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艺术家们的心灵感受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5月24日 19:50 《财经时报》 | ||
非典已经改变了绝大部分艺术家、作家的生活:展览推迟了,出书推迟了,聚会减少了。但正如小说家盛可以所说的“非典虽然是把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拉远了,但确实是把心和心推近了” 采访人:本报记者 周文翰 受访者: 盛可以:作家,现居深圳 韩东:作家,现居南京 刘E:乐评人,现居北京 苏非舒:诗人,现居北京 张庆:画家,现居北京 刘慈欣:作家,现居山西娘子关市 伊沙:诗人,现居西安 “艺术家改变不了非典!”所以,说这句话的艺术家赵半狄尝试改变非典时期人们的心情,在他上月推出的“阻击非典,保卫家园”的平面广告上,赵半狄与他那只中国实验艺术界最著名的动物伙伴“熊猫咪”都戴上“非典时期”的标志物——白色大口罩,背靠大楼,在一个类似于巷战的场景下,手持彩色的“枪支”迎战看不见的“敌人”。 赵半狄说:“我是一名艺术家,但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工作者,我在以我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从1999年起,赵半狄与他的熊猫咪已一起参加了多次“社会活动”,他以一种充满诗意和幽默的手法,让人们思考快速富裕的同时,我们面对的不断加剧的病态:污染、暴力、失业、烟草。现在,又加上了非典。 事实上,非典已经改变了绝大部分艺术家、作家的生活:展览推迟了,出书推迟了,聚会减少了。但正如小说家盛可以所说的“非典虽然是把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拉远了,但确实是把心和心推近了”。静心观察生活中的变和不变,那些基本的东西——比如对交流和欢乐的需求和体验——似乎并没有“非典型化”,电信运营商激增的短信利润可以作证。 对“非典题材”并不敏感的科幻作家刘慈欣认为:“此前许多科幻小说家创作的涉及传染病的情景远比现在要可怕,事实上,即使与人类社会已经实际发生过的许多烈性传染病相比,非典显得很普通很平淡”。但亲身面对这场突发危机,社会和个人的心态在紧张和松弛之间反复运动到底会如何改变人们的内心生活呢?或许正如小说家韩东所言:“人的节奏缓下来总能体会到一些事情,是否,我们以前积极努力的某些东西是不必要的?” 《财经时报》:你以前一般每天有多少小时待在家里,现在呢? 盛可以:我现在和以前差不多,几乎整天都呆在家里。睡到想起来时起来,吃点东西,先上一会网,再开始写作。 韩东:一般上午睡觉,下午到工作室,晚上去外面与朋友们相聚。待在家里的时间(工作室也算家)约十六七个小时。 刘E:我不上班。以前基本上就不怎么出门,出门也是在晚上看乐队演出。现在演出都取消了,更不用出门。在家看电视、看DVD、听音乐、写稿子、干家务活。 苏非舒:我以前基本上是天天呆在家里,除了外出会朋友及喝酒时。现在也一样只是外出喝酒少了。在家里一般就是写写东西、上上网、看看书、有时听听音乐,总的来说,非典对我的影响不是很大。 张庆:因为我的职业性质以前一般天天都在家非典时期对我的作息没有太大的改变。 刘慈欣:我这里地处偏僻,非典对生活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家的时间与平时一样。 伊沙:这么说吧,假如以前每天是22小时,那么现在就是24小时。写作是消磨时间的最好方法,写作长篇小说尤其如此。其实我这个人很少能意识到时间需要“消磨”。 《财经时报》:现在你一天之内的基本活动和以前相比有什么变化?和亲友接触有什么变化? 盛可以:除了睡觉,我一天基本上都在电脑前,没有电视,没有报纸。现在上网肯定得看一下关于非典的新闻。自己虽然不担心感染,但得考虑别人是不是害怕,所以尽量不聚会。主要是电话和E-mail联络。 韩东: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写作以及和朋友聊天。和以前相比,出去的次数少了,和朋友们一般是上网聊天。 刘E:每天下午三四点钟起床,吃第一顿饭,说不上该叫什么饭,在家附近活动活动、买报纸看看,晚上看看电视,吃第二顿饭,听一夜音乐同时写稿,天亮了睡觉。和以前相比没什么特别大的变化,区别只在于彻底塌实了,没有了出门聚会的诱惑。和亲友基本上不见面,亲友也都在家里塌实着,没人主动要求串门,联系方式就是打电话。 苏非舒:跟以前差不多吧。最大的变化就经常听到、看到与非典有关的事。见面少了。通常是用电话及电子邮件。 张庆:基本的活动就是起床后画画儿,然后简单的午饭,休息一会,看看正点新闻,然后再画,然后做晚饭。有时心情好,晚上也画。最大的变化就是现在天天在家吃晚饭了,无法会朋友,亲友之间几乎不来往了,只是通过电话联系。 