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李嘉诚过五关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5月28日 10:04 《新青年*财富》

  ⊙撰文/唐涛

  “超人”李嘉诚被誉为华人中的“经营之神”,具有“点石成金”的独到投资眼光,纵横驰骋商场无往不利。其白手起家缔造资产庞大的“李氏帝国”的经历被无数人所效仿,在某种意义上,李嘉诚已成为商业人天才、智慧、技巧的象征,香港十大“打工皇帝”其一人独揽六席,包括大家所熟知的霍建宁、袁天凡。李嘉诚统领的长和系业务已遍及41个国家
和地区,个人身价虽较2001年有大幅缩水(2001年为100亿美元),但仍高达78亿美元(合608亿港元),在《福布斯》2002全球富豪榜中位列第25位,荣庸“亚洲第一富豪”、“世界华人首富”及“全球十大最具影响力富豪”3项桂冠,风头无二。

  但这不能掩饰李嘉诚现在所面临的危急处境。

  3G投资无疑是李嘉诚有生以来最大的一笔投资,高达167亿美元(最初预算),在世界电信业务普遍遭遇寒冬,全球经济发展放缓及存在诸多对经济不利因素(如美伊战争)的情况下,李嘉诚很难再演绎“橙”(Orange)神话,而稳操胜券。由于该项投资普遍不被看好,和记黄埔(0013,HK)股价去年从高位时的83.5下降至最低点的41.7元,跌幅达50%。英国3G公司注资风波,曾令和黄市值日损73亿港元,标准普尔已将和黄的信用等级调低为“负级”。为应对巨大的投资压力,和黄原定发行15亿美元长期债券,因金融市场低迷而被迫取消,面对如此巨大的投资风险,对李嘉诚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除了3G投资之外,李嘉诚的多项投资也纷纷受阻。自去年6月起,Tom.com开始着手收购亚洲电视股份,历时近3个月终于无功而返,这是自财技高超的王兟执掌Tom.com后,Tom.com在一系列重大收购中首次遇到挫折。和黄在北京的地产投资亦是雷声大雨点小。苦于资金压力,投资至今没有实际到位。世界汇金网只有一个轰轰烈烈的开场,其后便因处处遇阻没有任何进展,不得不另打出一块“金银信”的招牌,转而成为一个发展房地产项目的公司。与上海港务局的合作矛盾重重,面临巨大的减费压力加之上海新建的外高桥和大、小洋山码头对和黄在华东地区的港口业务造成直接威胁,使和黄在华东的港口营利前景难以让人乐观。至今已达13年之久的港珠澳桥争论在2002年达到白热化程度,港府迫于各方压力,态度已由先前的冷漠转变为支持,国家计委也已开始进行调查论证,估计数月后就可形成初步意见,如果大桥得以顺利修建,将对和黄在珠三角地区及香港的港口业务造成巨大威胁。

  在种种不利的情况下,2002年12月7日,李嘉诚将目光瞄准了国内A股市场,第一支具有“李嘉诚概念”的A股股票“长园新材“在沪上市,可是受国内股市整体走势影响,长园新材成了一匹典型的“大白马”,高开后一步到位,然后迅速下挫,形成一根大阴线。推测李嘉诚此举的初衷,可能是希望借助长园新材在内地打造一个全新的资本动作平台,为今后长和系在国内的资本运作奠定基础。长园新材的公开发售日正是QFII正式实施之日,不单单是一种巧合,其中的寓意恐怕更为深远。

  李嘉诚的商业运作向来以与政府高层的良好关系紧密相连,但李嘉诚的这种高层运作能力却已频频受到质疑。Tom.com收购亚洲电视败北,李嘉诚已公开承认除了价格方面的原因还有来自其它方面因素影响,这就是来自香港政府的因素。因为在收购过程中,有不少人士以保护公平竞争为由,强烈要求香港特区政府取消Tom.com的收购计划。东方广场这个被称为长安街上“最大的违章建筑”最后不得不改头换面,被拦腰截断30%的高度。

  李嘉诚旗下的上市公司市值一度达到1.4万亿港元,现在仅存约0.46亿。和黄没有对外界公布,为购买3G牌照共欠下多少债务。虽然长和系的年报显示集团整体负债率较低,但是受3G拖累,长和系资金吃紧确是人所共知。汤美娟离开平安保险后径直到了Tom.com,Tom.com方面的解释是“希望让其担负起整合大任”,但此说法不足使人信服。汤美娟最大的业绩是在2002年10月8日将汇丰的6亿美金引入平安,溢价高达6倍,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汤美娟在引资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融资可能更为重要。

  “超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长和系业绩分析

  根据长江实业(0001,HK以下简称长实)发布的2002年业绩报告,长实2002年共实现盈利88.76亿港元比2001年增加23%,其中71.38亿来源于其控股49.9%的旗下附属公司和记黄埔,为长实的最大收益来源。初看起来,长实2002年业绩还是不错的,但细细分析却远非如此。扣除来源于分得和黄的利润增长11.52亿港元(02年71.38亿减01年59.86亿),长实本身业绩实际增长5.87亿港元(2002年利润总额减2001年利润总额72.37亿港元),但长实于2002年7月16日将长江生命科技(以下简称长科)分拆在香港创业板上市,长实获得收益10.01亿港元,如此算来长实原有业务实际亏损4.14亿港元(5.87亿减10.01亿),分拆长科上市后长实占长科股权由上市前的55.29%减至44%。主要是因为长实的主业物业销售虽然销售额比2001年增加14.26亿港元(01年为62.12%亿港元),但收益不升反降,为6.35亿港元,比去年减少12.61亿港元(2001年为18.96亿港元),而物业销售是长实本身一向倚重的主要业务。此外,物业出租业务年度营业额为8.06亿港元(2001年为7.46所港元),比去年增加6,000万港元,这主要是因为长实持有嘉湖银座之共同发展公司于年度内成为附属公司,故将其营业额计算在内;酒店及套房服务组合业务年度营业额为3.91亿港元(01年为2.69亿港元,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因此可以判断长实自身临其经营的获利能力已经下降,其利润增长皆来源于资本运营。

