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高增长加剧银行体系风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5月16日 11:23 经济参考报 | ||
发展直接融资,调整消费政策,分流部分储 本报讯高储蓄是好事,还是坏事?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认为,储蓄的高增长已不是什么好事,而是一个问题。 央行在日前发布的报告中指出,储蓄高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最终消费的实现,使
据央行的统计,4月末,居民储蓄余额为10.27万亿元同比增长18.4%,增幅比3月末低0.7个百分点。1至4月累计居民储蓄累计增加8275亿元同比多增加1974亿元。自2001年年初以来,居民储蓄存款持续保持18%左右的增长速度。 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一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有34.1%的储户认为“更多地储蓄最合算”,较上年同期提高7.3个百分点,继续维持高位。 改革以来,中国居民储蓄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从1978年到2002年24年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均增长28.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23.2%。而同期的GDP年均实际增长9.4%,农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68%。 这份报告分析,居民储蓄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了中国过去二十多年的经济高增长,也是社会公众对我国金融体系稳健运行充满信心的表现。1998年以来,在贷款增长较快的同时,银行吸纳的部分储蓄资金通过购买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为政府所用,支持了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保证了中央政府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实现,为我国经济平稳持续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居民储蓄的平稳增长,也支持了银行部门的发展。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居民储蓄占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的比重一直在45%以上,占金融机构全部存款的比重在50%以上。稳定的储蓄资金保证了银行体系的正常经营和支付,对社会稳定和金融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在储蓄高增长的背后,我国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长期下降。居民消费倾向的下降部分抵消了投资扩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此外,储蓄高增长造成风险向银行集中,对我国金融系统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以资金流量核算,2001年间接融资比重达78%,考虑资金存量,间接融资的比重更高。而在金融机构中,资金进一步向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集中,2002年末65%居民储蓄存款集中于工、农、中、建四家银行。长期来看,在商业银行的经营中,不断增加的居民储蓄存款的还本付息对商业银行财务状况是“硬约束”,银行资产中却有相当大的一块是不良资产,加大了商业银行财务风险。 报告认为,我国居民收入稳步增加是储蓄快速增长的基本原因,个人投资渠道狭窄是重要原因。同时,在收入分配体制、消费体制、社会保障体制、价格体制、教育体制以及金融体制等方面改革深化的背景下,居民更多地面临未来收入与支出的不确定性,使储蓄倾向增加。 作者:刘振冬
|