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田:这是一个名利双收的行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5月17日 19:23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戴佩良 北京报道 衣着整洁的王长田,正亲手执驾着一个快速滋长而略显凌乱的娱乐传媒马车,他对眼前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一切充满兴趣。 198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的王长田出身平凡,1990年他进入了当时中国最有影响 不过,我们依然无法忽视这样的背景,1999年曾是王长田生死攸关的一年,靠拼凑10万块钱起家的光线传媒,抓住了每一个机会,获得超常的发展。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就光线传媒品牌价值2亿美金而论,如果没有人放气球,那么就只有一种解释:王长田坐在一枚奔腾的火箭上。 2003年,传媒行业已经吹进了新的空气,传媒人在兴奋中做着新的准备。他说,“我们以前认为政策是不能讨论的,现在却看到媒体本身报道的内容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尤其是中国的新闻传媒行业越来越宽松。我觉得关键是观念的改变。”这个生于大连的东北人依然对现实有着最清醒的估量和认识,“现在,我们看到很多东西正在变成行动,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但是我觉得这个行业不会有一个大的突变,也不应该有一个突变。不过循序渐进的步伐可能比以前走得会更快一些。相关法规可能下一步会推出来,比如制播分离又被重新提出。我认为这是在认识到了电视行业的产业规律之后,大家趁着十六大的东风在采取一些切实的行动。”不怕竞争,怕的是垄断 王长田的胆量、眼光和手段都显而易见,光线最早推出的电视节目诸如《中国娱乐报道》、《中国网络报道》都冠名以“中国”,这对于一家民营公司而言,是具有风险而又不同寻常的。冠名“中国”使王长田获得了一种稀缺的资源,而背后密切相连的是栏目信用和广告价值。王长田解释说,当时因为没有规定,所以自己做了率先吃螃蟹的人,2000年相关规定出台,就把“中国”两字拿掉了。他特别强调实际上栏目名称的影响没有那么大,“我们公司最大的特点是有品牌,我们有家喻户晓的E标志,我们有市场上惟一大密度播出的娱乐节目。” 自言每到一处都要到当地最地道的餐厅去吃一顿饭的王长田,毫不掩饰自己对于美食的偏爱。而2003年,也将成为媒体投资者们的“盛宴”。因为如果不出现大的收缩的话,这一年无疑将是媒体史无前例的开放的一年。这种变化不仅首先源于观念上的澄清和认识,传媒作为产业的观念在得到根本性的明确,更重要的是随之而来的政策调整和相关行为的发生。这不仅意味着,随着一些新政策的出台,外资和内资都将有可能进入传媒领域,更重要的是传媒势力的变局与市场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制播分离依然是牵动各方利益的焦点。 面对各种势力的洗牌和蛋糕的分夺,王长田肯定地说,“随着今年整个民营公司生存环境的改善,发展速度会加快。而电视台本身在进行内部的调整,也需要组建公司把产品推向全国,这将是一个企业行为。这意味着将和民间公司处于同样一个层次和水平上,民营公司和电视台的关系会发生一些很微妙的变化。” 而实际上光线和电视台依然处于产业上下游的关系。电视台在自己组建公司制作节目的过程中,类似光线的民营公司又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直接的竞争对手。至少在初期,这样一种竞争格局,将可能使光线这样的公司处于下风。 王长田斟酌着词句,在表达着自己的忧虑的同时,阐述着自己的信心,“在初期可能会这样,民营公司其实不怕竞争,它是怕垄断。如果电视台的公司是自产自销,仅仅披着公司的名义,那实际上与原来的功能和管理方式还是一样的,这对于民营制作公司是比较可怕的,但这也等于是在害电视台自己,因为过度的保护只会导致很多的问题。播出行业可以垄断,但是制作领域没有必要去做这种垄断和无谓的保护,把自己的活力保护没了,无法真正地去面对市场,反而给腐败创造了更好的机会。当然在初期,我认为电视台肯定会对他们的公司进行保护,但是他们迟早会认识到这种保护是暂时的,而不是长远的。那时就和我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还有一个问题,我认为电视台的制作公司在一段时间内受制于体制的影响比较大,必然会大量沿用原来电视台的机制,它会改革,但不会是全新的东西,我认为体制的改变是很难的。比如人员薪酬不会很快地市场化,它的竞争力还不会马上表现出来。” 然而,在谈到光线传媒现在所遇到的最大问题和压力的时候,王长田承认,“我们面临一个缺乏竞争的市场环境,因为只有一个声音,你不听也得听,否则就意味着失去市场。我们最担心的就是用垄断的手段来跟你谈生意,有的时候甚至不认为这是一个真正的生意,不认为对它是有好处的。”杀手锏 未来王长田的对手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除了前面所说的电视台自办的制作公司外,他还将面对境外节目制作机构和其他民营制作公司的强劲挑战。 王长田对此并不以为然,“我们不怕任何境外传媒的竞争。首先,境外的东西不可能取代境内的东西,观众最关心的是他身边的东西,这是第一位的。首先是本地区、本城市、全国的内容,然后才是国际的。