  2003年3月20日,和黄发布年报。年报称集团2002年度收益144.88亿港元,较上年增加19%。其中港口及相关服务部门之营业额为205.72亿港元,较去年上升33%。造成此增长是因2001年下半年与2002年初收购13个货柜码头,故全球业务合计之吞吐量增加32%至3,850万个二十尺标准货柜。港口业务纯利67.95亿元,较上年增加17%。零售及制造业务取得营业额394.71亿港元,上升34%,主要反映因收购Kruidvat集团而增长营业额。此外2002年和黄在华南地区又新增4间大型购物广场。屈巨氏个人护理、美容、保健产品零售业务以及英国Savers之综合销售额与息税前利润分别增长21%和16%,增长主要是由于英国Savers新增加56间零售店,但该部业务在台湾地区大幅下滑,息税前利润为10.3亿港元,比去年增加92%。从中可以看出和黄业绩增长同样主要来源于大举收购,导致经营规模的扩大。在绝对值增加的同时,盈力能力则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和黄年年报显示:集团营业额增长25%,但税后利润只增长17%。和黄的投资收益减跌价准备亦大幅下降51%,从2001年的31。24亿减至15。24亿。出售投资收益来自出售若干港口1~3%权益予策略性合作伙伴所得收港币11。29亿,以及先前为和记陆港公司所做的减值准备3.95亿港元。

  这些不能不让人对“李嘉诚神话”展开更多的联想。

  港珠澳大桥之争

  长江实业2002年的利润近九成来自于旗下的和记黄埔,达71.38亿元,而和记黄埔的主要利润又来源于港口及相关服务的收益,息税前利润达67.96亿元,由此可见,在长和系中港口业务又以香港和盐田港的业务为重,但该部分业务在2002年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确保长和系在香港和珠江三角地区的即得利益,在港珠澳大桥问题上,李嘉诚不得不与合和、新世界、新鸿基、信德等港澳大财团全面短兵相接。在强劲对手面前,李嘉诚不免显得势单力孤,这对一向以高层攻关见长的李嘉诚而言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兴建港珠澳大桥的构想在1989年由香港合和集团主席胡应湘提出,因其中牵涉众多大财团及各地方经济利益,方案一直悬而未决,各方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对建桥与否争论得相当激烈。在反对者一派以李嘉诚为代表的长和系反对最为激烈,双方的争论在2002年,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现在的事态是以胡应湘为首的合和系联合郑欲彤的新世界发展、郭炳湘兄弟的新鸿基地产、何鸿焱的信德集团、李兆基的恒基地产和亚洲金融集团,拟自筹资金150亿元兴建港珠澳大桥,其中50亿来自企业贷款,100亿来自银行贷款,经过努力,除广东省政府考虑到“大广州计划”态度不明朗,其中略带反对之外,中央计委已批准立项并做了实地考察,香港政府迫于本港舆论及其他各方压力也不示反对,珠海和澳门政府出于地方经济考虑态度积极,而李嘉诚一方则孤军奋战,明显处于劣势。

  李嘉诚之所以坚决地自始反对建桥计划,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种考虑:首先,和黄的3G业务需要继续投入大量的资金,资金压力日重,迫切需要其港口业务提供补充流动资金,内地港口业务被和黄视为未来投资的重中之重,依托香港转口港地位和珠江三角出口经济加工区的优势,珠三角地区是和黄港口业务发展的根据地,而大桥一旦建成,由珠海直通香港势必分流珠三角西部腹地的货源,那就会削弱合黄旗下的中流作业运输、香港码头及深圳盐田深水港等周边众港口的货运吞吐量,这种此消彼长的结果突然是李嘉诚所不愿看到的。2002年和黄港口业务增长主要由深圳盐田港货物吞吐量增加所带动,增长达21%。

  其次,和黄在内地港口业务投资虽多但并不顺利。和黄的欧洲港口拓展计划受到来自欧盟的强烈政治阻挠而进展迟滞,在中国内地的港口拓展计划亦遭遇同样命运。2001年起和黄曾一口气向中央申请十多个港口经营权,但最终只有连云港一计划获准。和黄在内地的港口业务除新批准的连云港项目外,还有上海的集装箱码头和宁波的北仑港,其余的均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深圳盐田港码头、珠海高兰港、南海国际货运码头、汕头国际货运码头、江门国际货运码头、厦门国际货运码头。在上海,上海市新修建的大、小洋山码头和外高桥码头都与和黄的上海集装箱码头和宁波北仑港发生正面激烈竞争,上海市政府近期亦不断要求和黄持四层股权的上海集装箱码头降低收费,为此和黄与该码头的另一大股东上海港务局间发生矛盾。上海第二大吞吐量的港口上海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是和黄集团与上海港务局的合资企业,其副经理、港务局官员韩刚却批评该企业:“第四世界设备,第一世界收费。一艘2500标准箱的货船,停泊费用竟较政府规定高15万人民币。”

  不久,上海港务局局长陆海祜在浦东香格里拉酒店出席一项签约仪式时也评价李嘉诚:“我认为他(指李嘉诚)的视野应该更宽一些。对一个理智兼具战略眼光的经营者来讲,经营不是从一个价格概念入手。”看得出来,他对李嘉诚不甚满意。上海恐怕不再是李嘉诚和政府度蜜月的地方。在珠江三角洲,和黄投资的珠海高兰深水港虽已落成3年,至今仍在亏本。因货源不足原本为泊大型货柜船设计的高栏港,现在只好处理普通货物。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在此时,港珠澳大桥项目咄咄逼进,李嘉诚当然不能应允。

  第三,几大财团之所以鼎力相支,也无不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合和集团透过旗下的珠江基建发展有限公司在珠三角地区投资有五条高速公路,总长共约360公里,构成了珠三角地区交通网络的骨干。其道路网络恰好环套珠三角地区东西两地之重要城市和货源腹地,倘若港珠澳大桥接通香港,届时将在珠三角地区形成一个完整的高速公路环,贯通广州、东莞、深圳、香港、珠海、澳门、中山,货运往来将极为便利。新世纪发展在珠三角地区及香港地区投资了近40个公路项目总长度达1,146公里,大桥项目包括高明大桥在内共有6个,总长度达7公里。此外还在珠三角地区投资有大量地产项目,因此港珠澳大桥项目完成后,新世界将成为最大受益者。新鸿基地产非常看好珠三角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在该地区投资日益增多,港珠澳大桥建成后将极大方便港澳居民往来内地,对当地听楼价是很有力的支持。对信德而言,虽然目前拥有亚洲最大的高速客运船务公司,占亚洲高速客运市场90%的份额,但与其在澳门的娱乐业相比,船务利益远不及澳门娱乐每年近200亿港元的盈利。信德主席何鸿燊通过澳门娱乐拥有在澳门包括葡京赌场在内的10间赌场及8间酒店,大桥峻工后,将极大方便香港及内地客流往来澳门,这正是何鸿燊十余年来一直努力的方向,创建高速客运舰队也正是甚于此种设想。李嘉诚虽贵为亚洲首富,但面对如此强劲的敌手,恐怕难以抗拒。

