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社筹建跨地域出版集团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5月17日 15:59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徐畅 北京报道 赶在国内图书分销市场向外资开放的前夜,4月18日,高等教育出版社宣布与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天津大学签署协议,共同筹建高等教育出版集团。 高等教育出版社,这个资产总额15亿元、2002年出版物销售码洋13亿元并占据了国内 “按照设想,未来几年内这样大的跨地域出版集团,全国将出现五六家,地区性的则有30家。这些集团要按照市场规则,以市场、资产为纽带,尽量避免行政干预。”4月18日,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柳斌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显然,高教社的集团化之路得到了来自政策方面的支持。 5月13日,高教社社长刘志鹏接受记者采访。他表示,高教社长远的想法,是在2003年底至2004年初组建一个包括十余家大学出版社在内的高等教育出版集团。目前这一计划正在新闻出版署报批。 “筹建集团这一过程得到了教育部领导的支持,但这一行为完全是市场行为,不靠行政。”刘志鹏说:“我们采取自愿的原则,如果大学社的所在学校有分歧就不搞,用行政手段是捏合不到一起的。” 市场行为首先体现在业务上。医学学科突出的中山大学这次挺着急。签约一结束,就把刘志鹏扯到一边,讨论起与高教社共同编辑出版医学书籍的事情来。“有些医学领域的书籍,作者往往不愿意以中山大学出版社的名义,而有了高教社的品牌,吸引作者资源就容易多了。”中山大学校长助理王(王君)说。 事实上,业务上的合作是高教社和大学出版社互相看重的基础。刘志鹏选择合作伙伴条件很严格,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天津大学以及之后的几所院校都是教育部所属的重点高校,在大学社产权问题上易于处理,具有优势学科,同时占有区域龙头地位。高教社占领区域市场,扶持这个学校的重点学科成为新的品牌。这样高教社的盘子会越来越大。 目前,最先起步的中山大学出版社已在进行资产评估,预计5月完成。评估完成后,高教社将投入一定资金对中大社进行重组。在合并正式生效后,这3家大学社将统一在自己原有名称前冠以“高等教育集团”等字样,成为高教社真正意义上的子社。 据了解,合并后,集团业务将以高教社为核心展开,而在管理上,将增加高教社为大学社的主办单位之一,在董事会中高教社占多数,保证高教社的51%控股地位和管理权。几家大学社的人事将主要由董事会任命,所在大学也可以推荐人选,但是决定权在高教社手中。财务上,大学社独立自主经营,并享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对于高校,高教社承诺,原来出版社上缴给所在高校的费用还继续交,同时高校还可以有利润分成。 按照规定,“目前出版社还是事业单位,还不能上市。”刘志鹏称。但刘志鹏也表示不排除发行公司上市的可能,在时机成熟的时候高教社将做好准备。建设图书中盘 今年5月,国内的书报刊分销经营权将向外资开放。而在4月8日,高教社长沙和南京的两家发行公司宣告成立。 以前高教社的发行比较分散,13亿码洋,1亿由新华书店销售,另外12亿自办发行。全国有1000个网点,以个体卖书为主。“市场封闭时还好说,一旦国外有经验、有机制、有资金的公司进来呢?” 刘志鹏的担心不无道理。从2003年5月开始,中国首次允许外商在国内设立书报刊零售企业,德国的贝塔斯曼、英国的朗文培生集团、剑桥大学出版社、美国的麦格劳希尔、日本的白洋舍、新加坡泛太平洋有限公司等外资集团正在积极申请国内的书报刊分销经营权。这其中不少是高教社的直接竞争对手。 培生集团在教育出版方面堪称巨无霸,其年销售额达到了50亿美元,利润7亿美元。培生目前主要通过版权贸易与国内出版社合作、输出教材。为了适应中国市场,培生亚洲公司甚至成立了由中国专家及原作者组成的小组,专门对教材进行量身定制的工作。与培生一样,麦格劳-希尔在中国的兴趣主要是高等教育和专业培训。以前由于缺乏直接的进入渠道,麦格劳-希尔积极参与由一些高校主办的研讨班以及由各类机构主办的原版教材巡回展。 刘志鹏希望早点把教育图书的渠道掌握在高教社手中。高教社将自己的发行公司定位为图书中盘,采用三级架构。在北京建立股份公司,可以考虑引进外资;在各省由有实力的中间商和高教社一起投资组建有限责任公司,高教社控股;考虑成立大学书店,可以和大学共建。 有人估计,如果高教社顺利通过重组在上游形成规模,同时通过建立发行中盘夯实市场底盘,那么,到2005年,其总产值有可能超过25亿。 背景出版业集团化现状 从1999年开始,为适应中国出版业发展的需求,经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批准,全国先后成立了上海世纪、辽宁、北京出版社、中国科学、中少和湖南等6家出版集团。但它们是在特殊的背景和条件下依靠行政的推动成立的,大多局限在本省市和狭义的出版领域内,因而缺乏国际竞争所需要的综合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