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盛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5月19日 17:43 《新财富》 | ||
与“摩根”在中国市场上一贯勇猛进取的表现相比,“高盛”的在华业务可谓布局稳健,后发制人。在和华尔街及欧洲大陆竞争对手的激烈较量中,“高盛”的中国战略渐露锋芒,在股票承销、公司并购及不良资产处理等主要业务领域均取得丰硕成果。 2002年7月,在“高盛”、“瑞银华宝”与“中银国际”3家承销商的努力下,“中银香港”(2338 HK)成功实现26.7亿美元的海外上市。此项交易不但为中国金融与银行体系的改 在中国并购业务方面,“高盛”继2002年初代表“交通银行”向境外投资者进行私募外,同年7月又协助“汇丰保险”以6亿美元收购“平安保险”10%的股份。2002年9月,“高盛”作为“日产汽车”的财务顾问,促成了“日产”对“东风汽车”投入现金达85.5亿元(约10.3亿美元)的股份收购案。 这项被高盛(亚洲)公司副董事长肯尼思·柯蒂斯(Kenneth Courtis)称为“将改变中国汽车业发展游戏规则”的交易,对参与双方来说都具特别的意义:“日产汽车”作出了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投资,而“东风”现有资产中的70%被纳入了新的合资范围。“高盛”执行董事朱寒松表示,“日产”与“东风”的合作不仅清理了“东风”过去40年遗留下来的历史包袱,且使“日产”借此全面进入中国,与“东风”共同向全球第4大汽车制造商位置冲击(仅次于“通用”、“福特”、“丰田”)。 “高盛”董事总经理徐子望指出,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改造中国大型国企,会在引进行业战略投资者的同时,还引进共同的研发、生产、销售和经营管理,这比采取海外上市(通过资本市场的制约)对企业改造的作用更大,效果更好。 此外,“高盛”还联合“瑞银华宝”与“中金”完成了“中移动(香港)”总额达102亿美元的8省移动网络收购案。在亚洲其它地区,“高盛”参与了“富邦金融控股”收购“台北银行”的交易,代表“和记黄埔”与新加坡科技联合收购“环球电讯”;并作为韩国政府的联席财务顾问,促成了“汉拿银行”(Hana Bank)与“汉城银行”的合并。得益于中国业务的迅猛增长,2002年“高盛”在日本以外的亚洲并购市场排名第一(详见表5)。 “高盛”在中国的不良资产处理业务与“摩根”并驾齐驱:2002年10月,该公司在同“龙星基金”(Lone Star Funds)的竞争中胜出,和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签订协议,向后者收购81亿元的不良资产。2003年2月28日,“高盛”宣布与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的合资公司(融盛资产管理公司)已经完成价值19亿元的不良贷款和房地产资产组合的收购。这家合资公司是已完成工商注册的第一家中外合作的资产管理公司。 由于全球股市长期低迷不振,大型国企股海外上市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为寻求新的业务,“高盛”逐步将大中华区业务关注的范围扩大到中小民营企业。2001年初,凯瑞(Michael Carr)接替达特尔斯(Timothy Dattels)出任高盛(亚洲)投资银行业务主管,标志着策略转变的开始。“高盛”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曾通过承销欧洲国企的股票,为从私有企业手中获得业务奠定了基石。凯瑞说:“现在播种,在2005年及稍后的日子里,我们就会收获。”“神州数码”、“中国民航信息网络”及“白马广告”等公司开始成为“高盛”的新客户,尽管这3家公司的市值总和还不到“高盛”精英客户“新加坡电信”的1/10。目前,“高盛”正在为中国内地房地产开发商“SOHO中国”和“世茂集团”(分拆内地房地产项目)筹备香港上市,“台湾统一企业”也委托“高盛”做中国内地的上市规划。 随着“高盛”中国业务的纵深发展,本地团队的组建也已启动。徐子望表示,企业民营化过程中涉及众多转制因素,微妙的业务技巧只有洞悉国内文化的人才能掌握。光是招聘来自中国的欧美MBA不能确保人才的延续性,聘用在欧美念大学的内地人亦有局限性,因为其中大部分在高中前已出国,对中国文化认识不足。基于上述判断,“高盛”从1999年起,每年在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等院校系统地招聘应届毕业生。此外,高盛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亨利·帕尔森(Henry Paulson)还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中担任主席(经管学院首任院长朱基任荣誉主席)。 2003年3月24日,“高盛”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约翰·桑顿(John Thornton)表示辞去现有职务,并将受聘担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全职教授,执掌该院的“全球领袖”项目。此前,桑顿已在“高盛”工作了22年,一度主管投行业务,在公司制定中国市场发展战略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将继续担任“高盛”的高级顾问和“高盛基金”负责人。对“高盛”而言,桑顿在清华大学扮演的新角色有助于加强跨国公司与中国未来商界、政界精英之间的联系,必将有力地促进该公司大中华区各项业务的长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