  李嘉诚在内地的地产投资主要集中在京、沪两地,在珠三角地区投资不多,因此,港珠澳大桥项目对长和基本无任何利益,反而会因分流货源给长和带来利损。

  但从各地区经济长远发展考虑,大桥修建将为必然。香港经济国际经济拖累,自亚洲金融危机后长期处于通缩,加之港内众多加工企业纷纷内迁,消弱了香港的优势,尤其面对大广州中心城市的形成和深圳在科技、物流的挑战,只能尽力扩张天然港和物流业的优势,利用大桥为陆路通道,进一步拉近与珠三角地区的距离,并扩大对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辐射。因此,建桥对香港而言收益甚大。对于珠三角地区,因密切了与香港的联系,地区经济将该地区经济在地产、旅游、加工、贸易的强势推动下进一步快速发展,同时亦有利于该地区经济国际化进程。与珠三角对应的长三角地区正在加速推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优良的引资环对珠三角地区已构成威胁,在建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无疑为港珠澳大桥提供了可遁的先例。综合经济利益和港、澳的长久发展,任何一方面政府都不会因维护单一财团利益而弃多赢结局于不顾。有最新报道称国家计委官员已到香港、珠海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估计数月后就可有结果。

  胡应湘的计划不仅挑战和黄在珠三角地区的利益同时也涉及其在香港的港口利益,因为与建桥计划紧密相联的还有香港十号码头之争。和黄在香港拥有香港国际货柜4号、6号、7号、8号(部分)及9号(部分)码头、香港内河码头及中流作业,准备兴建的10号码头位于大屿山(港珠澳大桥的香港一侧)。香港转口港地位虽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小幅增长,码头设施已明显不足,与此相对的是香港码头收费居高不下,引起货运代理公司的强烈抗议,因此业界强烈要求以免收地价款方式兴建10号码头,以引入竞争机制,下调码头收费,此举目的所指不言自明。

  如果两个计划实行,这种连消带打的作用势必极大损害李嘉诚在香港和珠三角地区的货运地位,而两地码头是和黄港口业务一向所倚重的。

  现在看来港珠澳大桥计划能否获准,最终取决于中央的态度。在各种利益的强烈冲突之中,李嘉诚在应对了巨大压力的同时,又不得不应付来向家门口的挑战,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两个问题上李嘉诚难以获取来自政府高层和业界的广泛支持,势单力孤,结果可想而知。

  和黄3G“钱”途未卜

  和黄2002年年报称:“3G欧洲方面集团已完成网络配置、系统整合、最终用户测试及在今年推出市场之准备工作。英国与意大利员工一直工作不懈,现喜见3G网络可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该两国3G业务正式开通。3G业务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了八九成,对3G前景抱有信心,预期未来一年内可在10个国家和地区推出3G服务,目标是今年底可将3G客户数目增至200万户,并相信3G业务在2005年前达致收支平衡。3G业务近百分百牌照成本与70%资本开支需要,预期会于今年年底全数支出,相信3G业务的投资期已基本上完成,而经过严格控制成本开支,加上基建设备格价下跌后,预算可节省3G业务的投资额达40亿欧元(约310亿港元),即较总预算省却一至两成。”云云。李嘉诚又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美好的市场预期,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消除广大投资者对3G“钱”景的担忧。据电讯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一位分析员估计,单是在英国,和黄未来再要投资100亿欧元(约800亿港元)。和黄在英国的3G业务,要到2017年才可收支平衡。

  和黄的3G策略则被市场评价为激进。当传出公司要向英国3G注资消息后,股价便由一个月高位的48.7港元急跌,跌穿45港元关口,一度单日蒸发73亿港币市值。“如果要到2005年才收支平衡(3G业务),很多人可能要减花红。”李嘉诚在业绩记者会上,以开玩笑的口吻对着和黄大班霍建宁说,霍也以点头回应。

  1991和黄年买入原由英国巴克莱银行、荷兰飞利浦电子以及英荷壳牌石油公司组成的合资企业拥有的移动业务牌照,并在1994年推出以Orange“橙”为品牌的第二代移动电话业务;1996年,Orange在伦敦与纽约证交所上市;1998年,Orange的移动电话业务拓展至荷兰、比利时、瑞士和爱尔兰,并成为英国本土第四大移动电话运营商。而此后,在1999年德国曼内斯曼钢铁公司以480亿港元现金、时值700亿港元的10%曼内斯曼股份总值1,180亿港元收购和黄集团在Orange中45%的股份,这是和黄集团有史以来一笔最大宗的交易,写下了“和黄卖橙赚千亿”的神话。

  这一盛传一时的神话一方面体现了李嘉诚逢低吸纳、遇高沽出的经营原则,但背后可能另有隐情。当时正处3G欲来风满楼之际,欧洲电信巨头为抢占先机,巧取豪夺,作为第二梯队的Orange自然容易成为猎物。Orange自李嘉诚脱手后竟三易其手,出手价格节节攀升。1999年10月从和黄集团购得Orange的德国曼内斯曼公司,不出1个月即遭到欧洲最大的移动通信公司沃达丰公司的恶意围攻,曼内斯曼多方努力仍功亏一溃,2000年2月终被沃达丰兼并。受欧洲电信条例的限制,沃达丰购入曼内斯曼后将其子公司Orange吐出,法国电信乐享其成欣然接手,并将其法国移动业务并入Orange,Orange然后在伦敦与巴黎证交所重新挂牌上市。经过这一番洗牌,法国电信借Orange进军英国、荷兰、比利时与瑞士市场,沃达丰借曼内斯曼巩固其在德国的第二大运营商地位,和黄则从欧洲全线撤出。

  这一战略撤退确实显示出李嘉诚的超人眼光。但是,通过出售Orange狂赚千亿后,李嘉诚无法抵制住采取进一步行动的诱惑,立即重返英国市场,以44亿英镑购买了3G牌照。这在当时似乎是一个好主意,可是现在的情况证明,李嘉诚当初显然是过分乐观了。可以说“Orange神话”是促使李嘉诚投资3G的主要原因,令他违背了“不与交易谈恋爱”的行事原则。

  后来的电信行情一泻千里,使李嘉诚没有机会再将其出手,终于造成今日之被动局面。2000年4月,英国电信当局拍卖5张3G牌照,为加强竞争,其中最大带宽的一张A牌照特意拍卖给在英国本土尚无2G移动网络的竞标者,并在拍卖价格上给予优惠(为和黄今后的3G业务埋下了隐患)。和黄以44亿英镑(69亿美元)的竞投价格获得了这张A牌照,3个月后和黄将其中20%与15%的份额分别以12亿英镑和9亿英镑卖给日本NTT DoCoMo和荷兰电信公司,从中赚得5亿多英镑;两年后的2002年8月,荷兰电信将它在英国和记3G牌照中的15%权益撇账后剩下不足1亿英镑,并且声言愿意售回给和黄或者转售第三方,但和黄竟然还无意接手。可见当初热得发紫的欧洲3G牌照,现在已成了事实上的鸡肋。

