但公路收费均由政府定价,效益好坏同经营者的主观努力关系不大,可像东北高速那样,老总年薪居然从11万元一下子增至53.7万元,是不是因为这些企业老总多从政府官员演变而来,下海经商后率先富起来了呢? 垃圾股照样拿高薪 有意思的还有一些垃圾股,业绩巨亏,高薪照拿。*ST天鹅,因连续两年亏损已“红星闪亮”,2002年亏损4亿多元,可10名高管薪酬却从333万元(人均33万元)涨至422万元(人均42万元),前三名最高者更达207万元(人均69万元);频临退市的ST轻骑、ST中西,高管薪酬均超过10万元。从PT到ST,至今还没有复牌的郑百文,2001年度(那时还是PT)人均年薪1.3万元,2002年竟来了个“撑竿跳”,高管人均从1.3万元增至11.8万元,三名最高者从1.67万元增至24万元。像这类T族公司,刚刚从生死线上挣扎过来,高管收入居然可以翻10倍,老总月薪居然高达2万元,将来摘帽复牌,还不知会创造出怎样的奇迹来呢。 平心而论,中国上市公司高管平均年薪不足10万元,做一个董事长、总经理,平均年薪也不过14、5万元,应该说是偏低的。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和公司业绩的提高,企业家们的收入应逐步有所提高,不仅如此,他们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社会群体中最令人羡慕、但也是责任和担子最重的一族。关键在于,高管收入必须同企业效益挂钩,什么时候中国上市公司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