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打造新政企关系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5月24日 17:23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黄海川/文 几个月以来,在“非典”这个突如其来的公共危机面前,政府和包括私企、外企等在内的众多企业同舟共济、共渡难关。期间,企业通过政府或者政府组织企业所做的许多公益事业尤其值得颂扬;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的是,企业和政府作为市场中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都不可能无限度地作无偿贡献,因此,政企之间做了大量的带有公益色彩的商业交易。如 自1988年起,我国在行政体制与政府机构改革中就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并于1993年进一步明确: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中心内容是“政企分开”。在1998年那次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改革中,中央再次强调“把生产经营的权力真正交给企业”。虽然近期有国有股减持、管理层收购被叫停等波折,但是,经过15年的努力,“政企分开”已经深入人心,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政企分开”既成事实之后,政府就再也不能作为支配国有企业的主体,市场上升为所有资源的支配主体,政府即使为了应对类似于“非典”这样的公共危机事件、需要支配资源,也要采取市场的方式。国有企业尚且如此,私企、外企等非公有制企业更加有理由不惟政府马首是瞻。“政企分开”、游戏规则改变之后,必然导致政企双方政经筹码的消长。与这种相对于市场而言的力量消长如影随形的,是双方关系的微妙和不确定性,如若处理失当,非常容易走向各自为战,甚至于在类似于“非典”这样的公共危机事件面前互相拆台、针锋相对。 那么,什么是最佳方案?“非典”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之一是:这个公共危机将“政企分开”以后的政府和企业空前清晰地放到了同一个利益体里。大难当前,大家面对的是同一个敌人,政府和企业惊奇地发现,彼此的利益是多么的一致,于是,企业指责政府服务不到位、政府认定企业偷税漏税等恩恩怨怨统统抛至脑后,同舟共济的宏图感天动地。实际上,虽然已经政企分开,但是他们仍然是我国优越法制体制下的利益共同体。有些政府和企业甚至在实践过程中已经不自觉地走向了利益共同体。这种非自发形成的利益共同体是政府和部分企业在“抗非”过程中率先走到一起的最直接原因。例如本组报道中的物美公司和北京市政府,即使物美是民营企业,但政府仍然在其发展过程中允许其兼并了诸多国有企业,而物美在兼并企业之后,解决了就业、税收等问题,对政府的各项响应也比较积极;有了这些基础,在这次事件中,政府“钦点”物美,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物美应该名利双收,可以想见,物美日后的投桃报李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起码在目前来看,这个利益共同体是可以良性循环、不断发展的。可见,一旦政府和企业在新的外部环境下形成利益共同体,双方的关系难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所以,从旧体制的“政企一家”转向新体制的“政企携手”、“政企依存”,形成政企“利益共同体”不失为良策。 当然,应该让“利益共同体”中的政府和企业保持适当距离,以免两者刚走出“父子关系”阴影就陷入“夫妻关系”的尴尬、企业刚去掉“木偶”外号就挂上“红顶”别称。笔者以为,这次事件中的政企合作也给了我们很好的解决方案:除了政府和企业之外,可以将民众拉入“利益共同体”,并且让“利益共同体”在市场的指挥棒和法规的航标下运转。 总之,各界有理由以此为契机,将我国政企关系推向一个新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