  之所以授予和黄以3G牌照,是想引进新的竞争机制,而政府会在整体上支持市场和新的进入者。但是英国是“技术主导”的国家,“一旦有新的3G技术出现,比如它能够大幅提高下载速度和容量,政府会考虑重新划分3G频率。事实上,连英国投资局亚太区总裁关保罗(Paul Grey)在接受《财经时报》专访时也不得不承认,因为目前全球电信投资放缓,3G技术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希望能有更多的公司来英国投资3G的研发”。这意味着,在英国境内,或许将会多出数张新牌照,和黄要面对比现在更多的困难。Bain&Co咨询公司负责人加斯卡估计英国3G运营商要获得25-30%的市场份额才能收回投资,而英国和记3G还是个新人,以后它将遇到沃达丰、Orange等强劲对手。获得英国3G牌照后,和黄绕过德国,继续扩张它在欧洲的3G版图。2000年10月,和黄以20亿美元投得意大利的3G牌照;11月与12月又分别获得奥地利与瑞典的3G牌照;2001年与2002年,再添加丹麦和爱尔兰。至此,和黄在欧洲的3G版图基本确定下来。

  当年狂热鼓吹3G、不惜一掷千金竞投3G牌照的欧洲移动通信运营商,2002年以来纷纷偃旗息鼓、从3G的战场上后撤。自从2000年英国3G牌照拍卖以来欧洲电信运营商的股市市值已经减少了7,000亿美元,德国、法国、荷兰政府在本国的电信公司中占有的股份所体现的市值损失,已经远远超过它们从牌照拍卖中获得的收入。

  为了3G,李嘉诚可以说是非尽心机。2002年8月,和黄旗下的全资附属公司屈臣氏以13亿欧元的价格购入荷兰Kruidvat集团(一家保健与美容产品的欧洲零售商),除了拓展屈臣氏的欧洲业务外,Kruidvat集团在英国设立的零售门市还将用作3G手机的分销网络。这次收购所需要的资金,由几家欧洲银行组成的5年期银团贷款提供。2002年1月,环球通讯申请破产保护时,和黄先从环球电讯(Global Crossing)购得合资企业的50%股份,后与新加坡科技电信媒体联手,以2.5亿美元收购重组后的环球电讯61.5%的股份(和黄将占30.75)。该交易已于今年1月获欧盟批准,但其后不久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和黄必须就收购环球电讯61.5%的股权再提供计划书,以保证在收购后维持27个国家的光纤网络安全。与此同时,美国长途电话公司(IDT)提出将以2.55亿美元收购环球电讯股份,高出和黄500万美元。很显然,此举意在恶意阻止和黄的收购。不得已,和黄和新加坡科技决定为投得环球电讯61.5%的股权,甘愿放弃经营管理权。

  环球电讯200个城市的光纤网络本身在实现3G的未来更将是价值不菲,支持全球3G布点互连互通以及和黄借此可以实现为未来3G商业模式的转型。在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中,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各种通信系统之间彼此互不兼容。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是包括标准的制定、系统网络、终端应用开发等在内的一个整体概念。和黄在3G业务上很可能定位在宽带网络提供商,为全球各地的运营商提供光纤服务,一城一地的运营商服务成本较大,竞争激烈,如果同时还能够做“运营商的运营商”,和黄的电信业务将会稳妥得多。在3G时代,融合将成为最重要的特征。

  和黄董事总经理霍建宁就收购出现网络安全等问题表示,和黄仍然坚持该项收购行动。各方信息透露出和黄不仅重视此单收购,而且更是志在必得。据和黄年报称,此事正在积极斡旋中。

  和黄3G在欧洲战前工作都已经准备妥当,3G业已在英意两国开通,并将陆续覆盖欧洲其他国家,但能否取胜尚未可知。但是,欧洲的移动电话渗透率十分接近饱和状态,和黄早年经营Orange的成功已经不可复制。这是和黄3G项目的困难所在。

  除了上述问题,3G还存在信号不稳定、手机电池寿命短、图片下载速度慢和与2G难以兼容等技术问题。著名的IT咨询公司Gartner针对和黄集团的3G项目发布的一篇评论文章认为,凭借不稳定的技术进入市场是有风险的。如果不慎踏错第一步,将会惹恼消费者,其结果是该品牌从一开始就在消费者中留下恶劣印象。即使将来有所改进,对品牌造成的伤害已无法挽回,而其竞争者则将从中获益。

  3G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技术,因此需要的是长期投资和大公司的参与。据了解,和黄已就欧洲3G已投资900亿港元,还有1,300亿元投资将随后追加。3月10日,李嘉诚旗下的香港和记黄埔公司宣布注资6.5亿英镑发展欧洲的3G业务。和黄注资的消息一宣布,和黄的股价急跌近4%。市场普遍对和记黄埔的第三代移动电话业务前景不明朗表示忧虑。

  而和黄的合作伙伴却已调低了对欧洲3G业务的预期。H3G英国(和黄英国3G移动电话运营商)另一股东、日本NTT于去年宣布,为其持有的两成H3G英国股权做出78亿港元减值。但和黄重申无意为该项目做出任何拨备。在这个消息的刺激下,和黄的股价连续五天下跌。

  值得注意的是,李嘉成在报告中说,3G投资因电信设备价格下调,将减少40亿欧元的开支,但这很可能是一系列减支计划。和黄原计划在明年年底之前在英国建立12,000家基站,但是目前只建立了6,000家,并且根据多种渠道的消息,霍建宁已经把在英国的基本建设开支从78亿美元减少到了50亿美元,在意大利,和记黄埔希望在明年年底以前获得100万订户,但是也把基本建设开支从50亿美元减少到了40亿美元,两者加起来就是近38亿美元,40亿欧元划算的神秘之处或许正在于此。

  2000年前,和黄说服了由16家银行组成的联合体向它借款32亿英镑,但是贷款合同上明确写有与公司效益挂钩的条款。这笔贷款从2001年3月开始,为期3年,之后还可以获得一年的延期。和记黄埔3G公司花费了44亿英镑以获得3G运营牌照,贷款不足部分由设备销售商提供7.7亿英镑,和记黄埔总公司也提供了2.75亿英镑的资金。但是到今年下半年,和记3G公司必须按照贷款合同提供效益证明。贷款合同设立了明确的经营和用户平均收费目标,但是和记3G公司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当时它是在比较乐观的情形下来预测3G服务的发展的,按照当时的预计,现在该公司已经拥有一个较大的用户群了,而且每个用户月平均花费将超过50英镑。有报道说,“和记3G公司当初曾对各家银行表示,到2002年年底它将赢得150万用户。该公司随后否认了相关的报道,但是它并没有披露当时设定的具体目标是多少。”鉴于在贷款合同条款方面该公司存在很大的不透明性,格拉斯哥市在监管该公司的效益方面显得愈加困难。但是电信分析人士认为,和记3G公司现在面临的兼并压力,主要还是取决于当时它所签订的借款合同。

