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憾,该不该为吴敏一而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5月28日 09:46 《当代经理人》 | ||
文章敬平 认识吴敏一已经很久,他给我最大的印象是演讲不用稿子。从E-TALKING到中国经济增长,过去的两年内,我以一个经济记者的身份在全国各地欣赏过他的演讲。瘦瘦小小的吴敏一,每一次亮相,都像一缕清风。至于他到底说了些什么?真正明白的或许不是很多,但满场的嘉宾和听众,都看到了他的演讲方式;脱稿。如此演讲者少,以一个政府官员的身份脱 在非官方人士眼中,吴敏一是一个新派的官员;敢说敢做,有平民气息,知识分子色彩浓厚。 在官方人士看来,吴敏一是符合老派标准的后备干部;热情,平和,年轻化,知识化,有宏观工作背景,有地方工作经验。 综而观之,这是一个从官方到民间都能认同的干部,应该仕途无量。2003年3月28日吴敏一说他已经辞职的电话,告诉我先前的综合判断完全是一种想像。倘没有意外发生,一个月后,吴敏一45岁的仕途走到了终点。 温州三日,很多受访者对吴今天的处境表示遗憾。站在政府的角度,在公务员队伍整体上还欠优秀的今天,一个优秀的政府雇员的下海,委实是一件憾事。我认为,由此发出的遗憾之说,其实没有什么道理。从政是一种选择的自由,弃官从商也是一咱选择的自由。能够自由选择,本身就是文明社会的一个文明标志。时代发展今天,相信不会有人觉得他的下海是“对党和人民不忠诚”。如果吴真的不想做官了,那么,无论他多么优秀,辞职都没有可以遗憾的。 问题的症结恰恰是,从政是吴的追求。温州企业界认为:他不是不想做官,他有从政的追求,否则五年前他就不会向组织提出到温州任职的要求;他不是不能做官,他有从政的能力,否则就不能延伸丰富“新温州模式”内涵。 一个想做官有能力做官的人,为什么要辞职?很多人认为,吴是不得已而为之,是一个毫无准备的仓促决定,否则他不会“先下海后就业”,凭借吴和企业界的关系,尤其是他的能力,事先谋求好“归宿”,寻找到一个好的“起跳点”,是一个没有问题的问题。 人们猜测吴的辞职,是因为某领导对他不认同,使他在即将来临的换届中,不能如愿当上市长,所以负气下海。 吴敏一以为这样的猜测,将他的辞职庸俗化了。他说他是一个做事的人,他需要的是一个做事的平台。他希望在政治平台上有所作为,可是一个副市长的政治平台,已经不能让他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他也没有挑战性,他需要一个更大的和他的能力相匹配的政治平台,可是再大的政治平台不是自己决定的。那么,究竟应该由谁决定?选民?还是更大的官? 吴的支持者认为,吴的政绩和口碑在温州官场非常突出,如果他的政治平台的大小可以由选民决定,那么他自然能够获得更大的政治平台,他也就不会辞职下海。他们还说,学经济出身的吴,是一个十足的经济人,一个看大势的人,45岁的他觉得再等五年即使获得了市长的平台,也是50岁的人了,这五年,他能干什么?也许能干的事很多,但他觉得如果让他在一个高平台上做三年私营企业,他能创造出人生的第三个辉煌。既然如此,为什么一定要忍痛泡在当下这个小平台上? 所以,很多受访者对吴的桂冠下海表示遗憾。而我不愿意在文章中作这样的表示。我不可能将几个随机采访的受访者的态度,等同于整个温州的民意。如果我能确认他是一个应该获得更大政治平台的官员,但是人为因素没有让他获得一个和能力相匹配的政治平台,使他在郁闷之下作出本不情愿的下海的选择,那我就可以广阔,吴敏一的辞职是一件遗憾的事。遗憾的是,我们今天还没有一个评价官员的科学体系和手段,我们没有民意测验,也不可能让选民用脚投票,从而验证吴敏一希图晋升的要求究竟有无合理性。 这是我们探究应否为吴敏一辞官下海而遗憾的逻辑起点,而我们无从判断该不该为吴敏一的离去而惋惜。这是我们现有的官员选拔制度的瑕疵,也是我们真正觉得遗憾的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