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SARS每周调查》:清华病例考验封校政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5月19日 18:03 《财经》杂志 | ||
清华出现的新增病例,使人们开始质疑学校的封闭政策 本刊记者 黄锫坚/文 万人食堂警报 “万人食堂的大师傅得‘非典’了!昨天晚上我还在那儿吃饭呢。”清华材料系的一位博士生惊叹道。 5月7日下午,学校已经出现万人食堂厨师得“非典”的传闻。5月8日消息得到证实。通过“学生清华”网站等正式渠道,同学们看到学校发布的疫情通告:“5月7日,我校西区饮食广场五名工人被海淀区疾病控制中心初步诊断为疑似‘非典’病例,送永定路医院做进一步的诊断治疗……学校立即对有关人员采取隔离措施。” 5月7日晚,饮食广场的另外四名工人(三人与宋某同宿舍,一人和宋某同操作间)发烧,经海淀CDC初诊为疑似“非典”,8日凌晨2点送永定路医院进一步诊断治疗。 8日,厨师宋某诊断为“非典”确诊病例。 通告中的西区饮食广场,被同学称为“万人大食堂。尽管没有容纳过上万人同时就餐,但其建筑气势绝对配得上“万人”这一称谓。清华的食堂一般只有一层,而万人大食堂则是地面三层,地下一层,周边十多个宿舍的年轻教工和博士生大都在此吃饭。尽管被确诊为非典的厨师是在三楼的工作间上班,但二楼的所有饭菜也是在三楼工作间做的,因此学校于5月8日将西区饮食广场整体封闭,并进行消毒。 万人大食堂厨师感染“非典”的消息,对已经在校园内“封锁”17天的学生来说,不啻是一枚重磅炸弹。学生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是,这位厨师是怎么感染的,是在校内还是校外。 从4月21日开始,清华对校园实施比较严格的封闭。为避免工作人员频繁进出校门,后勤部门于5月3日将校园里工作人员统一安排搬入校内。这位厨师是临时工,3日搬进学校居住,6日开始发烧。如果在此期间没有离开过校园,那就应该是在入校前已经感染。 此后,其他一些“非典”消息也相继在校园里流传。据法学院“非典”工作会议消息,学校六教工地有三名民工于封校期间擅自翻墙外出和老乡聚会,返回后已经确定两人为疑似。学校已要求工地封闭管理,工人只能在工地和宿舍活动。清华大学企业集团同方公司下属一位于上地的企业某条生产线发现“非典”确诊二人、疑似四人、留观一人。学校已对企业集团、同方公司、该公司的领导给予了处分。 诸多不利消息相继传出,校园里风声鹤唳。学生情绪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用一位同学的话说,“学生对清华园保卫战的信心开始动摇。” 来自学生宿舍的病例 5月12日,记者给清华大学新闻中心打电话,试图了解清华准确的疫情。一位姓蒋的先生在电话中说,到12日为止,学生和教职工中都出现了非典确诊和疑似病例,但具体数字不便披露。 尽管对外披露显得有些含糊,但学校内部的信息传播是却非常通畅的。学校有多个渠道发布有关“非典”工作的最新信息。由于绝大部分宿舍都连入校园网,同学可以通过“学生清华”网站、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等了解到学校发布的正式信息。“信箱每天也都能收到疫情通告。当然,大家去的最多的是BBS的SARS板。BBS是一个开放的空间,除了正式消息,各种传闻也在这里出现或消灭。”传播学院的一位本科生说。 除了前面提到的厨师和民工,学生们更为关心的还是身边的病例。 根据清华“非典”防治工作小组发布的5月12日“非典”疫情通报,至12日为止,学生与教职工累计有八名“非典”病例(二人治愈出院):确诊三人:学生二人,教工一人;疑似五人:学生三人(其中学生一人已治愈出院,目前在校医院观察),教工二人(均为退休职工,其中一人已治愈出院,目前在家隔离) 不过,由于这几例病人都家在北京,在“封校”之后基本上和学校没什么接触,所以校内同学并没有特别担心。 但在校园里突然出现的病例就有些恐怖了。记者从疫情通告中看到,土木系一位博士生5月3日开始发烧,7日初步确诊“非典”,入永定路医院,9日临床诊断为疑似。 一位了解情况的老师说,这位博士生4月19日曾回天津老家一趟,21日返校后再没离开过校园。