  2002年爆出的英国3G注资风波(和黄英国3G的债权人要求股东增资10亿英镑,以提高其偿债能力),但是,和黄的其余两个合作伙伴日本NTT及荷兰KPN拒绝为英国3G注资,届时和黄需额外承担44亿港元的注资金额。

  巨资投得3G牌照的李嘉诚势成骑虎。现在开拓3G业务,固然有勇气,但对投资者而言,很难说是明智的行为。3G能否成为第二个金“橙”还未可知。

  “中国普尔”梦难圆

  以经营传统业务起家的李嘉诚在成功运作“橙”之后,对高科技似乎情有独衷,尽管Tom.com在上市时很少有人了解它的真实发展目标,但凭借香港创业扮开盘之利和“李嘉诚概念”的超级吸引力,在港火暴登场,令李氏父子大获其利。可好景不长,逢网络泡沫破灭,Tom.com股价一路跌至谷底,迫不得已转战内地,进行所谓的跨媒体平台的建设,成为长和系另一新兴旗舰,近以疯狂的收购却鲜见真正的强势媒体被其揽入旗下。先有“维旺迪”等传媒巨头的教训,让真正懂行的人很难对之评价太高。

  2001年7月18日,号称“中国首家外资金融网站”、梦想做成“中国的标准普尔”的“世界汇金网”在人民大会堂鸣锣开张。这是一个令人心动的计划。根据李嘉诚当初的构想,汇金网将成为长和系在内地投资的制高点、一个中国金融界的网上投资平台、中国的“标准普尔”。汇金网的首发阵容可谓强大,背后是清一色的实力派外资,其中长实占30%,世界金融集团占15%,其它还包括汇丰投资集团等。汇金网的全部注册资本5,000万元皆来源于长实,所以其实际控制人为汇金网主席李泽钜。汇金网的剪彩仪式,李嘉诚展示出高超的公关能力,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证鉴会、中国保鉴会等金融机构的要员云集。为增加汇金网的份量,汇金网总裁则由前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杨秀芳执掌帅印。为汇集人气,李嘉诚为汇金网的用户展示了一个诱人的预期,宣称2001年年底汇金网将在香港创业板上市,首批加盟汇金网的初始会员将接各自缴纳的会费总额配售原始股。“网络银行“这个时髦的概念也成为汇金网的一面大旗。但是接下来的进展却差强人意。赴香港创业板上市不了了之,网上银行业务也只是停留在设想阶段,各大银行对汇金网更是冷漠相加,已经注册的会员由于不满汇金网的服务和上市希望的渺茫,纷纷准备退会。李嘉诚一向以具有战略眼光而倍受推崇,但这一次犯下了严重的错误。

  首先,在汇金网的网络平台上实现各银行业务的互联互通,现阶级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汇金网不是一家金融机构,而是一家由外资控制的网络公司,不可能取得一个合法的金融牌照。中国虽然正在加大金融体制改革的力度,但对外资进入中国的金融系统这一关乎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上,始终保持着审慎的态度,央行绝不会因汇金网而开此闸门。

  其次,各银行间互联互通缺少现实基础。各大商业银行间长期处于竞争状态,而非竞合状态,囿于都有各自的存货款指标和多年来积累的珍贵客户资源,基本是老死不相往来。如果实现互联互通,就意味着每一家的客户资源将要与大家分享,这是不可能的,最起码在短期看来。此外各大银行都有在3~5年内改制上市的打算,这无形中又增加了竞争的激烈程度,互联互通就更不可能。

  第三,汇金网的另一项业务是将自己定义为依托网络概念的投资公司。加入汇金网的企业用户,不仅可以享受金融信息服务,还可在汇金网络平台上自行发布资金需求和项目介绍,汇金网将组织经济、金融方面的专家和律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对项目进行评定,然后出具可行性报告向外国投资者进行推荐,也就是第三方资信调查和评定业务,其本类似于标准普尔。这个设想是很不错的,也很诱人,但是在目前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健全,金融中介机构缺少相应配套措施的情况下是很难落实的。在对一些好项目进行投资时,汇金网发现,由于缺乏必要的担保,企业既使用一些资产进行了抵押,但对汇金这样一个纯粹的电子信息企业而言意义不大。

  按照汇金网的发展思路,其利润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1.向会员收取会费;2.类似于标准普尔的第三方资信调查收费;3.网上互联互通收取的手续费;4.成功将会员的项目推荐给投资机构后,从中收取的佣金。但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汇金网的财路条条受、阻。在过去的1年多时间里,汇金网只能依靠已经收取的小企业每季600元、大企业每年6,000元的微薄会费度日,亏损是再所难免的。由于经营陷于困境,一个个美好的预期被现实撞得粉碎,已有半数员工流失,而至今除李嘉诚最先投入的5,000万注册资本金外,再没有其它机构进入,前景也不言自明。实际上,曾经立志做“中国的标准普尔”的汇金网已成为一个空壳。穷则思变,汇金网转而打出“金银信”的招牌做起了与主业毫不相关的房地产,但此路似乎也非坦途。

  地产业京城受阻

  但是分析长实与和黄2002年年报,可以看出地产业务2002年表现并不尽如人意。据长实2002年年报披露:本年度物业销售之营业额(包括摊占共同发展公司之物业销售额)为港币76.38亿港元(2001年为62.12亿港元),比去年增加港币14.26亿元。物业销售营业额主要来自本地,地产销售虽有大幅增长,但内地项目只有1项,其它均为香港物业。香港物业之销售增长主要是因为长实对楼盘销售采取了低价政策,香港楼市每平方米的均价2002年为7~8万港元,而长实物业销售低的竞达4.5万港元/平方米。所以在销售额增长的同时,盈利反而大幅下降。

  长实年报批露:物业销售收益(包括摊占共同发展公司之物业销售收益)为港币6.35亿元(2001年为18.96亿港元),比去年减少港币12.61亿。相年相比,物业销售收益能力大大降低,利润率由2001年为30.52%降至2002年的8.37%。

  和黄地产业绩也不是很优良。地产和酒店业务总共获利25.7亿港元较2001年的17.17亿虽有大幅提高,升幅达50%,但主要原因是和黄将其旗下的潘阳时代广场酒店,北京海逸酒店出售提供一次性之收益。