刘慈欣:一天之内的活动与平时没什么变化,与亲友的主要联系方式是电话。 伊沙:早晨8-9点起床,早点一般不吃,开始写作,写作中间以上网作为休息,到12点吃午饭,睡午觉两小时,起床接着写,间或上网,到晚饭打住。晚上有灵感就写诗或修改旧诗,看书、看报纸、看电视,间或上网,睡觉肯定在12点以后--最近有所提前,是因为听说睡“子午觉”非常有利于健康。和以前相比,最大的变化是学校的课从过去每周6节减少为现在的4节——也就是每周还有一个上午,我必须到学校去给学生上课。还有就是我的所有兼职在非典到来时都自然停止了。和亲友平时就接触少,现在已经少到没有。打打电话,发发邮件什么的。 《财经时报》:你觉得自己近期的创作受到非典的影响了吗?远点来说,你觉得非典时刻的感受、事件以后会进入你的作品中吗? 盛可以:近期创作没有受非典影响,但具体到创作中的某些观念上,比如爱情、日常生活,可能会有些变化。非典虽然是把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拉远了,但确实是把心和心推近了。 韩东:写作没受大的影响。但我的长篇《扎根》原计划5月初出来,由于非典延期了,何时出不得而知。书出的迟,稿费来的也迟,生计是一个问题了。前天写了3首诗,题目就叫《非典时期》。 刘E:确实受到了些影响,杂志社不正常上班了,约稿也不如以前积极了。一些时尚类杂志开始转攻在家“自娱自乐”的选题,写户外演出就不合适了;专业音乐杂志没有受什么影响,约稿内容仍然很宽泛,写起来也痛快。说起来我是很享受这段非常时期的,这个时期是否会进入日后的创作内容现在还说不好,专门去写是不会的,但很可能会提到。 苏非舒:近期影响不大,但我认为它会深入“人心”,是长期的。因为我的工作性质是在家里,基本上对时间安排影响不大,创作内容近期应该也不会有多大影响。远点来说应该会。 张庆:非典对我的创作没有影响就是对我将要参加的几个展览有影响,都延期了。非典的感受也许会进入到我的作品但不会直接进入,就是说,不会是简单直接的表述。 刘慈欣:创作没受任何影响。对科幻小说来说,以前有大量题材涉及到传染病,与那些想象中的传染病相比,甚至与人类社会已经实际发生过的许多烈性传染病相比,非典显得很普通很平淡,我想自己以后不太可能去写它。 伊沙:我近期的写作和非典无关,如果说受到什么影响,就是多给了我两节课的写作时间,和平时就很少出去应酬。我想现在的感受和发生的事件会进入到我今后的作品中去——由我的写作特点可以做出如此推断。 《财经时报》:你个人觉得非典事件会长期影响到你和其他人的心态、生活习惯乃至整个社会吗?你觉得哪些方面可能有改变? 盛可以:非典对社会和人的心态的影响是肯定的,并且这个影响很大,整个人类都会为之反思。 韩东:很难说。人的节奏缓下来总能体会到一些事情,是否,我们以前积极努力的某些东西是不必要的? 刘E:非典事件不会对我个人的心态、生活习惯有什么负面影响,身边的朋友也是。我看对社会也就是经济方面有影响;老百姓都不出门挺好的,让这个城市更适合生存一些,大街上够清净,购物中心也在降价。如果这是非常时期的变化,那就一直这样改变下去好了。 苏非舒:我觉得会的,影响的大小会因人而异。我认为思想状况应该是最大的,同时对人对事对社会等的看法应该都会有改变。 张庆:虽然目前出门时心有顾虑,但我相信这种顾虑是暂时的,不会长期影响到我或其他人的心态,社会仍会调整到正常的状态。 刘慈欣:不会在生活习惯等方面造成长期的改变。 伊沙:我想会影响,有很大的影响。现在说不清楚。我们走着瞧,慢慢地体验。世界是未知的——非典的出现很好,教育了自以为是的人类。 《财经时报》:如果让你选择一位非典时期的“焦点人物”或者说“英雄人物(也可以是反英雄人物)”,你选择谁? 盛可以:在生与死的战场上,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是英雄。 韩东:那就选我吧,因没别人好选。我没有采取任何相关的预防措施,一来可能危险不很具体(如身边无人得病),二来,我觉得每天死于车祸的很多,但大家都没有因此不坐车啊。当然,在疫情蔓延的情况下,我愿意服从相关的规则。 刘E:没关心过这个问题。一定要选的话,选《射雕英雄传》罢。一个热门连续剧一天连播四五集,不是非常时期电视台那么受欢迎的话,的确少见。 苏非舒:没去想。如果现在想想的话,那应该是那些在一线的医务人员吧。 张庆:“焦点人物”我选择北京王岐山市长。 刘慈欣:我想不出这一时期有什么真正的“英雄人物”,那些医生和护士不过是在尽他们的职责。不过如果有人研制出了非典疫苗或治疗该病的药物,那他一定是英雄了。 伊沙:钟南山——他肯定是这个时期的“英雄”,关键是我看到这个人物内心的风采,仅仅是通过他的寥寥数语。我想“时势造英雄”这话是不对的,只不过是“时势”让我们看见了、知道了许多平时默默无闻领域内其实早就很牛B的人。与此相对,这段时期内我最见不得平时的那些“公众人物”——比如白岩松,3月他指导大家看伊战,5月他教育大家抗非典——他怎么什么都敢叨叨呀?这大概就是“反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