这位博士到底是在校外还是在校内感染,仍是一个谜。 这位同学被送往医院后,学校启动了紧急隔离预案,对11名与其密切接触的人员,及64名与其一般接触的人员实施了隔离。因为该博士生在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做助管,这个阅览室也关闭进行消毒。 一位老师介绍说,学校采取的是分类隔离措施,“疑似”或“确诊”非典的同学是A类,有密切接触的是B类,间接接触的是C类。以土木系博士生为例,与其密切接触的B类同学和老师有11人,被安排在干训楼西楼隔离;而其余的C类同学则安排在二附中隔离。另外,对于校外返回的同学安排在小五楼进行隔离。 一位团委的老师分析说,如果将4月21日视为“封校”的开始,潜伏期按14天结算,那么5月5号以后如果校园里出现情况,则意味着学校的封锁不够严密或存在弊端。 封校之辩 5月13日,记者来到清华东门,看到颇为动人的一幕:由于校门封闭,许多分处校内外的情侣只好隔着铁栏杆说话。而学校则出动了管理人员,在铁栏杆边上拉起一道黄色的标有police字样的隔离线,还有志愿者在巡逻,见到越过隔离线的人就大声喝止。即使小两口说话,也要间隔2米以上,还有人不停地提醒他们保持距离。 一位同学在BBS上写道,“平常走人的小门,已经用铁栅栏封锁起来了。交接东西的时候,她站在栅栏外,我站在栅栏内,我的手穿过栅栏,将东西放到她的怀里。这个时候她突然泪眼婆娑地对我说:感觉你好象在牢里,我是来探监的。” 和其他学校相比,清华对学生行动范围的限制非常严格。从4月21日起,清华开始实行严格的出入制度,进入校门的有效证件为学生证、工作证、离退休证和家属出入证、临时出入证。从这一天开始,学生离开学校需要通过严格审批。 5月8日是校长接待日,党委副书记杨振斌曾介绍学校的防护思路:学校实行了两层防护:一是物理层防护,即围墙和校门。凡是不应该进学校一律不许进,校外的车不让进,没有教学需要的老师也不让进。另一个是逻辑防护层,以全校的学生为一个系统,尽量减少进出这个系统的人的数量。在这些地方,天天都有志愿者查证件。同时为了更好地防止这个系统的人员之间的交叉感染,学校还为学生分配了食堂。 化工系一位同学抱怨说,“吃饭是一天中间最痛苦的时间,每座楼都规定在一个食堂吃饭,门口还有戴着大白口罩的志愿者警惕地注视着你的‘狗牌’——这是清华给每一个学生准备的身份标识,一张彩色的纸上印着你所在的楼和规定可以去的食堂,还有姓名和学号。” 校园里一直没有停课,但尽量避免师生直接接触,上课时第一排不坐人,小班上课要求保证学生人数不超过教室容量的50%。 封闭管理后,学生的抑郁情绪不言自明。一位同学在日记里写道:“前些天每到8点,楼长的叫声就响彻整个楼道——‘三楼还有没起床的吗?’没有办法,宿舍每天上午消毒,所有人都得出去。……我想起前几天到了9点的时候,校园里几乎每一个凳子上都是人,坐得满满当当的,干什么的都有,用BBS上的话说,‘非典’把我们逼得连最小的时候玩的游戏都想出来了。” 部分学生在BBS上对学校的封校措施表达了不满。有种观点认为,每天有大量职工及家属出入校门,而教职工与学生无法完全隔离,那么只限制学生不限制教职工和家属的政策不可能有效果。 清华是一个大园子。用一位老师的话说,“这里什么都有,你可以在这个园子里经历人生的一切阶段,除了火葬场”。一些老师的家属在校外工作,邮局、粮店等单位的职工则住在校外。他们每天必须进出校园,清华不可能完全与外界隔绝。 在5月8日校长接待日,保卫部部长赵如发说,学校一共发放了12000张家属证,6000张工作证。凭这些证件可以自由出入校门。他承认,和对学生的严格限制相比,对其他人的管理的确存在一些问题。 封校之初,由于清华校园内部出现的病例很少,所以学生大都支持学校的封闭政策。5月13日,学校发布消息,化学系一本科女生被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永定路医院)诊断为疑似“非典”病例。北京的疫情有所缓和,而清华内部却出现了几例新增病例,学校的封闭政策是否有效,遭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 随着校内外疫情的变化,清华的封闭式管理措施将面临更多的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