  2002年10月30日,在第六届京港合作研讨洽谈会上,和黄旗下的和黄地产(北京)宣布,将来斥资30亿人民币投资北京朝阳区平房乡姚家园项目。该项目占地40万平方米,分3到4期开发,兴建超过3,000个住宅单位。据了解仅前期为获得该块用地,就需7亿元并资金,但资金没有到位。平房乡领导无奈地说:“和黄和我们合作没有产权,政策目前就是这么规定的,所以和黄一直处于矛盾之中,迟迟下不了决心,现在虽然签了合同,但资金没有到位,这成了我们合作中的最大的问题。”

  投资就枝节横生。

  1993年,长实野心勃勃的北京东方广场物业开始动工,该项目地处北京黄金地段,东长安街上,投资额高达20亿美元,设计建筑面积600万平方米,长实占33.3775%股权。为了使工程进程顺利,长实选择参与此项目合作伙伴都是两地的实力派集团,其中包括中国银行、中国保险以及香港特首董建华旗下的东方海外集团。长实2002年年报披露,东方广场三期工程(面积83,000平方米)已于2002年年底峻工。一则未经长实证实广泛传播的消息说,为了符合北京市城市规划整体要求,东方广场得不中途修改设计,将整体高度下调30%,分建成11座不相连的建筑物,以至比原计划施延了两年。据悉东方广场项目并未得到有关部门的合法审批,被人戏称为“长安街上最大的违章建筑”,业内人士还指出,东方广场的经营状况也不尽如人意,乏善可陈,出租率相当低,收回投资的期限显得遥遥无期。

  东方广场项目是长和系涉水内地房地产市场的第一力作,但是首战不利,这似乎预示着长和内地的地产之路注定要变数重生,难以一帆风顺。

  去年以来,京城楼市迎来了外资介入的第二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港商在北京投资的地产建设项目总数四百余个。

  对内地房地产市场寄予愿望的不只长和一家,李嘉诚在香港的老对手李兆基、郑欲彤、郭炳湘等也纷纷率恒基中国,新世界地产,新鸿基地产一同涌入,气势与长和系相比毫不逊色,且有略高之势。仅就圈地一项来说,长和系在内地持有的土地储备超过400万平方米,而恒基中国,新世界地产,新鸿基地产三家在内地持有的土地储备竟已高达2,200万平方米。

  和黄地产(北京)副总经理陈敏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京港经济研讨洽谈会上表示,由于和黄看好北京房地产市场前景,和黄将加大在北京的房地产力度,除了姚家园项目外,现在还有数个项目在洽谈中。李嘉诚也表示,未来几年将加大对内地房地产业的投入,预计投资100亿港元开发新项目。

  但是市场却有众多不利于和黄的消息。

  2001年9月,和黄与北京市朝阳区政府签署了意向性协议,准备斥资100亿人民币巨资开发东坝5,000亩的超大盘。凭借李嘉诚的“超级人气”,东坝几乎一夜之间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但被和黄称为CBD后花园的东坝项目尤如石沉大海,沓无音讯。业界传言四起,甚至有传闻说,因土地价格问题和黄已经出局了,该块土地已经转让给北京本土开发商天鸿集团。尽管和黄面对此予以否认,但和黄地产北京受阻却已是不争之事实。推测其中最大的困难应该是资金问题。由于和黄全力投资兴建欧洲3G项目,资金已经吃紧,加之2001年至2002年又大举收购了韩国等13个货柜码头和荷兰的保健及美客产品连锁集团Krvidvat,资金投入巨大,而和黄的一些策略性投资如德国电信和Vodafone(沃达丰)集团股份等均大幅减值,一时难以出乎变现,受此拖累和黄很难于短期内再投巨资于北京地产项目。平静也就顺理成章了。从另一方面也证实这一推测的合理性。去年10月和黄因受标准普尔评级影响,在市场因素的作用下取消了原定发行15亿美元债券的计划,几乎与此同时,和黄将其旗下的欧洲瓶装水业务出售予NestleWater(雀巢水业),估价为5.6亿欧元,但因该交易须经监管机构批准方可最终落实,至今未确认收益。

  2002年10月,北京首旅集团分别在京港两地透露:首旅集团与美国环球电影公司已于9月签订了独家合作意向书,共同开发北京主题公园,注册资本为23亿元人民币,涉及投资总额约70亿元人民币,合作模式是,环球与首旅的合作,由首旅集团负责提供土地和资金。首旅同时向外界宣称,“欢迎其他财团加入”。事实上,和记黄埔早已做好了准备。10月17日,北京控股、首旅集团、和记黄埔(中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北京旅游发展公司,这使和黄进入主题公园变得顺理成章。更重要的是,和黄5年前就在北京郊区房山圈下了3,000亩土地,雪藏5年,终得所用。但是,错综复杂的矛盾,将使其前景充满不确定性。李嘉诚和其合作伙伴将不得不考虑香港方面的态度——特首董建华曾宣称“一个中国只应该有一个迪斯尼”。香港岂能对北京主题公园置若罔闻。

  在环球公司、首旅集团、和记黄埔相互之间,也是矛盾重重。主题公园首先意味着一项庞大的投资。中方的想法是,希望环球公司能尽快投入大笔资金,而环球片场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更希望中方的资金以及其他投资商尽快到们。知情人士说,在确定了环球公司为北京主题公园的投资方后,环球公司的积极性似乎又不高了。果真如此,像主题公园这种大型投资项目,盈利期太长,对于资金流的要求很高,如果不能尽快从中获益,长期持有不开发窦店的3,000亩地土地,对于及等用钱的长和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负担。

  李嘉诚在商场的运作一贯以不俗的高层攻关为背景,就拿当年的盈科动力获取香港数码港为例,香港特区未经招标就直接与盈动签署了协议,一时间招致香港众财团非议。在内地市场,李嘉诚也是遵循同样的操作手法。但自去年7月以来,北京市政府已改过去的协议出让土地为公开招标,在拿地方面,大家基本上是占有同一个起跑线上。这对善于高层攻关的李嘉诚来说,无疑增加了长和系地产运作的难度。长和系在北京不仅要面对香港老对手的竞争,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应付当地众多实力雄厚的地产商,如华远、华润、万通、万科等的围攻。

  对于长和系的挺进,当地地产商颇不以为然。尽管长和系进内地房地产市场已有10年,但在市场运作思路和手法方面显然还是水土不服。在东方广场失利后,和黄无奈将目光转向了普通住宅市场,放弃了利润回报丰厚的高档楼盘的开发。据了解,姚家园项目的一期就是经济适用住房。在北京的普通住宅市场,和黄将很快遭遇万科、华远、新华联、珠江合生、华润置地的全力阻击。尽管李嘉诚更具有资本实力(现在业已衰弱)和在港多年运作地产经验,但与上述地产新贵相比,在对内地市场的熟悉和把握能力及反映速度上还存在一定差距。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很本地化的产业,他地成功经验不一定适应新市场。

