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原则与系统法则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5月17日 19:13 经济观察报 | ||
任志刚/文 直到今天,大概每人每天所看到、听到、触摸到的东西和事件,有90%以上是表象,而只有不到10%是直接反映事物真实情况的。拥有知识话语权和货币话语权的人,用毋庸置疑的口吻对我们说,世界是怎样的,你们应该学什么语言,用什么思维模式思考,学习怎样的“先进”管理经验,什么是你们应该做的…… 很多人都按照这些“真实情况”、“公认标准”和自己的历史经验行事,我们的认知和行为能力不断地在局限的环境和谋生专业中得到特异的强化,因而很自然地形成对真实世界的曲解,形成特有的思维定势和感情逻辑。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大部分人选择遵循丛林原则——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处世标准并将即期利益扩大化的行为,他们力求比自己的过去或他人生活得更好,却很少有时间考虑这个世界真实的一面。丛林原则产生信仰冲突、企业失信、欺骗、强权、偷盗、污染、壁垒与歧视。 另一方面,世间的力量循环相抵,过犹不及。每个人用于自私的智慧最终形成反作用力,通过社会循环机制分摊到每个人身上。个人如此,企业如此,国家也如此。自私是人性的弱点,却也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这种近似于自然选择的生存法则奠定了人类社会系统法则的基础。 与整个人类社会相比,白蚁土堡算是一个简单的系统法则模型。但白蚁社会的复杂程度和一座小城市相比也不相上下,这是一个没有交易费用的社会。蚁后、工蚁、兵蚁、繁殖蚁和蚁卵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系统结构。它们建造的蚁窝有柱子、拱壁和带有散热片的通风室。 白蚁的智慧绝对不是来自于个别的白蚁,白蚁个体十分迟钝,脑子比针尖大不了多少,而蚁后的脑子比工蚁的脑子还小,白蚁复杂的社会行为是来自于所有白蚁的共同努力。例如,一群工蚁建造一道新墙,其中没有任何一个有这道墙的蓝图,它们释放化学讯号以协同完成这道土墙,协同作用完成了不可思议的任务。但是,从个别白蚁中寻找这种知识的来源是没有意义的。 白蚁展现了生命群体一个伟大的规律——整体的力量比所有个别成员的力量加起来要大得多。 经济学者以自私和成本概念为基础,已为解释这个规律贡献了智慧。 从个体意义上讲,人比白蚁多了自私和智力。自私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但它又可能侵害社会总体利益。智力制造法庭、监管、认证等一系列看似无关的制度系统,来减少自私的破坏力。对付自私的惟一武器是智力衍生的系统法则——人类以社会整体价值最大化为标准,平衡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的行为准则。它通过有效的国际秩序,国家、企业、会计等制度以静态的形式体现出来,更多地从道德、企业文化、商机中以动态的形式表现。 回看现实世界,人类基本上已走过“生存时代”,进入“生活时代”,货币效用的天平不断地向满足心理需求的那边倾斜,个性、尊严、平等、知情权取代了简单的生存所需。 以丛林原则为主流思想的商业行为只能成为养家糊口的现代版。商业“暴利”与尊重人性、克服自身弱点、承担社会责任等形成新的对应关系。企业与社会高端道德的相干性越来越大,从会计制度的不断透明化中可见一斑。 如果以人类社会的发展程度为纵坐标,以时间为横坐标,上方设一条横线(人类社会理想的系统法则),下方设一条横线(原始的丛林原则),那么,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就是在这两条横线之间,由左下方向右上方波动向上的函数曲线,在曲线上的任意一点到上方横线的垂直距离就是那个时代的人和企业的全部租值——可以折现的赚钱能力或使资本增值的能力折现后的价格。你的智力能丈量到多高,你又依此做了多少,决定了你的财富。在大多数人遵循丛林原则的时候,恪守系统法则,用相对的利己来实现普遍的利他,将改变人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