本土内容不可能被国外内容取代。而境外传媒集团也一直在做境内内容,比如音乐节目就一直在竞争,事实证明,我们的收视率是他们的好多倍,其实光做一个节目,影响力是很弱的。我们有很多栏目可以对明星做各个角度的采访。另外频道本身需求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比如唐龙国际引进的科教、专题、儿童类的节目,不是我直接的竞争对手。” 王长田真正的杀手锏是他业已成熟的从策划、制作、包装、发行、广告到增值服务的一整套生产体系,他说,“外界对于我们的传说还是比较多,我不认为建立一个工业化的节目生产流水线系统需要很多资金。这和真正的产品流水线是不一样的。对我们而言,首先是思路,然后找到人。” 2003年,王长田对光线的一系列战略调整,都将与他手中的人才储备密切相关。他强调2003年光线在继续保持节目制作领域领先地位的同时,还将在出版行业有所动作,比如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资源,参与报纸杂志的运营,乃至书籍的出版,“这是我们今年非常大的一个动作,大概从下半年开始就会运作。”王长田在欲图丰富自己产业链和产品的同时,也为分散政策风险埋下了伏笔。 而与此同时,光线在上半年正积极进行着重组和改制,王长田说,“我们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公司。现在还是个人股东为主,我现在处于绝对控股地位。今年上半年我们要完成对公司的重组和改制,把光线改造成一个股份制公司,为将来在A股上市做准备。我希望在2005年上半年之前上市。因为我们这样的公司上市没有任何法律的限制,只是看企业的条件、方案设计和前期准备。在国内也考虑过买壳上市,现在我们觉得最好的方式是我们自己直接上市。” 按照这样一个目标,光线现在正在进行着重大的调整。风险与危机 在创业过程中几次冒险寻找机会的王长田现在承认,“我以前对风险更加看淡一些,现在我不能说我是一个不怕风险的人,实际上我是挺怕风险的。第一个是政策的风险;第二个风险我觉得是公司内部的管理,我一直担心我们公司的管理会不会出现问题,在这个行业保持一个相对的稳定是非常困难的。好在我们这些年还是相对稳定的。这就是为什么说工业化流水线比较重要,因为它会弥补人才流失所带来的风险。管理上我一直担心风险,但是到目前还没有出现。未来我不敢说一直没有风险,这要看我们能不能管理和控制住我们新投资的项目;第三个是投资的风险,走到现在的程度,我们要继续发展仅仅维持现有项目肯定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对外投资、发展、设立新的项目,一旦失败,可能就会血本无归。其中比较利益、机会成本也是很大的一块风险。我们现在还不能讲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去驾驭这些风险,好在我们对外的投资基本都锁定在相关的领域,所以整体来讲,风险还不大;第四个是市场的风险,比如说竞争。其他的公司做了类似的节目,或者说广告商对我们不满意,减少投放,或者说中国整个广告市场发生变化。这是市场的风险,这从总体上来说,我们还能控制。因为我们的销售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王长田最不能把握的风险正是第一点,“我认为我很难把握住政策的风险。以前的经验告诉我们,它的变化可能会出乎意料。从来也没有人出来说制播分离是国家鼓励的,我们并没有听到这样的声音,因为这个行业毕竟是在国家所有的领域,是走在最后面的行业,所以有些观念延续至今。如果在中国仅仅有默许,是不够的。只有政策明确,这个事情才能真正让我有一个定心丸。” 对于王长田来说,真正的危机却是来自于他的年龄,他认为,像默多克、雷石东那样的传媒巨头,依然感到诸多心愿无法实现,自己实现志向的时间更加紧迫而有限。 这是一个胸怀大志而惧怕衰老的人。用几年时间打下身家的王长田在必须走快的同时,还要处理和协调好走稳——管理依然是他最为关注的环节。因为对于光线这样的制作公司,管理才是真正的竞争核心所在。王长田非常清楚这一点,“尤其是大的项目、重点项目,一旦出现问题,对公司的影响非常大。我们对市场非常了解,关键是看能不能管理好项目。” 很多人都随着时代变迁了他们的志向,曾经满腔热血和激情投身于《北京特快》的资深电视人王长田,如今已是民营电视制作公司的老板,他的兴趣和身份都在随这个时代发生着最明显的变化。用王长田过去的话来说,中国电视界的一个潮流是其主体功能从宣教向娱乐转变,在这个社会安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娱乐产生了爆炸性的需求。如今他说,“我觉得娱乐界是一个很高尚的行业。在为人们创造快乐、发泄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你的个人生活。我从新闻领域转到娱乐领域,我觉得并没有失去影响和改造社会的机会。有了财富之后,你才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王长田说,“这是一个名利双收的行业,是世界上少有的同时能满足你的个性与兴趣的需要,让你工作相对来说比较轻松和快乐,同时又能带来财富和社会影响力的行业。这种行业不是能够很容易找到的,一旦进来不应该轻易退出。” 对于38岁的王长田来说,光线传媒正像是一块松软可口的蛋糕,并有可能无限地发酵和膨胀,他的远大志向和兴趣显而易见并容易理解。然而,民营电视制作公司下面是一个炙热的火盆,他必须掌握好政策的火候,不能过急也不能过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