  北京市场现已汇聚五千余家开发商,商品房空置率相当高,银行已收缩对房地产项目的贷款,北京房地产市场潜藏着巨大的风险,正在变成一个吞噬巨大资金的黑洞。在此尖峰时刻,和黄在北京非但没有退缩,反而有大举发力的迹象,准备集中火力趟北京地产这潭浑水。李嘉诚对京城地产痴心不改,其间虽有无奈之举(汇金网蜕变成一家房地产公司),推断其真实意图,应该是希冀在北京及至全国再造一个地产王国,但代价将是非常巨大的。

  收购亚视亦败北

  2000年3月,作为香港创业板第一支公开发售的股票,Tom.com借李嘉诚之名,发售之日达到前所未有的爆场面,超额认购669倍,到交表的最后一天,由于上万市民赶着交表,旺角、尖沙咀等地交通大乱,香港政府不得不派出500名警察协助维持秩序,Tom.com几乎一夜成名。但Tom.com上市不久,网络经济泡沫破灭,于是Tom.com只得转战于其它媒体,依靠长和系的实力和上市圈得的巨资打出了跨媒发展的大旗。

  时值亚洲电视原股东林百欣家族迫于债务压力,急欲出手亚洲电视32.75%股权,给了李氏父子进军电视的大好时机。

  成立于1958年的亚洲电视是香港两大无线电视台之一,是亚洲地区最有影响力的电视台,其自制的电视节目包括电视剧、资讯综艺节目、新闻时事报道及妇女儿童节目等,每年播放超过3,000小时,节目发行到欧、美、亚、澳四大洲三十多个国家。在香港,亚视有两个频道播出:广东语频道为“本港台”;英语频道为“国际台”。

  2002年7月9日,Tom.com有限公司通过其全资子公司,Tom.com(香港)收购亚视32.75%的股权,同时通过其另一间子公司Tom.comBVI收购丰德丽有限公司持有的HKATV.COM(亚视网站)50%的股权。收购采用换股的方式:Tom.com向丽新发行8,720万股新股,每股作价3.33港元,总金额2.9亿港元;向丰德丽发行120万股新股,每股作价5.51港元,总金额约7,000万港元。如果收购协议履行,Tom.com将以付出共计3.6亿港元的代价成为亚视的第二大股东。

  消息一经公布,香港舆论哗然。外界普遍认为交易价格过于优惠,明显偏低,更有不少人士强烈呼吁香港政府否决长和系下的Tom.com入股亚视的申请,认为这可能会损害香港多元化及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因为电讯盈科持有ITV收费电视的牌照,将给Tom.com收购亚视带来法律技术上的障碍,为了扫清收购障碍,协议达成后,电讯盈科已向香港特区政府申请退还收费电视牌照,而ITV的收费牌照还有8年期限。从中可以看出Tom.com收购亚视的决心。

  8月19日,变局横生,媒体报道出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亚视落地华南珠江三角洲地区,如此,新的利好本应进一步坚定Tom.com收购亚视的决心,但仅6个小时后,Tom.com首席执行官王兟发表声明,宣布终止收购亚视股权的计划。至于详情,王兟拒绝进一步透露。

  11月11日,亚视原行政总裁陈永琪宣布,通过他持有八成股权的私人公司Drangon Goodwill,以现金3.6亿港元收购了亚视32.75%的股权。除支付方式上与Tom.com的收购方案有异外,金额完全相同。这绝对是个好价钱。早在1998年刘长乐、封小平组团进入亚视时,亚视的估价是14亿港元,而当时的亚视经营状况在香港无线电视台的挤压下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封小平接手后,亚视经营状况大有起色,加之又有落地珠三角的新利好,绝对应该高于14亿。2002年年初股权重组时,亚视的独立财务顾问对亚视的估价为18亿港元,而按32.75%估价3.6亿计算,亚视只值9亿港元。精明的李嘉诚绝不会轻易放弃这个天赐良机。个中缘由,只有当事者最为清楚,但起决定因素的绝不是“价格”和“财务”上的问题。李嘉诚本人在接受采访时亦承认:“除了价格的原因外,还有其它价格以外的原因。”

  收购亚视,李嘉诚派出了Tom.com的第二股东周凯旋女士(Tom.com运营的实际控制人,Tom.com的许多重大决策都有此人的身影,汤美娟弃平安到Tom就于此人有很大关系)亲自出马,但终是难以如愿。如果以当年争夺香港数码港和香港电讯的气势,李嘉诚绝不会轻言放弃。

  长科神话难再续

  2002年7月16日,长实及李嘉诚个人共同控股的长江生命科技(简称长科股票代码8222,HK)在香港联交所创业板上市,场面虽不及Tom.com火爆,但在香港股市持续走低的情况下,获得了120倍的超额认购,其招股冻结资金近316亿港元。此前,长实分析长科上市的消息一经传出,一场“生命科技股热”立即席卷香江。一时间,几乎所有能与生物科技股拉上关系的股票都受到投资者的狂热追捧,可谓“鸡犬升天”。

  长科也是典型的“李嘉诚概念股”。长科上市前长江实业持股55.2%,李嘉诚持股36.86%,张令玉持股7.85%,上市后股权结构变为:长江实业持股44.02%,李嘉诚持股29.34%,张令玉持股6.24%。在李嘉诚的“超人效应”带动下,这样一家过去两年分别亏损1.37亿港元和0.58亿港元的生物科技公司慕集到近25亿元资金,让人不得不佩服其高超的资本运作手法。在长科股票的认购现场,李嘉诚适时“巧合”地路过,怎能不让股民激动。

  是次长科受到股市狂热追捧缘得以下几点原因:1.李嘉诚的超人名气;2.李嘉诚为长科的上市请来了曾操刀Tom.com上市,素有“红筹之父”之称的梁伯韬亲自主持;3.长科上市的承销团都由香港顶级的承销商组成,具有很强的市场动作能力,主承销商由所罗门美邦担纲,副承销商包括中银国际、BMP百富勤,里昂证券及工商东亚;4.李嘉诚为长科勾划的诱人蓝图;5.券商以香港蓝筹股(绩优股)标准向客户认购股票提供了高达认购额9成的贷款:6.从财技的角度看,长科此次公开发行的股份只占总股本的10%为13.07亿股,在供应有限又有众多利好的情况下,通过投资者间的内部竞争很容易掀起认购高潮。

  在长科的招股说明书中称:长科主要分为5个目标市场发展,旗下业务市场总价值超过2,500亿美元,分别为生态农业470亿美元,环境治理450亿美元,健康食品600亿美元,医药用品700亿美元及护肤产品300亿美元。如此之高的天价“钱”景怎能不让广大股民“怦然心动”。此外,长科还宣称目前已拥有108项科研产品,其中已有7个产品取得专利权,32个产品正在审批,69个正在撰写专利申请书。

