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缓解非典恐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5月19日 17:53 《财经时报》 | ||
一个平素不爱运动或没时间运动的上班族,在“非典”时期开始运动,其紧张、恐慌情绪更容易得到缓解 本报记者 陈红 钟南山院士说“恐慌比‘非典’更可怕”,洪昭光教授说“恐慌能让没病的人吓出病 运动调节情绪 国外学者曾对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进行过一项有趣的跟踪调查。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时,情绪非常低落,这时病毒在他体内的发展速度加快。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运动,他的消极情绪得到调节,艾滋病毒在体内的发展速度同时得到缓解。 “虽然还没有对‘非典’病人做类似的研究,但据此推理,适当的运动或许有助于抑制SARS病毒在体内的发展。”毛博士说。 国内外大量运动心理学研究表明,运动对于缓解焦虑、抑郁、恐惧等等消极情绪有积极作用。这种积极效应通过运动者的主观感觉、心理测试或脑电等生理测试可以反映出来。 “至于运动为什么会起到上述作用,研究还没有搞得很确切,但它的实践效果已经得到了世界公认。”毛博士认为,由“非典”而产生焦虑,甚至恐惧的情绪是正常的,而运动在一段时间内对于情绪有非常积极的调节作用。如果每天多练几次,至少可以保证这几个时间段内,你的心态得到调整,情绪是良好的。 相对于有运动习惯的人,一个平素不爱运动或没时间运动的上班族,在“非典”时期开始运动,那么,他的紧张、恐慌情绪更容易得到缓解。毛博士解释说,运动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具有调节作用,尤其对于长期久坐不动的人,运动对其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就更加明显。 此外,越是在生理或心理上有疾病或情绪有问题的人,运动对他心态的调节作用就越显著。 调节情绪要选喜爱的运动 什么样的运动对缓解恐慌紧张最有效?毛博士给出的答案很简单:“只要是你喜欢的运动对情绪调节都有好处。”因此,要消除“非典”恐惧症,首先要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最大乐趣的运动。 毛博士解释,只有自己喜欢才可能通过运动获得最大的情绪效果,在锻炼中产生的兴奋、愉快、自我欣赏等情绪,比如跑步者会有一种“跑步者高潮”。如果从事自己不喜欢的运动,这些正面情绪产生的效果就少或根本不产生,对于调节情绪就起不到良好作用。“当然运动时还要考虑自己身体是否适合于你喜爱的运动。” 有些运动项目,像跑步、做健身器械看起来枯燥单调,这样的运动也能给人以快感吗?毛博士说,任何运动方式都有人喜欢,有些运动在外人看起来是枯燥乏味的,但喜欢它的人在运动时,会给自己的大脑留下一片自由联想的空间,想想美好的事情或欣赏大自然的美。运动使他得以在一段时间内回避社会现实,忘掉“非典”的威胁,获得非常好的情绪效果。 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运动都可以采用,但进行集体运动是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在选择集体运动,比如足球、篮球等项目时,要注意保持安全距离;二是集体项目大多涉及输赢,对输的一方来说,可能会影响到情绪,“非典”时期对于胜负不要过于计较,否则锻炼就起不到调节心态的作用。 家务劳动不等于锻炼 很多媒体介绍过许多在生活中运动的方法,比如家庭主妇在做饭洗衣时如何同时锻炼身体。国内著名的人体运动科学专家、北京体育大学的杨静宜教授指出,这是人们认识的误区。“生活中一般性的家务劳动比如做饭、打扫卫生等活动强度不够,根本没有锻炼的效果,即使连着干几个小时都没用。” 锻炼必须要达到一定的吸氧量才算有效的运动。对心肺功能最有好处的运动形式有走、慢跑、跑,它们都属于周期性的有氧运动,简便易行,除此之外,骑自行车、划船、游泳,或者运动强度更大的跳绳都是有氧运动,它们可以使人得到充分的氧气,提高心肺功能。生活要和运动结合的方法也有:能爬楼就不坐电梯,能走路就不坐车。 毛博士还从运动心理学的角度解释,在空气流通、空间开阔的地方做这些运动,情绪效益非常好。跑步是体育界公认的比较好的项目,适量的慢跑、骑车等户外运动对于调节情绪有帮助。能跑就跑,不能跑的就慢跑,不能慢跑的就走,总之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运动量的运动方式。 实际上,国际公认的锻炼是有严格定义的,锻炼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每周运动3次,每次20分钟到40分以上。“有计划、有目的、有时间保障的运动才叫锻炼,隔两天一次进行就不叫锻炼exercise,只能叫‘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毛博士说。 毛博士称,像每天上下班途中骑车或走路这样的被动运动,至今没有发现它对调节人的情绪有作用。因此,主动运动比被动运动、积极的运动比消极的运动更可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 避免运动过量 很多人知道运动要循序渐进的道理,运动量过大会降低免疫力,尤其对呼吸系统有害,甚至会引起感冒、发烧。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运动量过大造成的过度疲劳,不仅不能缓解心理压力,反而有可能增加紧张焦虑的情绪。 对于如何把握运动量,毛博士介绍了一种非常简易的判断运动是否过量的方法:如果一个人活动完以后非常兴奋,以至于夜里睡不着觉,但身体又很疲乏,就是进入了一种假兴奋状态,说明运动过量了,下次就应该注意减小运动量。 此外,毛博士想提醒公众:“循序渐进的原则不仅适用于锻炼,对于休息同样重要。” 曾经有中青年知识分子,经过长期紧张工作完成了一项研究后很是高兴,大睡一气后因为睡的时间过长,突发脑血管病或心血管病。 毛博士解释说,对于长期处于紧张工作状态的人,不要因为在“非典”时期有了时间休息,一上来就彻底的休息和放松,从过度紧张状态一下过渡到完全放松状态,这对心血管系统不利,甚至会造成心脏病突发。正确的方法是,开始时少量休息,劳逸结合,然后逐渐过渡到放松状态。 对付“停训综合症” “非典”时期,以往去惯了健身房、游泳池的人一下子没了运动场所,很多人感觉不适应,甚至出现睡不着觉、浑身不舒服的表现,这种症状就属于“停训综合症”。 毛博士说,一个人长期运动形成了习惯会产生一种“锻炼瘾”(exercise dependence),只要36小时不运动就会出现“戒断症状”,就像吸烟者一旦戒烟会遭受的“痛苦”一样。出现“停训综合症”不用怕,及时找到替代项目就可以缓解,即使不管它,过一段时间也会自行消退。 有长期运动习惯的人,可以寻找变通的方法锻炼。比如去不了健身房,可以用家里的简易健身器,没有器械也可以不用器械,练练俯卧撑、双肩倒立、手倒立等,这些形式也能起到一定的替代作用,器械健身是以克服器械阻力达到健身效果,现在就用克服自身阻力来替代。 需要注意的是,当一个人焦虑、恐惧的情绪发展得比较严重,甚至出现了反常行为时,光靠运动就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咨询心理医生。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财经时报》 本站网址:www.caijingshib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