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加宁:不设防终导致非典肆虐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5月19日 17:48 《财经时报》 | ||
由于我们在放弃计划经济的时候,将“综合平衡”的理念也一同抛弃了,所以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严重失衡 本报记者 张刚 “严格地讲,早在去年,我就有一种预感,有一种要出事的感觉。这种感觉我私下和 正是出于这样的担心,这位1994年在国内最早提出“危机管理”的学者,今年初曾撰文指出,应当如何对待“形势大好与风险不小”的关系问题。而且年初以来,他还多次在财政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原国家计委等部门组织的内部研讨会上,反复提出一种观点:从近期看,中国经济走势问题不大,但要注意防止三个方面——国内外政治、社会、金融突发事件对经济的影响。在一些会议上,魏加宁甚至还专门援引广东“非典”引起恐慌的例子。 包括魏加宁在内的,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情形终于出现了。 疏通政府的信息渠道 “3月中、下旬,我感觉明显不对,为什么‘非典’在国内悄然无息,可一到了境外,就都如火如荼地迅速蔓延起来了呢?凭我多年与政府机构打交道的经验,我认定大事不好了,一定是信息反馈出了问题。”心有余悸,4月20日,魏加宁等来了“真实情况”。 “为何我会有上述感觉,其实我也不是什么‘先知先觉’,而是感觉到近年来各级官员们多在‘报喜不报忧’,而且几乎所有的言路都被堵住了。”魏加宁说,“我最初担心的还不只是‘非典’本身,而是担心,各级政府最初的应对措施将会导致政府的信用受损,担心一旦政府的信用被破坏了,就会引发积累多年的一系列问题。” 比如,金融风险问题就首当其冲。中国银行业有不少不良资产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为什么至今没有发生金融危机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政府的信用还在。 为此,魏加宁写了几个报告,试图从危机管理的角度提醒政府注意此事。 “从后来的情况看,中央针对非典的举措还是非常英明的,及时调来精兵强将支援北京,从北京市政府最近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来看,大方向是正确的,是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鼓舞人民群众的。最让我放心的是,北京市代市长王岐山对媒体讲,他现在有许多信息渠道,除了官方的渠道——市长电话以外,还有个人渠道。这是符合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的。” 三大深层问题 魏加宁认为:“应当认真思考和反省一下,这一次‘非典’危机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首先,从“非典”危机的社会土壤看,至少有三个深层次问题值得注意。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大家只看到了所谓“廉价劳动力”带来的好处,却没有看到随之而来的种种隐患;由于缺乏有效的工会组织,所以“打工者”的生活条件始终得不到及时改善,卫生条件十分恶劣。 第二,多年来中国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小城镇战略”,不仅延误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而且自发的、缺乏政府引导规划的城市化,导致进城“农民”既没有受过城市化的洗礼,也没有改变其原有的卫生习惯,居住在居民区的地下室里,形成一片片“城市中的乡村”。 第三,20多年来,中国的对外开放度大大提高,旅游、投资、留学人员往来成倍增长。人们只看到了对经济发展好的一面,而没有注意它可能带来的隐患,比如疾病传染等。 “在上述三个大的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之后,我们的公共卫生建设却不仅没有相应地跟上,反而严重滞后,在有些方面甚至还不如计划经济时期!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主要的应当是依靠制度建设,依靠体制建设,依靠正常的投入机制。可现实是,多年来,我们在公共卫生建设方面,无论是体制改革,还是资金投入都明显滞后。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明显不足”。 综合平衡观念不能丢 究其原因,魏加宁提出,还在于政府的高度垄断。他说:“这次‘非典’冲击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其实也说明我们在这方面的欠账实在太大。由于我们在放弃计划经济的同时,将‘综合平衡’的理念也一同抛弃了,所以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严重失衡。 “其次,从危机管理的角度讲,由于政府缺乏必要“风险评估”机制,所以没能及时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又由于缺乏必要的“危机管理”系统,所以才会使危机从小变大,几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再加上各种内外信息渠道都被统统阻塞,以至于高层领导在决策时得不到正确的信息,延误了决策。 “最后,现在大家都在计算‘非典’对经济的影响,担心对GDP的影响,担心对外资的影响,而我却认为,当务之急是控制,因为人命关天,老百姓的生存与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在这种时刻,我们绝对不能光算经济账,不能计较经济上一时的得失。再有就是如果我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住疫情,经济问题根本不用担心,因为我们客观的需求有内在的动力。更何况,一旦疫情过去,人们紧张的心情就会放松下来,从而带动新一轮的消费、投资高潮。”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财经时报》 本站网址:www.caijingshib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