  长科取得以上高科技成果满打满算只不过用了两年半的时间(从1999年底长科组建时起至长科上市),平均计算,不到9天就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其研发能力之强让人很难不产生怀疑:

  第一,长实对长科的投入总额不过才4.2亿港元左右,而长科上市的推介过程中对外则称已为长科投资了10亿港元,未来几年内将增至数十亿至100亿港元。

  第二,虽然长科公布的产品高达108种,但真正实现市场化销售的产品公“稳定生态复合肥”一种,该产品2001年的销售收入只有1,500万港元。“稳定生态复合肥”的技术来源于已在中国内地出现了10年左右的“田力宝”。关于“田力宝”的发明人、长科第三大股东、长科“首席科学”张令玉更是让人难以对其有过高评价。此人就是李嘉诚一手“制造”出来的曾经名噪一时第二个“袁隆平式的资本科学家”。据有关媒体调查: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员林继雄是这样讲的:“10年前,这种微生物肥料就已出现,但他实际难与化肥相比。因为微生物肥料需要经过高温造粒,在高温下微生物菌种早就死完了,还谈什么分解?”土壤肥料研究所前副所长李家康研究员说:“张令玉曾找过他,请土肥所为其产品做鉴定,我说根本就不行,好几项基本指标都达不到要求。”在2000年6月22日,国家发布《肥料登记管理办法》之后,广东省农业厅长司徒绍在回答《南方农村报》记者的提问时还明确指出,“田力宝”是假劣肥料。在学术界,一些专家甚至把“田力宝”视同为伪科学。公众能了解到的关系张氏个人信息仅有:西安人,曾就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修机电工程。

  第三,长科在投资说明书中称:“长科对药品寄与愿望”,长科正在研发一种艾滋病药物。虽然世界上的艾滋病人数正呈不断上升趋势,但这种被冠以广阔市场前景的药品正在经历药品史上罕见的降价狂潮。以默沙东公司的“佳息患”和“施多片”为例,2002年3月,它在非洲的价格已降为原来的1/20,即使长科艾滋病药物开发成功,获取超额利润的可能性也非常小。一种药品从实验室阶段到出产品至少需要7年时间,因此长科不可能在短期内推出医药产品。长科给投资者的只是一个良好的预期,这期间的诸多不确定因素,都将影响到这一预期的实现。更令人深思的是,有消息称可能负责长科医药研究的是孔祥诚副教授。根据有关媒体批露,该人在进入长科前曾经在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担任仪器中心主任,主要负责生化,医学等仪器的管理。至于在癌症研究方面是否有过研究经验,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学部有关人员回答:“这好像从来没听说过。”

  从现实看,长科上市的最大贡献就是长实的帐面上增加了10.01亿港元的收益,使得长实利润取得大幅增长,年报更好看了。通过分析长实年报,上市第一年长科实际亏损近3,900万港元,不能不让人对起赢利前景担忧。

  李嘉诚与巴菲特的不同

  2003年3月8日,伯克希尔•哈斯维公司(BERKSHRE HATHAWAYINC)公布了长达一百多页的年报,其中有36页为董事局主席沃伦•巴菲特亲自撰写的《致股东的一封信》。巴菲特在报告中非常坦白,在肯定伯克希尔公司取得的成绩的同时,告知股东伯克希尔公司经营中潜在的风险,利与不利同样跃然纸上。巴菲特的报告总是设身处地,从股东角度思考问题。了解股东们想知道什么,然后就如其所愿地告诉他们什么。在巴菲特的报告中,他告诫股东们不要只看重报表最后给出的利润数值,更要重视经营中的潜在风险,巴菲特建议“把伯克希尔公司的实际收入调低些。”

  反观李嘉诚代表长实与和黄所做的年报,不免稍逊一层。在两份报告中,看到最多的是强调业绩营业额和利润绝对值的增长,是“展望未来,前景乐观”,是向人们构筑的种种美好预期,既使业绩不佳也总有一个听起来十分合理的解释。增强投资者信心固然重要,但除了各种美好的预期,股东还需要什么?股东还需要有关公司经营最真实、最客观、最全面的信息,这也是股东所真正关心的。任何一项商业投资都会有风险,即使是超人也只能避免和化解风险,而不能消灭风险,因此无论是公司的实际经营者,还是公司的投资者(股东)都应当对各种风险,现实的和潜在的风险做出公正客观的分析与评断,而不能一味地都相信“预期,过分乐观。由于人们过分乐观地相信预期,造就了一个又一个泡沫,网络泡沫、电信泡沫、地产泡沫等等。这些泡沫一旦破灭,对社会、对一国的损失是巨大的,对一个公司则可能是毁灭性的。安然、世通等诸多企业巨人正是在这些泡沫中被吞噬了。前车之鉴不应成为后车之辙。

  巴菲特与李嘉诚的年报差异之大,其中固然有观念的、环境的原因,但这不应成为向股东获取真实信息的羁绊。虽然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作为投资者所期望的是相同的,除了预期,还有什么?风险,真实的描述。现在普遍倡导IRM(投资者关系管理),如果说在李嘉诚发展的年报中应该加点什么,那应该是“加诚”,而绝不仅仅是向股东展望的美好预期。

  在面对“超人”的魅力时,内地投资者更应保持一颗平常心,冷静地对待。虽然“超人”的确的超人的能力,但风险无时不在,商业竞争风云变幻,李嘉诚也绝不可能是一路坦途。

  2003年,李嘉诚必然要演一出“过五关斩六将”的正剧,但关云长并不是人人做得的,马到关前,75岁的李超人又要顶盔挂甲,抡刀上阵了,大家有幸当一回摇旗呐喊的看客,精彩之处莫忘了喊一声“好”。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订两性学堂,打开性爱心门,赢取彩信手机!
  新浪邮箱雄踞市场第一 真诚回馈用户全面扩容
  在家学新东方英语 注会注册评估师 考研英语
  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境界,亲密接触,激烈搏杀,包你爽上“天堂”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小灵通 儿童用品 香水
 
  新浪精彩短信
图片
更多>>
铃声
·[顺 子] 不再想念
·[许志安] 安哥之歌
·[和 弦] 咩世界
更多>>
两性学堂
立刻订阅有双重惊喜
彩信手机!性爱秘籍!


新浪商城推荐
索尼数码相机
  • DSC-P2 超低价
  • 索尼 DSC-P72
  • 浪漫三点
  • 夏日狂花比基尼
  • 迷情诱惑比基尼
  •   理财新时尚-收藏
  • 网上钱币卡市场热
  • 邮品一族交易社区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