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对我国消费的影响程度分析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5月22日 11:09 新浪财经 | ||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杨翠红、陈锡康 随着“非典”疫情在我国的扩散,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短期来看,“非典”的影响主要局限于服务业,对中国整体的经济增长影响不会太大;但如果“非典”持续半年以上,将会冲击其它行业,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从总体上看,我国仍是以内需为主的国家,最终消费占GDP的60%左右,因此能否尽量减少“非典”对消费的影响,是减 对旅游业、旅客运输业、餐饮等行业造成直接冲击并对食品等行业有一定影响“非典”对旅游业、旅客运输业和餐饮业消费的影响严重,也比较直接。随着“非典”在中国大陆和香港的暴发,来中国内地的国际游客大幅度下降。据统计,3月份入境旅游人数同比下降6.5%,这是近10年来首次出现入境人数单月下降现象。 “非典”对客运业影响很大。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进入4月后,全社会旅客运输量出现了少有的全面下降局面,当月完成客运量12.18亿人,同比下降6.9%。“非典”的发生和曼延,严重影响了人们对航空业的消费。从4月初开始航空业就明显受到“非典”的影响。国际客运方面,向香港、东南亚方向的国际航班减少约50%。其他国际航线也由于来华旅游团骤减,乘客人数剧减。国内航空业也不例外。除了“五一”黄金周的收入损失外,由于担心被传染上疾病,疫情地区和非疫情地区的人们已经自觉减少了商务和旅游活动。航空货运量在近期虽没有明显下降,但如果疫情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会受到波及。 “非典”使餐饮、零售等行业备受打击。出于对“非典”的恐慌,居民外出就餐明显减少,再加上境内外游客人数骤减,使餐饮业短期内受到严重影响,很多餐饮企业处于关门状态。“非典”也严重影响了商业的正常运行,特别是大型商场,客流量减少。但以销售食品和日用品为主的超市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非典”对食品、部分农产品、能源等产业的消费也造成一定影响。由于外出购物的减少和心理因素的作用,再加上一些还没有最后证实的“非典”可能与畜禽流行病有关的推测,人们不自觉地减少了新鲜肉食品如猪肉、家禽等的消费。鸡肉、猪肉消费的减少使与此相关的饲料行业明显感觉到了冲击,并引发玉米、大豆、豆粕等的消费全面下滑。餐饮业不景气也会直接影响对面粉和小麦等的消费。 虽然“非典”不会直接影响中国的能源生产,但由于国际国内旅游业出现衰退,造成汽油和柴油的消费减少,使得能源消费有所下降。如果疫情在短期内得不到有效控制,对能源业的影响将会显示出来。 “非典”肆虐使一些行业产品的消费大幅度增加 由于抗击“非典”的需要,对医药业、生产洗涤及消毒用品的日用化工业、生产口罩和防护服的纺织业、电信业的消费迅速增长,此外对网络业和报刊业的消费也大幅度增加。“非典”危机也改变了人们对保险业的需求,保险也突然热销。另外,“非典”推动了人们对汽车的消费。为减少公共交通工具的交叉感染,许多有购车打算的人们提前买车,前一时期北京等地的汽车销售量增加了一倍。“非典”对总体消费影响不大 总体上讲,“非典”对消费的影响既有其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之处。“非典”对旅游业、商业和餐饮业等造成突然冲击,但消费刚性较强的商品如食品、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却没有因此减少。对大件消费品如家具、电器等的影响也不大。实际上,餐饮业、旅游业及商业的萧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对“非典”的过度恐惧造成的,因此这种影响只是暂时的和局部性的,预计第二季度比较明显。一旦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这些行业的消费就会稳步回升。在北京,一些大中型餐饮企业的营业额近期已稳步回升,一些大型商场近日客流量有所回升,销售额也逐步提高。相对来讲,旅游业的恢复时间要长一些,尤其是境外游客来华旅游。只要内地疫情在短期内比如说第二季度得到控制,港澳台同胞内地旅游可望逐步恢复。 “非典”时期居民用于医疗保健、消毒用品等日用化学品的支出大幅度增加,并可望以后继续保持增长,用于通信的支出也会上升,就目前来看,用于其他方面的支出未见多大变化,因此断言“非典”将对居民消费总额产生严重影响还为时尚早。“非典”时期政府消费可能会趋于减少,但政府消费在最终消费中的比例只有20%左右。所以“非典”对最终消费的影响应该说不会很严重,从而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也相应较低。 谈及“非典”对我国消费进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专家认为有几个基本点不能忽略:一是中国经济的结构还是传统的以制造业为主的结构,第三产业仅占GDP的33.7%,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比例(70%以上)。此次“非典”的影响主要在第三产业,而且只是一部分;二是中国仍是内需占主导地位。“非典”虽然给中国的对外经济造成一些困难,但中国在国内的回旋余地还很大,这已被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扩大内需政策的积极效果所证明。三是“非典”虽然可怕,但必将被人们战胜,它的影响只能是暂时的。这一点,从香港、广东等“非典”先发地区疫情逐步稳定也可看出来。一旦信心恢复,人们还会正常旅游、外出就餐等。我们也持类似的观点。“非典”只是使人们的消费行为受到抑制,并推迟了部分消费,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并没有受到削弱,其潜力还在。如果疫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将不会伤及产业链中的其它行业尤其是制造业,对消费的总体影响将减到最低。 对策和建议 为减少“非典”疫情对国内经济运行状况的影响,政府部门已采取多项措施,如对受“非典”影响较大行业,实行为期5个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政策;免征“非典”防治工作捐赠钱物的相关税收;适当降低成品油价格等。除以上刺激行业发展,给扩大消费提供相应平台的措施以外,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受“非典”影响严重的行业应转变经营观念,主动出击,尽可能吸引消费者。如旅行社要结合疫情控制情况,加强宣传特别是对外宣传,改变国内外旅游者的恐惧心理。餐饮企业也要改变坐等消费者的经营方式,增加外送外卖产品的比重,同时改变就餐环境,让就餐者放心消费。 2、在大中城市倡导新的消费方式,以尽量减少“非典”对消费量的影响。如电话购物、网络购物和刷卡消费等。 3、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采取措施促使农民增收,保证其消费能力不出现大幅度下降。目前外出务工收入已占到农民收入的很大比例,2002年农民的务工所得对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1.8%。由于“非典”,外出务工受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也受到影响。因此,除因地制宜保证农民增收外,还应适当地给农民税费减免或者进行补贴,如对种植和运销蔬菜的农民在减免工商税费的同时,还要设法降低他们的运输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