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O,从“阴”谋炒成“阳”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5月21日 12:58 《中国投资》 | |||
○王巍 应该说对MBO的鼓吹我是比较早一些,到现在我仍然认为,MBO进入中国的主流市场应当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势。 但在近一两年,MBO从潜移默化过程当中突然跳到前台了。我觉得媒体或者是少数公司 正是上述这些导致了很多偏差,于是大家共同推论为是MBO的错误。 MBO最早来源于英国,英国最早强调国企改制,当时英国解决这个问题出现很多成功的MBO。美国的MBO更多是用来淘汰无效的管理层。如果用外部管理者去淘汰内部人的管理层收购叫Management Buyin,如果内部人收购叫Management Buyout。而中国管理层收购是Insider Buyout,即IBO,就是内部掌控局面和信息而且暗箱操作的管理者收购。 中国的MBO至少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中国的MBO是一个潜移默化十几年的过程,不像西方一个行为就完了。第二,中国没有正规融资的渠道,所有MBO的融资过程是一个变相百出的过程,很难形成规律。第三,所有的谈判都是私下勾兑,不是市场交易。所谓勾兑就像调酒一样,是师傅带徒弟式的,以感觉为主,无法推广和总结。 而真正完成MBO要有3要素。第一个要素,是必须具有企业家功能的管理层,中国存在管理层,但是不存在企业家功能的管理层。中国的一些企业家是不可流通的企业家,企业管理者之间不太可能对接,他在这个企业做得很好,换一个企业就完蛋。不像西方是一个职业企业家。 第二个要素是要有一个收购标的。中国企业只有20年历史,很多企业不完全是一个企业,所以说当你收购企业的时候,你发现产权不明晰,首先要变成企业。 第三个要素就是融资渠道。中国金融界在事实上并不认可无形资产,不承认管理的贡献。中国所有的价值都是按照净资产计算的,哪怕是破铜烂铁,只要摆上帐面都是所谓资产。没有人会给管理者贷款,所有的管理者融资都是变通实现的,都是不符规则的,所以中国的管理层收购在目前情况下还只能是内部收购。而一味停留在内部人收购的阶段是很危险的,尤其是金融机构进来的话。这种危险表现在:把企业做烂,越做烂越有机会,也许是真烂,也许是假烂,这时政府就会甩手,也有人给你融资去重组。否则,如果企业做好了,政府不放,外面也没有人给你贷款。现在媒体上炒做的MBO不去判断企业管理层到底是有效还是无效,一味鼓励内部人瓜分资产,实际上就是鼓励了浪费国家资源,鼓励了无能管理层,这就是资产流失。相反的很多能干的企业家,把企业从默默无闻一直做到很大了,最后由于MBO处理得不好,被政府股东打掉了,这是很惨的。但是我觉得更为严重的是一大批不出名的、无能的管理层在控制中国许许多多的公有企业,从容不迫地暗箱操作来实现无能管理层的收购。 判断成功的MBO有3条标准。第一,MBO是不是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是不是活得比以前更好,这是最主要的。第二,是不是有效管理层淘汰了落后管理层,但是不一定意味着管理人本身的替换。也许管理人在过去体制下处理不好,但在新的体制下会“痛改前非”。第三,管理层收购的操作是不损害国家利益,不损害社会利益,不损害关联方利益,关联方包括银行、职工等各方面,至少在长远上不损害,而且是规范的。 MBO本来是“阴”谋,是积极意义上的“阴”谋,是一个小团体的利益判断和操作,不是一个群众运动。但是,在目前状况下被炒作成“阳”谋,因此大大增加了MBO的难度。当然这种状况下,可以观察到很多MBO的失败,使得别人的失败成为你的资产。(作者系万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本文摘自于作者与牛文文先生的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